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鎮未來發展方向分析!

特色小鎮未來發展方向分析!

特色小鎮是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產業競爭力的一種重要載體,也應該成為中國新時期產業升級的主要載體之一。高端產業在大中城市和特色小鎮共同發展,是一個成熟大國的必然選擇。這種城鎮化與產業的多元結合方式,既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多種模式,也為人的發展提供了更多個性化的選擇方案。

“特色”兩個字不能簡單的解讀為建築風貌、文化特色這些表面上的東西,符合本地特殊資源優勢的細分產業才是最核心的特色。對特色小鎮的理解,不能簡單的理解為一次政策機遇,掛上特色小鎮的牌子就方便爭取上級資金政策支持。要把它理解為一次發展機遇,它是中國經濟和城鎮化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的必然產物。

發達國家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大多聚集在小鎮發達國家的實踐表明,高端產業並不一定要集中在大城市,比如美國,大家都知道,它最有競爭力的產業主要是兩個:一是金融,二是高科技。

金融方面,有格林尼治的對沖基金小鎮,一個鎮上就聚集了五百多家對沖基金,對沖基金規模就佔了全美國的差不多三分之一;加州的門羅帕克小鎮,這個鎮是美國風險投資基金聚集地,納斯達克一半以上的高科技公司都是這個鎮上的風險投資基金投資的。

至於高科技方面,美國的硅谷,其實就是一連串小鎮聚集而成的。斯坦福大學附近的帕羅奧圖,除去大學校區也就幾個平方公里,是硅谷的孵化中心;蘋果公司所在的庫比蒂諾人口五萬多;英特爾總部所在的山景城也就七萬多人口。

在歐洲,英國的劍橋大學就在劍橋鎮,距離倫敦80公里,人口不到十萬,我騎車十五分鐘即可橫穿主鎮區,這裡是英國教育和科技創新中心。英國目前最先進的產業是它的航空發動機製造,世界著名的航空發動機公司羅伊斯·羅爾斯總部就在距離德比市中心大約四公里的Sinfin小鎮上。

而德比市也不過是一個總人口二十來萬的小城,距離倫敦180公里。下面這張圖的就是羅伊斯·羅爾斯總部所在的Sinfin小鎮,中間是辦公和核心工廠,周邊是綠地和低密度住宅區。這地方看起來很普通,卻能生產出我們舉國之力研發數十年都還未能生產的高端航空發動機。

德國的汽車製造業領先全球,著名的高端汽車品牌——奧迪的全球總部和歐洲工廠都集中在一個叫英戈爾斯塔特的小鎮,距離慕尼黑60公里,這個小鎮也因此被叫做“奧迪之城”。該地區總人口也不過十二萬,其中奧迪總部所在的英戈爾斯塔特的傳統鎮區人口則只有兩三萬人。

目前來看,中國的高級人才和高端產業主要都集中在大中城市,鮮有集中到小鎮的。但這種情況一定會很快改變。發達國家的實踐表明,高端產業並不一定要集中在大城市,高端產業發展所需的人才,也並不是全都喜歡居住在大城市。

高端產業人才對居住環境的需求是多元化的他們有的喜歡居住在繁華的大都市,有的則喜歡安逸寧靜、風光宜人同時生活也足夠便利的小鎮。這是經濟水平和城鎮化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的必然結果。

以前高端產業和高級人才都往中心城市聚集,是因為小城鎮交通條件和服務配套不夠好。

經過幾十年發展,小城鎮的生活設施和交通便利程度有了極大改善,特別是網絡通訊和購物體系的完善,使得居住在小城鎮完全可以享受到跟大城市差不多的生活便利性;而中心城市經過集聚發展,房價高企、交通擁堵、空氣汙染等“大城市病”日漸突出,原本優越的公共品質量大打折扣。

小城鎮的生活確實還有一些劣勢,諸如參加一些大型活動諸如演唱會、學術研討等不如中心城市方便,等等,但它的優勢同樣顯而易見,包括房價便宜、環境舒適、空氣宜人等。這個優劣勢的偏好是因人而異的,值得權衡選擇,不像以前那樣如果不住在中心城市就很難謀求自身的發展,沒得選。

總之,高端產業在大中城市和特色小鎮共同發展,是一個成熟大國的必然選擇。這種城鎮化與產業的多元結合方式,既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多種模式,也為人的發展提供了更多個性化的選擇方案。

隨著中國城鎮化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特色小鎮一定會成為高端產業發展、高級人才聚集的一個重要空間載體,與大中城市形成協作互補的產業鏈關係,這裡蘊含著巨大的發展空間和投資機會。

在當前特色小鎮的研究熱潮之下,有一些研究者總結了諸如“歐洲十大特色小鎮”之類的材料,選擇的都是以歷史文化、自然風光或者葡萄酒莊等農副食品加工為特色的旅遊小鎮。這樣的小鎮其實中國已經有很多了,再多建一百個兩百個,對國民經濟的發展影響不會太大。

