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歷史不忍細讀呢?

二月流水

因為歷史要真往細裡去究啊,會感到心酸。我一直覺得,歷史看多了的人,總不免抱著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下面就從史書裡摘幾段大概解釋下供大家一觀吧:

小人物的偉大

比至陳,車六七百乘,騎千餘,卒數萬人。攻陳,陳守令皆不在,獨守丞與戰譙(qiáo)門中弗勝,守丞死,乃入據陳。
——《史記*陳涉世家》
譙門:建有瞭望樓的城門

陳勝、吳廣起義之後連下多城,控制了安徽、河南交界的廣大地區,這時的起義軍已經成為一股擁有六七百乘戰車、騎兵上千、步兵數萬的龐大勢力。為了進一步控制河南之地,陳勝帶著這些人馬浩浩蕩蕩的進攻戰略要地陳縣(河南淮陽)。

而在得到消息之後,陳縣上下官員莫不驚慌,在收拾細軟之後便棄城而逃,僅剩守丞一人。而這位守丞呢以一人之身據城門而守,最後力竭而死,陳勝之後進而佔據陳縣。仔細想想,這是一個多麼壯烈的畫面啊,在我看來不比項羽的烏江自刎差多少了。然而這麼一位對大秦忠心耿耿的小官,在史書上留下的足跡也就“獨守丞與戰譙門中弗勝,守丞死”一句而已,或許秦皇連聽都沒聽過這麼一個人。

吃人的社會

大家應該都聽過魯迅先生所寫的“吃人”之說:“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四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有人說這裡的吃人乃禮教吃人,但真的僅僅是這樣麼?

僅節選一部《資治通鑑》便已是觸目驚心(若覺引述枯燥難讀可直接略過看結論):

