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日本後的豐臣秀吉為什麼要發動“慶長之役”?

富春一凡

豐臣秀吉侵略朝鮮的戰爭,日本稱為“文祿·慶長之役”,朝鮮稱為“壬辰戰爭”或“壬辰倭亂”。豐臣秀吉確實心裡沒數啊。你用今天現代人的世界觀,去看古代很多政治人物的作為,總覺得他是不是瘋了,心裡沒有點13數嗎?其實真不是啊,那會兒人,尤其是東亞地區,根本不知道世界有多大,是個什麼樣子。生活在交通和資訊閉塞環境中的人,是非常自大的。聽說過中國的一句成語“夜郎自大”嗎?夜郎國當時在西南地區確實算是個小小地強國,但跟漢朝比起來,還是太弱小,但人家不造啊!所以問漢使:“漢與我夜郎比,誰大?”

言歸正傳,就說豐臣秀吉為什麼統一日本後還想發動朝鮮戰爭,並且想征服中國和印度。第一點:自大心理作祟,豐臣秀吉依靠主公織田信長的提拔髮家,自此以後基本上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從一個卒輕變成大名(諸侯),再擊敗各路強悍諸侯,成為全日本共主,加封關白、太政大臣,實際地位遠在天皇之上,產生自大心理是可以理解的。雖然他在日本是雄主一樣的人物,放在古代各國也堪稱傑出政治軍事領導,但用今人觀點還看,對日本之外世界的理解,他還是“井底之蛙”。他把朝鮮和明朝看得就像是日本的九州、四國一樣,派遣使臣送書,敦促對方入貢,否則就威脅要動武。這個是他在統一日本時慣用的手法,但用在國際關係上,這個顯得幼稚可笑。

豐臣秀吉主持“徵韓大討論”。


第二點:削弱大名實力,奪取新領地給家臣分配利益。日本在明智維新之前是真正的封建制,並不是中央政府直接管理各地政務,地方上的大名有很大的自主權,德川幕府是史上最強大控制力最強的封建制下的中央政府,都沒有能完全改變封建制。戰國時代,各路大名的實力是按照所擁有的田畝數和產量來計算的,以“石”為單位。大名們都有自己的家臣團,會給不同等級的家臣分封土地,這些家臣又還有自己的家臣,也會把自己領地上的土地分給他們。家臣們從領主那裡獲得田畝,是為受祿,根據“石數”向領主儘自己的義務,比如為領主處理某些政務,戰爭時提供多少兵馬,家臣在自己的領地上有很大的自主權。

日本屏風畫中的“徵韓圖”。


戰國時代的諸侯博弈,家臣的忠誠度非常重要,決定忠誠度的因素有很多,物質獎勵是很重要的因素。領主授予家臣的田畝越多,家臣自然越富有,越體現出領主的隆恩和重視,家臣當然會更忠誠。所以控制和管理家臣是個非常重要的領導藝術,但是它必須建立在物質基礎之上。可是有時候,家臣實力過強,也會威脅領主的地位,甚至取而代之,這種情況在戰國時代太普遍了,稱為“下克上”。織田氏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他們原本是尾張國守護大名斯波氏的家臣,後來隨著實力越來越強,充當了“守護代”的職位,逐漸把主公給架空了,最後取而代之。一個最好的辦法就是主君家族要保持最多的“石數”,這樣才能有威懾作用。

日本浮世繪中的朝鮮海戰圖。


豐臣秀吉統一日本,除了他自己的家臣外,有很多大名只是迫於他的實力表示臣服,這讓他並不放心。當時實力雄厚的大名家族有上杉氏、德川氏、毛利氏、島津氏、伊達氏、長宗我部氏……那麼有什麼辦法消耗他們的實力,讓他們無力抗衡中央呢,發動對外戰爭是個比較不錯的選擇。開戰以後,各家大名都要提供兵馬糧草軍費。另外,當時日本統一後,該分配的土地早就分配完了,可分配的利益越來越少,也需要開闢新的“財源”來滿足家臣和大名們的慾望。從豐臣秀臣到他的家臣,還有一些大名,長期戎馬倥傯,舞刀弄槍慣了,也閒不來,“開疆拓土、建功立業”驅使他們想發動戰爭。


