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德芳為什麼被稱為八王爺?

華滄海一粟

歷史上的趙德芳是宋太祖趙匡胤的第四個兒子,也是宋太祖兩個得以順利長大成人的兒子之一。宋太祖開寶九年,趙德芳出仕為貴州防禦使,然而同年,他的父皇太祖趙匡胤就在“燭影斧聲”之後駕崩,太宗登基。趙德芳成為山南西道節度使,太平興國六年,年僅23歲的趙德芳薨,太宗罷朝五天,追封其為中書令、太傅、楚王。



趙德芳排行第四,然而卻被稱作八賢王。而這個說法大致是南宋時代開始的。公元1127年,康王趙構南遷建立南宋,然而高宗趙構稱帝后一直沒有子孫後代。有人說,這是當年太宗趙光義謀逆殘害兄長,靖康之變與高宗斷嗣,都是上天的懲罰。

高宗心中惶恐不安,經過考慮,紹興三十二年,他選中了趙德芳的六世孫趙昚為儲君,宋朝帝統再次回到了太祖一脈。


宋孝宗趙昚勵精圖治,主張對金作戰,為岳飛等人沉冤昭雪。而當時的宋朝百姓,創作了大量愛國故事,比如著名的《楊家將》,而百姓迫切需要一位懲惡揚善、保護忠良的人物,所以人們選中了皇帝趙昚的祖宗趙德芳。

戲劇《賀后罵殿》中:趙光義搶了哥哥的天下,逼死了二皇子,皇后賀氏帶著唯一的兒子趙德芳上殿質問趙光義。趙光義被賀皇后的慷慨陳詞說得面紅耳赤,賜給趙德芳一柄金鐧,讓他代太祖監察朝政。

“孤賜你金鑲白玉鎖,加封你一親王、二良王、三忠王、四晉王、五德王、六敬王,上殿不參王、下殿不辭王,再賜你凹面金鐧,上打昏君、下打諂臣。”所以民間稱之為“八賢王”。


澹奕

關於八賢王的故事並不見於正史,而都是來自於大量的戲曲、小說、評書、影視作品,其中都將稱趙德芳為“八王爺”。之所以稱其為“八王爺”是說他一個人領了八個王爺的奉祿,可謂正義的化身,剛正不阿,每每在忠臣遇險時都仗義出手,與奸臣做針鋒相對的鬥爭。而且權力極大,手持先皇御賜金鐧,能上打昏君,下打奸臣,先斬後奏。

那麼歷史上趙德芳是否名符其實,確有其事呢? 我們認為,這一形象只是民間傳說而已。

首先,趙德芳確有其人,此人為宋太祖趙匡胤的第四個兒子。可惜此人在23歲的花樣年華就早早英年早逝,史稱“暴病而亡”,這小夥子也沒多大的權力,死得也和老子一樣,有點不明不白。所以不可能是八王爺的原型。

其二,以當時趙光義的心胸狹隘,也不太可能放任一個礙事而又威脅自己權力和地位的人長久放在身邊,這不是和自己過不去嗎。以趙光義的手段和行事手法來說,連李煜這個“亡國皇帝”沒什麼威脅的“悲情詞人”也要除之而後快,如果真有“八王爺”其人,估計下場也不會太好。

那麼,我們所說的八王爺的故事究竟是怎麼來的呢?

他們希望出現一位“楊家將”的保護神,能保護他們心目中保家衛國的守護神。而此時的皇帝正好是當年趙德芳之後,因而民間便把“八王爺”的寶座交給了趙德芳,把他視為可以為民請命,忠義正直的化身。

而從統治階層來看,趙德芳是當今皇帝的先人,適當將其美化也有迎合上意的意思。這樣久而久之,趙德芳也就成為賢明的“八賢王”。

至於這位八王爺的原型,據考為宋太宗的第八子趙元儼,因為他排行第八,也素有賢名。在朝在野都聲名遠播,世稱“八大王”。此人儒雅瀟灑,文采一流,為人正直不阿,在朝廷和民間都有很高的地位,去世時60歲,同我們通常所看到的八賢王趙德芳很相似。但因為他是疑似篡位的趙光義的兒子,所以民間不太可能將他稱為八賢王,因而只能移花接木,用趙德芳的名字。 因而,歷史上八大王確有其人,也是個賢王,但很多小說、戲劇中所說的至高無上的權力是不太可能的,應該是經過一代又一代民間文藝加工後漸漸形成的。

只能說,八賢王其實是個虛構的基礎不斷豐富、形象化的一個人物,他寄託了當時底層老百性的一種美好的幻想。


八零印記

因為宋朝的趙德芳,已經被戲曲、影視、虛構成了手持金鐧的,一身正氣的“八賢王”,經常出現在楊家將的故事中。

正史中的趙德芳,是宋太祖趙匡胤的第四子,戲曲中趙光義賜封時曾有幾句唱:孤賜你金鑲白玉鎖,加封你一親王,二良王,三忠王,四晉王,五德王,六敬王,上殿不參王,下殿不辭王,再賜你凹面金鐧,上打昏君,下打饞臣,壓定了滿朝文武大小官員,哪個不尊,你這個八賢王,代管朕躬。

從此世人傳送趙德芳,都稱為八賢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