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德慶縣轄區內旅遊景點簡介

德慶縣位於廣東省中部偏西西江中游北岸,東接高要市,西、西北與封開縣毗鄰,北連懷集縣,東北界廣寧縣,南臨西江與雲浮市的鬱南、雲安兩縣隔江相望。縣境東西寬72公里。南北長47公里。東距肇慶92公里,距廣州200公里,西距廣西梧州79公里。水陸交通便利,村村可通公交車。總面積2257平方公里。轄12個鎮、1個街道,175個行政村。2012年末戶籍人口38.41萬人。

德慶水陸交通方便。國道321線、省道悅懷線、西江大橋等路網遍佈全縣,南國"黃金水道"--西江貫穿全縣,擁有2000噸級貨輪通航能力,建有年吞吐量100萬噸以上的國家二類口岸集裝箱碼頭,水路通穗港澳。

歷史

周代時,為百越(粵)地。

秦前,肇慶屬百越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平定百越,建南海郡、桂林郡及象郡。今肇慶部分地域屬桂林郡、南海郡。秦置四會縣,轄區包括現在的四會、廣寧、懷集等市縣的全部或部分,隸南海郡。

秦屬南海郡。秦末屬南越國。

漢元鼎六年(前111),滅南越,置端奚谷(溪)縣,縣治在今德城鎮,為德慶設縣之始,以縣治地當端溪水口而得名。時端溪縣範圍為今德慶、羅定、鬱南、雲浮、信宜等縣地,隸交趾蒼梧郡。

後漢仍前制,至建安八年(203)屬交州蒼梧郡。

三國吳黃武五年(226),分交州為交、廣二州,蒼梧郡屬廣州,端溪縣仍隸蒼梧郡。

晉太康元年(280),分端溪縣為端溪、元溪兩縣。端溪縣治依舊,元溪縣治在今縣境悅城鎮紅院(舊名舊縣村)。後再析端溪縣西江南岸部分地置都羅、武城、龍鄉、晉化等縣。

晉永和七年(351),分蒼梧郡地置晉康郡。端溪、元溪均改隸晉康郡。郡治在元溪縣。

南北朝宋元嘉中葉(約440),龍鄉縣歸併端溪縣。

南北朝宋大明中葉(約460),分端溪、元溪縣地增設樂城、賓江、說(悅)城,文招諸縣。皆隸廣州晉康郡。郡治設在端溪縣(樂城縣治在今悅城,賓江縣治在今九市,悅城縣治在今播植鎮,文招縣治在今鳳村鎮)。至梁代,撤銷元溪縣、賓江縣。

隋開皇九年(589),撤銷晉康郡,置端州。端溪、樂城、悅城、文招皆隸於端州。

隋開皇十二年(592),撤銷悅城、文招兩縣,併入樂城縣。

唐武德五年(622),析端州置南康州,兼置總管府(後稱康州),屬嶺南道,轄端溪、樂城二縣。州治設在端溪縣。

唐天寶元年(742),改康州為晉康郡,改樂城縣為悅城縣。端溪、悅城皆隸於晉康郡(後複名康州),郡(州)治設在端溪縣,屬嶺南東道。

宋開寶五年(972),並晉康(今雲浮縣地)、悅城、都城(今鬱南縣地)三縣入端溪縣。

宋紹興元年(1131),以康州為潛邸,詔升為府。以其德而致慶為名,易名德慶府,屬廣南東路。德慶之名自此始。時德慶府領縣四:端溪、瀧水、封川、開建。端溪縣為德慶府治。

元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改肇慶府為肇慶路,置總管府,隸廣西道(二十九年改隸廣東道)。至順元年(公元1330年)設7縣,隸2路2州:端溪縣、瀧水縣隸德慶路;

明洪武九年(1376),改德慶府為德慶州,撤銷端溪縣,其地由州直接管轄,端溪縣名自此廢。州下領瀧水、封川、開建三縣。屬廣東布政使司肇慶府。

萬曆五年(公元1577年),肇慶府領:德慶州(領封川縣、開建縣)、高要、四會、新興、陽江、陽春、廣寧、高明、恩平等1州8縣。

明萬曆五年(1577),劃晉康鄉西江南岸地和高要縣的楊柳、都騎、思勞、思辨四都及新興縣的芙蓉二圖連瀧水縣部份屬地設立東安縣(今雲浮縣);劃州西南的都城鄉和瀧水縣部份屬地設西寧縣(今鬱南縣);升瀧水縣為羅定州。至此,西江以南地全部分出。德慶州領封川、開建二縣。

清雍正八年(1730),州領封川、開建二縣劃出改隸肇慶府。德慶州無領縣,屬廣東布政使司嶺西道肇慶府,後改廣肇羅道肇慶府。

中華民國元年(1912)10月,改德慶州為德慶縣。民國3年屬廣東省粵海道。民國9年廢道直屬廣東省。民國12年一度屬西江善後督辦署。民國21年屬廣東省西北區綏靖委員公署。民國25年10月,屬廣東省第三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民國38年5月,屬廣東省第十二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公署。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2月1日德慶縣人民政府成立,屬廣東省西江專署。

