二百五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它成了罵人的話?

周英九ZYJ

民間故事起源。

一個財主家有兩個兒子,腦筋都不太清楚,一個叫“成事”,一個叫“敗事”財主為了自己的家業能有人繼承,就重金聘請西席先生來教導。很多人衝著重金去了,可都被氣走了。一個落地老秀才去應聘留下了。教他們寫大字,老大的字難,讓他寫三百遍,老二的字簡單,讓他寫二百遍。等到檢查的時候,兩人都寫了二百五十遍。老秀才就說:成事三百不足,敗事二百有餘,兩個都是二百五,連數都數不明白。之後也憤然走人。從此二百五就流傳了下來,形容腦筋不清楚的人。

半封銀子起源。

古代銀子論兩,用封紙包銀子,每500兩銀子包一封,250兩銀子為半封。因為“半封”與“半瘋”諧音,有人就以“二百五”,來稱呼半傻子,缺心眼的人。

還有一種說法是,古代一吊錢是1000個銅板,也就是一千錢。二半吊子錢,也就是250個銅板。後來就以“二百五”,來形容二半吊子,一根筋的人。

戰國蘇秦起源。

戰國時期著名縱橫家蘇秦,被人謀殺死於齊國,齊王很惱怒命人捉拿刺客,但是很久沒有捉到。後來齊王心生一計,命人割下蘇秦首級,懸於城門,貼出佈告:“蘇秦者,內奸也,殺人者,賞金1000兩”。這下有四個人跳了出來,找到齊王來領賞金。齊王說:一千兩黃金,你們四個人多少分。四個齊聲回答:一人二百五。齊王拍案大怒道:來人,把這四個“二百五”推出去斬了。後來人們就用二百五來形容財迷心竅、不計後果的人。



土妞話三農

話說一個秀才,年近四十,才金榜題名,然後娶得一妻,為他生了兩個兒子,兩個兒子取名老大為成事,老二為敗事,一日老秀才出門,出門之前教了兩個兒子各一個字,老大的字難讓寫他寫300遍,老二的字簡單讓他寫200遍,然後老秀才就出門了。

過了一天,老秀才回到家,檢查作業,老大成事寫了不到三百字,老二敗事寫了超過二百字,一數,都是二百五十個字,老秀才說:成事三百不足,敗事二百有餘,兩個都是二百五。自此,二百五就流傳了下來,形容頭腦有問題。



楊燚

下圖拍攝於淄博市淄川區

山東省淄博市是古代齊國的故都,齊國最後被秦始皇所滅。

據說蘇秦當時這個國家說說、那個國家道道,最後成了戰國時期的“紅人”,啥叫戰國,說到底都是爭奪利益,這蘇秦能做到利益平衡?能做到各個國家都滿意?不會的,他也是心有所期。

最後的蘇秦就跑到齊國去了,也就是我的家鄉這裡來避難,當時的齊王對蘇秦真的挺好,也不知道是哪位竟把蘇秦刺殺了,齊王知道後很生氣,派出偵探也沒有找到兇手,於是想了一個辦法,把蘇秦的頭顱從屍體上割下來,懸掛於城門,還貼了懸賞的告示,告示上寫著:蘇秦是大內奸,殺他的人是大英雄,請為齊國除害的壯士快快來領賞金千兩。

告示剛貼上就跑來四個人,爭相說是自己殺了蘇秦,要求賞賜。齊王說“你們是不是冒充的?”四個人異口同聲都咬定是自己乾的,齊王又問“這一千兩黃金你們四個人怎麼分?”四個人趕緊說“每人二百五。”齊王這時候一拍案几,大聲怒道“來人,把這四個‘二百五’推出去斬了!”

後來,人們就把腦子有些糊塗的人稱之為“二百五”。

下圖拍攝於齊國故都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古車館”。

更多回答,請您關注耕讀先生


耕讀先生

250的來歷好像是在春秋戰國的時候出現的。在春秋戰國的時候有一個口才極佳的人物,這個人物就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著名的說客,它叫做蘇秦和張義中的蘇秦。蘇秦能耐出眾,才華橫溢,為了能夠對抗當時的秦國,當時也常常稱之為“強秦”。所以他費盡周折 終於說通了六個國家聯合起來,對抗秦國。就此就成立了,可能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個聯合國“合縱”。

由於蘇秦的努力,讓六國聯合成立了“合縱”,共同用來對付秦國。即一旦秦國發動侵略和襲擊任何一個國家,那麼,其他的國家就會同時向秦國發起反擊,這使得秦國無法對外發動侵略戰爭,只能夠老老實實的堅守自己的土地而不敢妄為。從此後,秦國不敢招惹任何一個國家,反而對秦國構成了強大的威脅。