段宇宏

我是歷史問答達人“青言論史”,樂於為您解答中國古代史的相關問題。


題主說的一點都沒錯,豐臣秀吉就是沒數,一點兒數都沒有。

勝利容易使人驕傲,尤其是不斷的勝利。豐臣秀吉作為一個寒門子弟,本來連有姓氏的資格都沒有,愣是靠著戰功和織田信長的賞識一步步走到歷史的頂點,並且成功一統日本,做到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關白。這個時候,豐臣秀吉能不膨脹嗎?能不高興嗎?

日本人一向是覺得自己的領土太小的,覺得狹窄的島國不足以容納他們的野心。所以只要他們自己不內鬥了,把自己那攤子事安排利索了,他們就要惦記著往大陸上發展了。千年以前的白江口,此後不久的壬辰倭亂(日本稱之為文祿-慶長之役),以及三百年後的甲午,無不如此。

但是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安內必先攘外。此時的日本雖然獲得了名義上的統一,但是各家大名的勢力還在,並不是所有人都服他豐臣秀吉,尤其是那個江戶的胖子——德川家康。豐臣秀吉通過發動戰爭,可以將這些大名的勢力去丟到大陸上消耗,從而穩固他在日本的統治。

只是人心不足蛇吞象,豐臣秀吉做著拿下中國、吞併印度的美夢,結果是他連鴨綠江都沒過,自己還提前死在了國內。隨後爆發的關原合戰,他一家老小都被德川家康幹掉,這也許是一種報應吧?



青言論史

1537年3月17日,未來的日本國天下人豐臣秀吉出身在農民尾張國愛知郡中村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初名藤吉郎。他出身卑微,通過出仕尾張國大名織田信長而成為武士,後通過自己的聰明才智一步步的爬上高位,成為織田家征伐中國地區(此中國非彼中國)毛利氏的一方大將。

1582年織田信長在本能寺之變中身亡,秀吉獲知織田信長死訊後,迅速與毛利氏議和,率部急行軍

,數日後在山崎之戰中擊敗謀反的明智光秀,獲得了大義。隨後在清須會議上擁立織田信忠長男三法師繼任織田氏家督。然後在次年的賤嶽之戰中擊敗織田家重臣柴田勝家,最終繼承了整個織田氏的地盤。然後,秀吉在隨後的7年間通過謀略和征伐,名義上統一了日本。

但是,當時的日本政治體制仍然是分封制,各地大名擁有很大的自主權,而大名又有自己的家臣團,家臣通過侍奉主君,而得到以土地為主的俸祿,而各大名的家臣其實並不聽命於豐臣氏,這就十分像歐洲中世紀時的封建制,即“我的領主的領主不是我的領主”,因此豐臣秀吉只能算是類似於中國周朝周天子那樣的天下共主。而在此前的各種征伐中,需要用封地獎賞有功家臣,而然日本總共就那麼點大,根本不夠分封的,於是他把目光放到了更廣闊的海外,再加上豐臣秀吉在基本統一日本後,權力慾望不斷膨脹,萌生了建立亞洲大帝國的妄想,

甚至妄圖征服明王朝將天皇搬到北京去,可謂是十分狂妄。秀吉發動戰爭的另一個目的是為了通過戰爭削弱那些對豐臣政權有威脅的大名的實力。

1592年文祿元年),豐臣秀吉糾集了20萬人準備跨海征伐CHAO鮮,將士主要以日本西國諸大名為同年4月跨過朝鮮海峽,在釜山、慶州一線登陸,這場被後世稱為“文祿·慶長之役”的戰爭由此拉開序幕。


彼得堡的肥天鵝

慶長之役,中國稱為萬曆朝鮮戰爭,朝鮮稱為壬辰倭亂,日本史籍稱作文祿慶長之役,得名於其發生在日本紀年的文祿至慶長年間。是豐臣秀吉於1592年發動的進攻朝鮮半島的戰爭。期間日軍一度長驅直入漢城和平壤,最終在大明王朝和朝鮮聯軍的反擊下敗退。