1952年,屬粵中行署。

1956年,屬高要專署。

1958年10月25日,德慶縣與封川縣合併,稱德封縣。屬江門專署。

1961年4月,德、封分縣,恢復德慶縣建制。屬肇慶專署領導。

1968年屬肇慶地區革命委員會。

1980年1月屬廣東省肇慶地區行政公署。

旅遊

摺疊孔廟

廣東省德慶縣轄區內旅遊景點簡介

德慶孔廟德慶孔廟,最初是建於宋朝的大中祥符四年(就是公元1011年),後來由於被西江的洪水沖毀,在元朝的大德元年(也就是公元1297年)又重新修建,佔地八千多平方米,但保留下來的也只是部分建築。整個廟以南北為中軸,共分左、中、右三路建築群,可以說是集殿、壇、閣、祠、廡(也就是廊)以及池、橋等各式建築於一身,主要有大成殿、杏壇、名宦祠和鄉賢祠、尊聖義祠、東西兩廡、泮池、拱橋等,還有崇聖殿、尊經閣,但已經毀壞了,現正在重新修復。

德慶縣委、縣政府為了保護文物、發展旅遊業,對孔廟進行了逐步的修復。1962年國家撥款五千萬元維修大成殿,後欞星門、大成門毀壞,泮橋、泮池被埋。1971年,廣東省撥款三萬四千五百元維修大成殿,於1973年初完成。八十年代東西廡修繕。1997年就向國家申報立項,1998年,國家文物局的專家來進行了全面的測繪。2000年至2001年欞星門、泮橋、泮池、大成門、鄉賢祠、名宦祠復建完工。2000年6月,德慶縣成立了孔廟修復建設辦公室,半年的時間,就拆遷了鎮一小和縣教育局的教學、辦公樓以及大成殿後面的教室等;接著又挖掘出原來被埋在地下的泮池遺址和欞星門大部分被損壞折斷的石構件。為了全面恢復德慶學宮的原貌,按照維修方案和設計圖紙的要求,一方面對主體建築大成殿、尊聖義祠、名宦祠、鄉賢祠、泮池等進行全力維修,同時又重建石欄、欞星門、大成門、明倫堂、義學坊(崇聖殿、尊經閣)等。

摺疊三元塔

德慶三元塔座落於德城東南方風景秀麗的白沙山上,是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建於明朝萬曆二十七年(即1599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如今它以其"只新不舊"的美譽而聞名於世。塔上佛像叫大笑佛,又稱彌勒佛,整個佛像依山而建。明朝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知州沈有嚴為滿足老百姓祈求科舉考試金榜題名的美願,倡建了這座三元塔,取科舉制度考試中"三元"之意。這"三元"是指當時科舉考試中殿試、會試、鄉試的第一名,即狀元、會元、解元。但是到了清朝以後,這"三元"又演變成專指殿試中的一名三甲,即狀元、榜眼、探花。三元塔自建成後,附近的莘莘學子紛紛前來登塔遠望,祈求學業進步、步步高昇。

三元塔建築結構獨特,為樓閣式穿繞平座磚塔,平面呈八角形,外觀九層,內為十七層,塔高約五十八米,塔壁厚3.8米,用青磚建造而成,而塔基則是用紅砂岩和花崗岩徹成,塔腳八個方位各有一個石雕託塔力士,神態各異。塔內幾何線條精確勻稱。

摺疊盤龍峽

盤龍峽生態旅遊區位於德慶縣西北部,距縣城28公里,整個生態旅遊區佔地3萬畝。這裡是一個原始自然生態旅遊區,景區內古木蔥蘢,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植物活化石"黑桫欏遍佈其間,是廣東省攝影家協會拍攝基地。峽谷空氣負離子含量達每立方米12.5億個,是中國最大的天然大氧庫。

盤龍峽生態旅遊區以其得天獨厚的山、水、森林等自然生態資源稟賦,成功開發了勇士漂流、瀑布觀光、峽谷品氧、全國最大的水車群、全國最具風情的山頂木屋度假村、薰衣草木屋王國酒店、盤龍天堂度假酒店、高空滑索、森林水世界等等生態休閒型旅遊產品。

摺疊龍母廟

龍母祖廟位於德慶縣西江岸邊的悅城鎮,相傳為龍母故鄉。龍母廟現是嶺南規模較大的古廟,在建築學上有很高的價值,至今仍有許多不解之謎。每逢農曆五月初八龍母誕期,在龍母廟都舉行大規模的民間祭祀活動,肇慶市屬各縣及珠江三角洲以至港澳地區前往參拜者多時超過十萬之眾。一連十數日,龍母廟前石牌坊廣場上,香客雲集,香菸繚繞,昔時還有"祭青蛇"、"摸龍床求子"的習俗。

悅城母廟主體建築為磚木石結構,由牌樓、山門、香亭、正殿、前後兩廂等建築物組成一個完整嚴謹整體。龍母祖廟最為值得稱讚乃其精湛的建築藝術,其建築體系按水區特點設計:柱基特高,牆四周砌以水磨青磚,蓋以琉璃瓦,殿內外地面,全以花崗石板鋪設,每逢西江發大水淹過後,廟外街道往往淤泥及膝,而廟內稍作清掃便乾淨如故。自光緒三十一年重建至今,歷經洪水雷雨而牆不裂、地不陷、害蟲不蛀、雷電不侵,堪稱建築史上一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