此時的秦國,在非常鬱悶的情況下,有謀士向秦王出了一個主意。說道,要想破六個聯盟的“合縱”首先就要滅掉蘇秦,只要蘇秦在一天,“合縱”就會繼續的持續下去,而秦國就出師無望。他們通過巨金收買死士的方式埋伏刺殺了蘇秦,結果蘇秦被刺殺身亡而死士成功的逃離。

蘇秦在臨終之時對齊王說:不要去追查刺殺他的這些刺客掉了,您只需要說我有許多的不是早就想將我殺之,並且告訴哪些刺客,如果誰刺殺了,必將許以重獎,那麼這些刺客就會自動來投案自首。這樣就能夠達到自為自己報仇的目的了。說完之後,蘇秦氣絕身亡。

隨後齊王下詣,許以黃金一千兩重獎。結果就先後來了四個人,自稱是自己殺了蘇秦。於是這四個人,每個人都能夠獲得250兩黃金的重獎。結果當他們喜氣洋洋的想要領取重獎的時候,卻被齊王處以重罪,削自示眾。後來人們就把這四個人能夠取得250兩黃金的人,戲稱為250,直至流傳至今。


幸福地帶2

"二百五"在北斗七星老家來說,它絕對是貶義詞了,而且你用"二百五"罵人,別人不但不服,而且對你意見很大,所以,你與人家交流時再好別用"二百五"這詞語了,它影響和諧。

至於說到"二百五"的來歷,我倒聽過老人們介紹過兩種說法。

第一種是說過去一吊銅錢為1000個,一天有一財主打發兒子去外收賬,這兒子平時不學無術,只知道吃喝玩樂,連幾個錢都數不清,收回來的串錢都只有半吊子,被老子臭罵了一頓之後,他拿著那些半吊子錢又去找債主們要,債主們一個個都又給他加上了250個銅錢,打發他回去交差了,他興高采烈地回到家中,交給了老子,老子一數,串串錢還是都少了250個,老子氣得火冒三丈,罵他兒子連家裡喂的豬都不如,簡單就是一個250,此事後來被家庭傭人聽到,一傳十,十傳百,給傳了下去,從此二百五一成了民間罵人的一句諺語了。

第二種說法是,從前有一州官破一無頭命案,皇上限定他三天立破,否則要他性命,沒辦法,州官只好貼出告示,說死者是罪大惡極的強盜,如果有人殺了他,本州官賜錢一千貫,告示一出,立馬有4人同時揭榜,自稱是殺害死者的英雄,州官見狀自喜,立馬升堂讓其4人劃押簽字,斬立決,那4人不僅連250銅錢沒得到,還害自己丟了性命,最後行刑時刻,其中一人仰天長嘆,我真是一個十足的"二百五"啊,從此之後,此事一直流傳至今。

[熱愛生活,喜歡交流,請大家多多關注北斗七星回答,不勝感激!]


北斗七星92070701

日常生活中,人們常把傻瓜或說話不著調、辦事不認真、盡出洋相的人叫“二百五”。一般人都忌諱“250”這個數,以前有次發250元獎金,做工資單時有249元,有251元,唯獨未250元。


“二百五”來歷大致有以下幾種說法

戰國時有一縱橫家,名叫蘇秦,身佩六國相印,聯合抗秦,後來在齊國被殺。齊王很惱怒,想為蘇秦報仇,可一時拿不到兇手,於是,他想了一條計策,讓人把蘇泰的頭從屍體上割下來,懸掛在城門上,旁邊貼著一道榜文說:“蘇秦是個內奸,殺了他賞黃金千兩。”榜文一貼出,就有四個人咬定是自己殺了蘇秦。齊王說:“一千兩黃金,你們四個人多少分?”四個齊聲回答:“一人二百五。”齊王拍案大怒,“來人,把這四個‘二百五’推出去斬了!”其實這四人不是刺客,因為財迷而當了“二百五”。

唐朝京兆尹權勢很大,出巡時有龐大的儀仗隊伍。在最前開路的小吏叫“喝道伍佰”,他手拿一根長竿趕開路人。後來,喝道伍佰增為二人,但長安群眾並未以兩個伍佰稱呼他們,反而還是說他們伍佰,於是每人就被稱為二百五,又因為他們每人手中持一長竿,所以又稱他們為二稈子。二百五與二稈子都成了莽撞、無禮、粗魯之人的代名詞,流傳至今。

從前有一個秀才,為了考取功名發奮苦讀,可終其一生都不曾中舉,連兒子都沒有。晚年,老秀才心灰意冷淡泊名利,反而喜得貴子。秀才不由得感慨萬千,於是給兩個兒子起名:一個叫做成事,一個叫做敗事。一天,秀才吩咐妻子,“我要去集市上逛逛,你在家督促二子寫字,大兒子寫三百,小兒子寫二百。”秀才趕集回來詢問二子在家用功如何,妻曰:“寫是寫了,不過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兩個都是二百五!”