但是,如果我們搞出來一百個類似於英國的劍橋、Sinfin、門羅帕克、德國的英戈爾斯塔特這樣的特色小鎮,那中國的經濟競爭力和產業結構,就一定會有一個巨大的飛躍。

我們認為,特色小鎮建設的主流方向,不應該是旅遊小鎮,而應該是產業小鎮,而且是高端產業小鎮,在高等教育、科研、金融、智能製造、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都要有所佈局。

中國特色小鎮的產業發展,一定要去佔領產業鏈的高端環節,不能按照城鎮體系的分工,就給中心城市做配套,承接中心城區淘汰出來的落後產能。如果這樣做,那特色小鎮建設就失去了意義。

特色小鎮未必是旅遊和產業雙輪驅動現在特色小鎮建設在旅遊方面做的比較多,而對產業的關注則明顯不足。有一些名義上叫產業的,本質上還是旅遊。比如健康養生、會議培訓、婚紗攝影、手工藝品生產和體驗之類的,從產業分類的角度來看,都屬於大旅遊產業或者叫“旅遊+”產業的範圍,屬於旅遊業的衍生或配套服務。

廣義的講,旅遊以及與之相關的健康養生、會議培訓、民俗工藝品等也都是一種產業,但它們主要是“富民產業”,老百姓、開發商、鄉鎮政府可以從中賺到錢,對國家的經濟競爭力貢獻不大,與金融、製造、物流、科教等不可同日而語。

產業和旅遊真正融合發展得比較好的案例,國外也有,比如丹麥的比隆鎮,這裡是世界第五大玩具廠商樂高公司的總部所在地,它的主導產業本來是玩具設計和製造,但後來政府和樂高公司聯合開發了樂高樂園項目,建了樂高微縮景觀和遊樂園,很受遊客歡迎,現在已經成為歐洲著名的遊樂目的地。

這算是產業和旅遊雙輪驅動了。但這種案例並不多,樂高公司的產品——玩具跟旅遊休閒還算是相關性很高的,所以才能成功。

在大多數情況下,旅遊和產業發展更多的是存在衝突而不是融合。比如,美國的格林尼治對沖基金小鎮。這裡聚集了數百家掌握幾十億乃至上百億美元的基金,咖啡館裡喝咖啡的大都是年薪百萬美元以上基金交易員。

小鎮的設施主要就是辦公樓和住宅,以及一些高端生活配套,沒有什麼可旅遊的。高收入的小鎮居民對安全的要求非常苛刻,警察和攝像頭都很多,物價水平比大城市還要貴很多,因此這個小鎮既不歡迎遊客,遊客也不會有興趣跑到格林尼治去住宿消費。

願意離開大城市到小鎮工作居住的金融、科技、管理方面的高級人才,一般都不會喜歡小鎮變得鬧哄哄的,更不會喜歡每天來一群陌生人對著自己家房子拍照。

像Sinfin這種地方,一臺Trent900航空發動機就要賣3000萬美元,而且這個產業還涉及到技術秘密和安全生產,小鎮的管理方當然不會再去想如何從旅遊上賺點錢,而是希望陌生遊客越少越好。

大多數認為特色小鎮要產業和旅遊雙輪驅動的人,實際上的混淆了兩對概念。第一對是“大旅遊”和產業的概念。這一點前面已經區分過了。

發展旅遊的同時搞點健康養生、民俗工藝品製作、會議培訓只能算旅遊業的深化或者旅遊產業鏈的延伸,不能算“旅遊和產業雙輪驅動”。

旅遊小鎮的宜遊和產業小鎮的宜業宜居標準迥然不同旅遊是“遊”,是外來遊客的流動,從觀光旅遊到休閒旅遊再到會議養生等“大旅遊”,可以延長遊客在某一景區的停留時間,但總體而言都還是短期停留。

統計意義上一般把在一個地區停留六個月以內的叫流動人口,超過六個月的才叫常住人口,沒有什麼旅遊項目能讓遊客在一個地區停留這麼長的時間。

旅遊的核心是消費,儘可能的吸引有“財”的人來流動消費,花完錢就走人;產業發展核心的生產,是儘可能的吸引有“才”的人來創業就業,長期定居。二者發展路徑截然不同,所需要的區位條件、基礎設施、配套服務、盈利模式也都差異巨大。

而且,就開發模式來講,旅遊景區修建配套設施是為了賺錢,通過住宿、餐飲和各種服務收費把投資在景點建設的錢掙回來;而產業聚集區的配套設施投資則不應該賺錢,而是通過配套設施吸引人才和企業,再通過產業稅收把建配套的錢掙回來,這是兩個正好相反的投資收益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