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有一處文化遺產集聚區,裡面的藝術品價值連城

揚州有一處文化遺產集聚區,裡面的藝術品價值連城

許多人提到揚州486就會聯想到北京798,認為兩者均為都市文化的代表。事實上,揚州486的全稱為揚州486非物質文化遺產集聚區,是綜合展示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核心,集“展示展演、休閒體驗、交流交易、創意研發”等多功能為一體的非遺文化旅遊綜合體。

揚州有一處文化遺產集聚區,裡面的藝術品價值連城

取486這串數字作為名稱組成部分的原因則要從揚州的運河文化說起了。一部揚州運河發展史,幾乎就是一部古代揚州發展史,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在此築邗城、鑿邗溝,成為京杭大運河的濫觴。因此,公元前486年不僅是揚州運河文化的開端,也是揚州傳統文化誕生的里程碑,對於揚州城市文化發展具有非比尋常的歷史意義。

揚州有一處文化遺產集聚區,裡面的藝術品價值連城

揚州堆錦,從名稱中也能對其製作工藝略知一二,“堆”即是堆錦藝術的工藝特色,使其擁有強烈浮雕感的視覺衝擊力。

揚州有一處文化遺產集聚區,裡面的藝術品價值連城

李仲華,藝名“廣陵人”,堂號“華藝軒”,作為揚州堆錦技藝大師以從事絲錦繪畫藝術研究三十多年,其作品以清新淡雅、豐富柔和而見長。他的許多作品不僅走出國門,還成為中外民族文化交流的一張華麗名片。

揚州有一處文化遺產集聚區,裡面的藝術品價值連城

李仲華在486非物質文化遺產聚集區現場製作的雛雞形象生動、意境連綿、活靈活現,尤其是凸出的爪子和眼睛堪稱畫龍點睛之筆。

揚州有一處文化遺產集聚區,裡面的藝術品價值連城

通草花製作技藝是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我國人工製作花類最早的工藝之一。通草花最初誕生於清朝年間,在揚州這片沃土孕出獨樹一幟的藝術奇葩,普普通通的盆景包羅了繪畫藝術、雕塑藝術、盆景藝術等在內的藝術表現形式,極具欣賞與收藏價值。

揚州有一處文化遺產集聚區,裡面的藝術品價值連城

通草花的製作工藝主要有切片、裱草、剪花、捏花瓣、粘瓣、塑型、著色等幾個步驟。這其中“捏、捻、搓”是通草花製作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通草切片後紋理的光澤非常細膩,可塑性極強,將通草的內莖取出截成片段,理直曬乾後切成紙片狀的大片並表平,通草花製作的第一階段就完成了。

揚州有一處文化遺產集聚區,裡面的藝術品價值連城

接下來就是製作花瓣的過程了,手藝人將通草片依據花朵的大小裁剪花瓣,花瓣的形狀則依據球棒用力的輕重來塑造,花卉的葉子的製作方法亦如此。花瓣、葉子製作完成後就可以粘貼在用紙漿包裹的植物幹上,根據花朵的實際顏色著色後一朵栩栩如生的成品通草花就誕生啦。

揚州有一處文化遺產集聚區,裡面的藝術品價值連城

通草花種類眾多,臘梅、杜鵑、春桃、菊花等幾十個品種,在外人看來製作完成的通草花就如同真花一般。

揚州有一處文化遺產集聚區,裡面的藝術品價值連城

在486非物質文化遺產聚集區可以向老手藝人學習製作通草花,感受揚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

揚州有一處文化遺產集聚區,裡面的藝術品價值連城

蘇繡是我國鼎鼎大名的四大名繡之一,以秀麗的圖案、巧妙的構思、細緻的繡工、活潑的針法深受廣大老百姓的喜愛。

揚州有一處文化遺產集聚區,裡面的藝術品價值連城

溫柔如水的江南女子用纖纖玉指勾勒出清澈淡雅的蘇繡,在江南地區,女紅的名號絲毫不亞於馳名中外的蘇繡。她們將骨子裡的婉約清麗用一針一線刻畫出來,猶如永不湮滅的歲月,越發耐人尋味。

揚州有一處文化遺產集聚區,裡面的藝術品價值連城

蘇繡大多融合了中國傳統繪畫藝術,這是由於江南地區在故事土地肥美、經濟富饒,藝術創作領域的繪畫和書法則變得熠熠生輝,結合了書法與繪畫的蘇繡大多體現了江南地區的繁華盛景。

揚州有一處文化遺產集聚區,裡面的藝術品價值連城

豁達心境是蘇繡所要呈現的精華所在,富庶的古代江南造就了揚州人知足常樂、與世無爭的性格。這點從經典的蘇繡作品便能窺見,亭臺樓閣、小橋流水、孤城落日等無一不是描繪刻畫江南國泰民安、景色秀麗的場景。

揚州有一處文化遺產集聚區,裡面的藝術品價值連城

蘇繡的劈絲精細。針法慎密、平整光潔、表現力極強,而且具有格調高雅。濃淡相宜、活而不亂飄逸傳神的風格,具有很高的人文價值和藝術價值。

揚州有一處文化遺產集聚區,裡面的藝術品價值連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