古代人用銀子按兩劃分,一般五百用紙包好,當時包五百兩是為“一封”,而二百五十兩就是“半封”銀子,因為跟“半瘋”諧音,所以後來人們也把瘋瘋癲癲做事糊塗的人叫做“二百五”。



瑣事漫談

二百五俗稱“半吊子”,就是罵人的話。古代的銅錢一吊為伍佰,半吊者就變成了二佰伍,慢慢的就演繹成了罵人的話。



農民胡繼東

二百五,帶有貶義的一個農村俗語,一般是指傻頭傻腦,又倔強一根筋的人。後來把它的意思逐漸擴展開來,做事橫衝直撞,不計後果的稱之為二百五,做事不分是非,不聽人勸的稱之為二百五。

農村的許多俗語,極具地方特色,如果不在那個地方生活,不瞭解那個地方的語境,很難理解這些俗語的意思,即便有人用這些俗語和你說話,罵你了,你也不明白,例如潮種,這個俗語,如果當地人不給你解釋,你能知道他的意思嗎?

其實,這是一個罵人的話,極其陰損,比二百五要陰損的多。它有有兩層意思,比如說某個人是潮種,意思是這個人不知好歹,是不知好歹的人下的種。不但罵了本人,連帶著他的父母也罵了,是不是極其陰損?這個俗語一般是女人的專用語,女人可以用它來罵人,男人就不行了,如果哪個男人也用它罵人,別人會說罵人的人也是個潮種。是不是很有意思?

農村的民俗文化極其深厚;到了農村,你要是自視甚高,真就會被冠以二百五或者潮種的頭銜了。

(熱愛生活,崇尚自然,真誠交流,敬請關注。)


老農說鄉村

二百五的起源有如下幾種:

一、戰國起源:

著名縱橫家蘇秦因被人謀殺,死於齊國,齊王很惱怒,四處懸賞捉拿刺客,很久沒有捉到。後來齊王心生一計,命人割下蘇秦首級,懸於城門,貼出佈告:“蘇秦者,內奸也,誰殺的蘇秦,速來領賞金1000兩”,這下有四個人跳了出來,找到齊王來領賞金,誰也不服誰,發誓自己才是真正的刺客,搞的齊王心下暗罵,把這四個“二百五”全宰了。

二、牌九起源:

玩過牌九的人都知道,牌九里最差的手氣莫過於抓到“斃”了,四六“斃”,四是“二板”,“麼五”,兩張牌簡稱“二板五”,久而久之,說禿嚕了,改為“二百五”。

三、封銀起源:

古代包銀子用封紙,每500兩銀子一封,250兩銀子為半封,有人以此為典故,罵人“半瘋”的時候,就用了“二百五”這個數字,“半封”諧音即為“半瘋”。

四、民間故事起源:

說古代以財主有倆兒子,大的叫“成事”,小的叫“敗事”,有天財主出門前,給倆兒子佈置寫大字,大兒子寫300個,小兒子寫200個。等到財主回家問老婆,兒子們作業完成的怎樣啊?老婆回答:“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兩個都是250!”

二百五這個詞首次見諸於書籍,在清末吳趼人所著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83回:“原來他是一個江南不第秀才,捐了個二百五的同知,在外面瞎混。

由此可見,非說二百五這個典故是出自於臺灣歌星伍佰的,未免也太二百五。


歷來現實

(一)二百五在說錢

在古代,一吊錢有一千錢,二百五是在說那“二半吊子”的錢。另外,據說500兩為一封,二百五是在說那“半封”的銀子。



(二)二百五在說超級天才

現在流行IQ、EQ、AQ,分別說智商、情商、逆商,而據說IQ指數最高就是250,如果說二百五也就成超級天才了。



(三)二百五在說“二板五”

古代的牌具中有個“二板”和“么五”,分別是四點和五點,兩張牌一合,叫“斃十”,“九”成了最小點,吃不了任何牌。而二百五就是“二板五”的諧音。



後來啊,“二百五”就在說人了,因為“半封”是“半瘋”的諧音,說你說話不正經;同時二百五又是半吊子的一半,也是在說人心眼不透徹啊,辦事沒不靠譜啊……

“IQ為250”是一個超級大天才,可是天才與精神病就差那麼一線,IQ250的天才很少啊,簡直就是比熊貓還熊貓,極其稀有。現在冒出一個250,所以也就是在罵你笨蛋咯;

“二板五”,也就是九點,啥牌也吃不了,有什麼用,於是就調戲說什麼也管不了的人。

最後,“二百五”與其說是罵人,我反倒認為這是一種調侃,你認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