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缺乏愛,越是對愛有著本能的渴望

越是缺乏愛,越是對愛有著本能的渴望

荷塘和男朋友在一起三年了,但他們雙方都非常“規矩”,雙方都沒有越“雷池”一步。本來他們約好今年要結婚的,結果男友說工作很忙,沒有時間辦事,要不乾脆分手。他們當初是別人介紹的,交往很謹慎,現在也老大不小了,分手後荷塘唯一的收穫就是成了剩女。現在男友告訴她,其實當年和她在一起,也是很勉強的,都是家裡逼的,那時候他與前女友分手已一年,家裡怕他找不到媳婦,就死活逼著他跟她交往。其時,男友對荷塘並不滿意,覺得她挺胖的,但是接觸下來又覺得她人不錯,很善良,就一直處著。

同樣,荷塘一開始對男友沒有很深的感情,但是三年了,荷塘卻慢慢對男友有感情了。現在男友說要分手,她很難過,如今她都28歲了,她真的覺得自己沒有勇氣一個人走下去……當然男友也狠不下心來,之前他們分開好幾次,又不知不覺地拖著了,他們很清楚地認識到不能這麼耗著了,現在兩家大人都盼著他們辦事,可男友又變招……

其實兩個人都曾咬牙切齒地想要分手,可是目前的關係卻成了雞肋。明顯他們都不太滿意對方,從兩個人三年都不越雷池看來——也許他們倆並不是那麼喜歡做君子和淑女,而是因為,他們也許根本還沒打算進入愛情,卻還要想由此發展一段幸福的關係,這不是緣木求魚嗎?

越是缺乏愛,越是對愛有著本能的渴望

我們似乎可以看到一個經常發生的畫面:從前有兩個人,因為種種非本人意願的原因,他們虛鸞假鳳地在一起,沒想到時間久了,似乎又有了一點兒弄假成真的意思。他是為了做給家人看,且覺得她性格善良,也就先“隨便”處著;而她也似乎開始沒有投入感情,後來卻發現自己感情投入其實蠻多的。

面對這樣的情況,他們都沒有真正解決的手段。狠不下心的一個原因是因為他們內心都害怕一句話:你怎麼知道以後會有好玉米等著你,萬一下一個更差呢?

就像一個獵人,他知道必須要打到一頭鹿才能給全家老小吃,但一隻松鼠成了他的獵物,他就坐在樹樁上,不想再走了。戀愛也像打獵,因為樹林裡有太多讓他恐怖的東西,比如說孤獨,比如說被歧視,比如說內疚感和罪惡感——無法滿足父母的痛苦;還有最重要的是:無法認同自己的價值,感覺好像被這個世界的人都拋棄了……

我們的愛,用一個成語“按圖索驥”就可以形容。我們的愛情不是天上掉餡餅,而是我們按照內心的圖紙找到的,這個世界不存在什麼緣分,而只是有各種不停的選擇,如果我們在同一個地方摔倒,是因為我們有反覆要在同一個地方摔倒的理由。

一個價值感低的人,會收集各種證據證明自己是多麼的沒有價值,一個價值感高的人也是個善於發現自己各種優點的人。如果你願意,你可以收集到足夠的證據,證明你是一個毫無希望的剩女,同樣也可以證明你的確是一個充滿魅力的女孩,只要你願意去做。

經常會玩一個名叫“戴高帽”的遊戲,就是讓人們分成幾個小組,讓大家坐下來,每個人都要說另一個人身上值得欣賞的部分,一定要將這個欣賞的部分用事例來說明。很多人都感慨,長這麼大,真的是頭一次會有這麼多人發現自己的優點,原來自己有這麼多值得欣賞的部分……

但是我們的文化中經常會出現“批評”與“自我批評”這樣的關鍵詞。我們習慣於將自己的價值或者過分放大,或者過分縮小,很多剩女之所以剩下來,是因為她們將自己關起來,不讓自己有任何可能,那麼鎖住她們的牢獄,名字就叫“你不配”。

越是缺乏愛,越是對愛有著本能的渴望

是什麼讓我們的感情成了替補?

是什麼讓我們無法承擔風險?

又是什麼讓我們委曲求全,就找一個次好的對象,勉強填補眼前的巨大空白?

是什麼讓我們無法有勇氣將一切推倒重來?

因為我們害怕面對自己,面對“危險”的世界,於是我們寧願捨棄掉機會,也要勉強自己在井中觀天。這是很正常的,其實很多人都寧願做那個把腦袋埋到沙子裡的鴕鳥,也不願意面對現實的世界。

因為我們習慣於這樣一個概念,那就是:我們沒有資格擁有幸福,我們沒有能力擁有幸福,我們是差的,我們是不夠好的,我們是沒人要的……當這些悲慘的字眼充斥我們的內心時,我們就會將這個劇本變成現實。

有時候,我們不做選擇,本身就是一種選擇,不分手,可以保持若即若離的關係,聊勝於無;分手可以擁有新的可能。不分手,對未來沒有任何預期,總處於瀕臨分手的崩潰狀態;分手了,又好像要進入“剩女”的大軍中,等待我們的是一個人走下去的孤單和空虛。未知總是可怕的,所以我們寧願抓住眼前能抓住的。眼前的安全感和未來的安全感在內心衝突著,兩種焦慮在PK,現在它們勢均力敵,誰也不肯退讓。於是我們僵在半空中,進退兩難。

中間狀態的好處可以讓我們將一切歸咎於外,而不用自己負責,但也許不做選擇是我們在情感中不太好的選擇之一,很多人就是在不做選擇和倉促選擇之間來回晃悠,其結果就是一連串糟糕的選擇,這個情形可以參照那些股市的套牢者。

往往那些無法承擔風險的人,卻是風險最愛選擇的人群,因為恐懼,也因為不相信自己有能力抓住機會,即使機會到了,他們也不願意相信這是機會,更不願意相信自己有能力抓住。他們閉上眼睛,將這個世界想象成可怕的地獄,然後按照他們的墨鏡來定義這個世界。

結果是什麼呢?

他們果然看到了一個可怕的世界。

但同時也有另一種可能性,那就是我們也許通過蹉跎歲月這種方式來向父母示威,因為這是折磨父母最好的方式,也是顯示我們意志的最好方式,因為我們的內心會告訴我們,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一場全力以赴的愛,而不是這種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剩骨頭。

怎麼辦?

第一種選擇是持久戰,這種痛苦的狀態不會持續很久,痛苦會逼迫我們做出選擇。但這種選擇,毫無疑問,傷害性很大。

第二種選擇是相對快速的解決方式:第一要承認我們的第三狀態,分與不分的臨界狀態;第二是給這個狀態一個期限,如果在這個期限內,通過我們的努力無法“前進”,那麼就要分手。有最後期限的好處是給我們一種確定感,不是“此恨綿綿無絕期”。第三,我們要做的是真正的交心,看一看,阻礙我們繼續在一起的到底是什麼?但這一過程比較微妙,因為就是因為我們無法充分滿足彼此需要,才讓我們處於尷尬的境地。

最好能夠一起精確地梳理三年的感情,才能做出最終的判斷。否則帶著對未來生活的巨大恐懼感和對情感付出的不甘心分手,會給自己和對方帶來比較大的傷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