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長城的作用究竟有多大呢?

我們一提起長城,就說它是中國的文化象徵,外國人來中國要看一眼,連中國人自己也想去長城當一當“好漢”。但很多人也都知道,長城不是一個文化建築,而是一個軍事設施,目的是防禦北方的遊牧民族。

但在一般印象中,在軍事這一方面,歷史上長城好像沒起到多大作用,無論是匈奴還是突厥,還是後來的滿清,他們該來還是來。其實,不光普通人有這種印象,連很多歷史學家也這麼說。真的是這樣的嗎?

在一般的印象裡,理解長城,就是一堵牆嘛,功能就是不讓北方的遊牧騎兵進來,而我自己呢也不出去。就像我們兩家捱得近,就修一堵院牆,你過你的,我過我的。牆的主要作用就是擋住外面的人進不來。這個作用確實有,但是如果你深想下去,就知道絕不這麼簡單。

中國長城的作用究竟有多大呢?

“長城”它不是“長牆”,它是一整套防禦體系。除了擋住敵人之外,大家都知道的,長城上有很多烽火臺,一發現敵軍,立馬點燃烽火,放出滾滾狼煙。這可是在電報出現之前,速度最快的軍事預警方式。

還有第二個功能當做“高速公路”,長城一般都是建築在崇山峻嶺之地或不好走的道,目的是增加遊牧騎兵抵達和翻越的困難。可是長城大都是石砌路面,也比較寬,在上面行軍跟翻山越嶺相比就如高速公路,一路快速抵達對應烽火臺。

我們總說,“萬里長城萬里長”不可能處處佈防,從這個角度來看,長城原本就用不著處處佈防,這才是它存在的意義,也就是說,長城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中原王朝的邊防壓力。

中國長城的作用究竟有多大呢?

嘉峪關長城,在西北黃土高原地區,長城大多用夯土夯築土堆,是用土,砂,石灰加以碎石夯築。

我們看,在歷史上,只有清朝和唐朝是不重視修建長城的,清朝的情況比較特殊,因為關裡關外都歸他統治,用不著啊。而唐朝不重視長城的結果是什麼,就是要在邊關要塞普遍駐軍,光漢人軍隊還不夠,還得用胡人,最後就演化成安史之亂和藩鎮割據的局面。像安祿山就是胡人節度使。

除了防禦,在進攻方面,長城也有很大的作用。讓你看看秦始皇的時候是怎麼打打匈奴的?大軍先抵達長城附近,然後以長城為依託進攻匈奴,打贏了,我就推進,失利了,我退到長城就行了。你要攻打長城的一處關隘,我可以從其他地方出兵,對你進行夾擊。因此,史書上說,匈奴一敗,就是退卻七百多里,他不敢在長城附近待著。

要是你說若是匈奴找一個長城薄弱的地方攻破了怎麼辦?就算攻來了,要出去也不容易啊,口就那麼大,有種把整片長城拆了啊。所以攻進來了,其實也就沒了後方保障。一般都是進來後搶掠一回,就回去了。可是來容易去可沒那麼容易了。

中國長城的作用究竟有多大呢?

北京八達嶺長城,節假日時去都是排隊看人海的。

我們熟知的皇太極就吃過這樣的虧,皇太極選了個薄弱的地方6次越過長城。第一次皇太極十萬大軍在北京城下,和明軍打了個平手,後面幾次搶了點東西,第五次清軍搶劫之後,在回軍的路上,就在長城附近,中了明軍的埋伏,數員大將戰死。第六次更慘,史書上說,這一次清軍回到瀋陽之後,城內是“哭聲連屋”。

你要說,長城在軍事上沒啥用,皇太極都不答應。

往往人們還會忽視長城的另一個作用,經濟方面的。建築了長城不只是防住敵人,還讓商人只能從關隘出入,這樣方便了朝廷收關稅,跟物品通商的管控。中原的很多商品在遊牧民族非常緊缺的,例如布、酒、茶、糖、絲綢、瓷器、工藝品、化妝品等需要精細加工的商品。朝廷如果禁止跟他們的通商,他們將受到巨大的經濟打擊。

例如明朝曾對後金關閉互市進行經濟封鎖,在努爾哈赤晚期,遼東的米價曾經飆升至八兩銀子一斗,棉布九兩一匹,蟒鍛開出200兩一匹還是有價無市。

中國長城的作用究竟有多大呢?

可見長城的作用是非常大的,中國古人傾全國之力修的長城,而且歷朝歷代反覆重修,怎麼可能是一個愚蠢的毫無用處的決策?

有人經常會輕率地評價一件事。比如誰就是壞,誰就是蠢之類的。一件事情毫無價值,有時候,只是因為你不是當事人,沒有在實際情境中推演過它的價值。不管我們多聰明,這個世界總有我們看不到的角度。不管我們自以為多正確,評價他人評價一個事物的時候都必須小心謹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