題主之所以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從側面反映了一種現代人的天下觀,也就是以民族國家或主權國家為單元的世界認知。它假定完成一個“四分五裂的國家”的“統一”為某種終極目標,而這個“統一”一旦完成,統治者就應當調整使命目標,休養生息,建設國家,而不是繼續征戰。然而,在近代民族國家體系形成之前,古人的思維方式並不受這樣的約束,征服是無限的,接連不斷的成功征服會刺激征服者更大的野心,使征服成為一種慣性運動。在完成一個民族共同體的統一之後,躍躍欲試地擴張建立更大的帝國。亞歷山大統一了希臘諸邦,繼而征服了從尼羅河到恆河的廣大地域建立以其命名的帝國。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諸部後,他的子孫們繼而征服了幾乎整個亞歐大陸。不論是亞歷山大,還是成吉思汗和它的兒孫們,抑或是豐臣秀吉,他們的思維方式如出一轍,那就是永不停歇地征服已知的天下,倘若不是被自然屏障(如海洋、山脈)阻隔,或被勢均力敵的軍事力量阻卻,那麼這樣的征服腳步是永遠不會停歇的。豐臣秀吉發動慶長之役,其目的在於以朝鮮為跳板征服中國,定都北京,再進而征服印度。

豐臣秀吉的野心,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16世紀的日本人依然將中國視作“天下”中心的世界觀。在他們看來,統御天下的上座不在京都而在北京。唯有滅大明而代之,才算是完成了某種終極偉業。(NT)


聯合防務

談到日本戰國史中地位舉足輕重的人物豐臣秀吉,我國吃瓜群眾最為津津樂道的便是“萬曆援朝戰爭”,也就是棒子口中的“壬辰倭亂”,本子書裡的“慶長之役”。的確我們這些後人看來,豐臣秀吉統一日本,難道不應該好好休養生息做個山大王,為什麼要當個愣頭青來招惹中國?

(身著鎧甲的豐臣秀吉像)

俗話說“站著說話不腰疼”,如果我們站在當時豐臣秀吉的角度,拋去這位梟雄本身好大喜功的性格因素,實際上“慶長之役”的發動,有其一定的必然性。

(叱吒風雲的豐臣秀吉,年輕時也是從基層足輕官兵做起的)

首先從豐臣秀吉個人出發,流民出身的他,若不是機緣巧合,前主公織田信長被殺為其提供了統一日本的契機,恐怕終其一生,縱努力拼搏,也難以爬到“關白”這個位置上吧。而低賤的出身,過於順利地上位,也使得統治權威並不高。為了鞏固自己的寶座,他必須發動一場戰爭來為自己立威。

再看當時的日本社會政治,多年來的戰亂使得豪強並起,而豐臣秀吉帶來的日本統一局面,又使得大名們不能再向以前那樣隨意互相攻伐。僧多粥少,怎麼辦呢?那就只能對外擴張。況且通過戰爭,豐臣秀吉不但可以發洩大名們心中的殺戮與不滿,還可以順便削弱一波對方勢力,在戰爭中實現軍令統一,豈不美哉?

(多年的戰亂,使得全日本軍隊整體作戰素質較高)

另外,多年戰爭所鍛煉出的數量眾多,經驗豐富的老兵部隊,也是豐臣秀吉發動對外侵略戰爭的底牌。這樣一支支老練軍隊,解散怪可惜的,而且還容易成為社會不穩定因素;不解散又保留了各地方大名勢力的強大武裝力量。所以說還不如拉出去打打,打贏了就有土地,財寶安置撫慰這些部隊;打輸了也不急,反正也不是自己的人,這實際上是一門很聰明的買賣。

(日軍的頑強抵抗,使中朝聯軍的反擊一度付出慘重代價)

當然千算萬算,老奸巨猾的豐臣秀吉,大概還是沒有料到日本與明朝的差距還是那麼大。縱日軍頑強數挫中朝聯軍,但最終還是耗不過我泱泱華夏。

軍情君是悟空問答的簽約作者,希望親們點波關注,以方便給大家普及更多軍武知識!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