1.公元前205年:關中大飢,米斛萬錢,人相食

2.公元前138年:大飢,人相食。秋,七月,有星孛(bèi)於西北。

3.公元前137年:臣過河南,河南貧人傷水旱萬餘家,或父子相食(或:有),臣謹以便宜,持節發河南倉粟以振貧民。

4.公元前114年:夏,四月,雨雹。關東郡、國四十餘飢,人相食

5.公元前48年:秋,九月,關東郡、國十一大水,飢,或人相食;轉旁郡錢穀以相救。

6.公元14年:緣邊大飢,人相食

7.公元22年:關東人

相食

8.公元23年:棘陽守長岑彭與前隊貳嚴說共守宛城,漢兵攻之數月,城中人相食,乃舉城降。

9.公元26年:三輔大飢,人相食,城郭皆空,白骨蔽野,遺民往往聚為營保,各堅壁清野。

10.公元27年:浮城中糧盡,人相食,會耿況遣騎來救,浮乃得脫身走,薊城遂降於彭寵。

11.公元109年:三月,京師大飢,民相食。十二月,辛酉,郡國九地震。是歲,京師及郡國四十一雨水,並、涼二州大飢,人相食

12.公元151年:京師旱,任城、梁國飢,民相食。

13.公元155年:二月,司隸、冀州飢,人相食。

14.公元194年:自四月不雨至於是月,谷一斛直錢五十萬,長安中人相食。

15.公元195年:董卓初死,三輔民尚數十萬戶,李傕等放兵劫略,加以饑饉,二年間,民相食略盡

16.公元195年:是時,長安城空四十餘日,強者四散,羸者相食,二三年間,關中無復人跡

17.公元196年:飢餓困踧(cù,愧窘),吏士相食,從事東海麋竺以家財助軍。

18.公元196年:袁術在江淮,取給蒲蠃,民多相食,州里蕭條。

19.公元238年:淵窘急,糧盡,人相食,死者甚多,其將楊祚(zuò)等降。

20.公元311年:既而洛陽飢困,人相食,百官流亡者什八九。

21.公元312年:軍中乏糧,士卒相食。

22.公元312年:石勒自葛陂北行,所過皆堅壁清野,虜掠無所獲,軍中飢甚,

士卒相食

23.公元316年:內外斷絕,城中飢甚,米鬥直金二兩,人相食,死者太半,亡逃不可制,唯涼州義眾千人,守死不移。

24.公元351年:中原大亂。因以飢疫,人相食,無復耕者。

25.公元352年:鄴中大飢,人相食,故趙時宮人被食略盡。

26.公元355年:龕(kān)嬰城自守,樵採路絕,城中人相食

27.公元385年:春,正月,秦王堅朝饗(xiǎng)群臣,時長安飢,人相食,諸將歸,吐肉以飼妻子

28.公元385年:燕、秦相持經年,幽、冀大飢,人相食,邑落蕭條。

29.公元387年:涼州大飢,米鬥直錢五百,人相食,死者太半。

30.公元402年:姑臧大飢,米鬥直錢五千,人相食,飢死者十餘萬口。城門晝閉,樵採路絕,民請出城為胡虜奴婢者,日有數百,呂隆惡其沮動眾心,盡坑之,積屍盈路

31.公元431年:城中大飢,人相食

32.公元503年:成都城中食盡,升米三千,人相食

33.公元536年:是歲,魏關中大飢,人相食,死者什七八。

34.公元548年:是後米一升直七八萬錢,人相食,餓死者什五六。

35.公元549年:自景作亂,道路斷絕,數月之間,人至相食,猶不免餓死,存者百無一二。

36.公元618年:久之,倉粟盡,人相食

37.公元618年:河右飢,人相食,軌傾家財以賑之。

38.公元662年:值大雪,士卒飢凍,棄捐甲兵,殺馬食之,馬盡,人自相食,比入塞,餘兵才八百人。

39.公元682年:關中先水後旱、蝗,繼以疾疫,米鬥四百,兩京間死者相枕於路,人相食

40.公元760年:三品錢行浸久,屬歲荒,米鬥至七千錢,人相食

41.公元761年:江、淮大飢,人相食

42.公元894年:王建攻彭州,城中人相食,彭州內外都指揮使趙章出降。

43.公元908年:劉守光圍滄州久不下,執劉守文至城下示之,猶固守。城中食盡,民食堇泥,軍士食人,驢馬相啖尾。呂兗選男女羸弱者,飼以麴面而烹之,以給軍食,謂之宰殺務

44.公元949年:趙思綰好食人肝,嘗面剖而膾之。膾盡,人猶未死。又好以酒吞人膽,謂人曰:“吞此千枚,則膽無敵矣。”及長安城中食盡,取婦女、幼稚為軍糧,日計數而給之。每犒軍,輒屠數百人,如羊豕法。

自公元前205年至公元949年共1154年,平均下來每26年便會發生吃人之事,並且還是大規模的。這僅是《資治通鑑》一書所載,而且還是宋之前的歷史,元明清三代所經歷的更為悲慘,史冊之外尚未記載的更是不知凡幾。一套《二十四史》皇皇鉅著,記的是帝王將相麼,那是華夏族的一部部苦難史啊,正所謂興亡百姓皆苦,這些歷史一個個看下去,何能不悲?

這下知道歷史為什麼不忍細讀了吧,我們該慶幸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美好的時代,我想這是真正學過歷史的人應該都產生過的想法吧。


種花家的松鼠

以下正文:

歷史不忍細讀·先秦

1、周公姬旦

有關周公的說法有三種。

其一,出自尚書·金滕之策,也就是所謂正統說法,文王的好兒子,武王的好弟弟,成王的好叔叔,周室好大臣……balabala

其二,出自史記·蒙恬列傳,周公旦輔成王,功成身退後,有小人讒於成王,成王怒而周公旦奔楚,後因為成王看到了周公旦輔政時的自白書,於是殺言者而反周公旦。

其三,出自荀子,周公旦因成王年幼,於是稱王而即天子位,後為子孫計而返政於成王。

三種說法,最理想主義也是最靠不住腳的就是第一種。且不說桐宮之囚和五帝禪位的前車之鑑,平心而論,結合當時實際情況,周公旦先是打平了三監之亂,把周人的勢力拓展到了淮河流域,同時確定周室禮儀制度,封建漢陽諸姬(英、六、隨等),又大封宗室功臣(魯、齊、燕等)於王畿之外——這算是網羅人心找隊友取而代之吧?

而且,第一種說法出自古文尚書,然而現存古文尚書一是孔壁藏書,二是東晉時史官梅氏所獻——後者已經被清代訓詁學狂人證實是司馬昭老丈人王肅的西貝貨,前者雖是古文,但應該是戰國以後的遺物。

舉個栗子,孔氏古文尚書有周公旦作詩鴟鴞於成王,這首詩被收錄於詩三百里,然而孟子一書裡談到鴟鴞,卻說不知道是誰寫的……說明孟子沒看過這書,也就是說書成於至少是孟子以後的事了。

第二種說法應當是較為合理的一種,周公兢兢業業輔政,天子親政後借個由頭搞一搞清算在朝臣裡安插自己人,搞定以後再把出頭的傢伙一刀砍死,然後客串一把奧斯卡影帝,迎回蒙受不白之冤的老臣,順手給自己刷一波聲望,再把老臣捧得高高的,給一大堆不值錢的榮譽神馬的——比如魯國可以用天子禮樂。

這種情況是可以有的,比如,漢宣帝之於霍氏家族——霍光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首,然而一點都不妨礙對於霍氏餘孽的清算。

而第三種,最現實的一種。證據也不是沒有,不說前面提到的周公拉隊友,單說魯國一個侯國,可以用天子禮樂這回事,就不由得不讓人想入非非。

天子禮樂=九錫加身,看看加過九錫的都是一些什麼人:霍光以後,王莽、曹操、孫權、司馬昭、桓玄、劉寄奴、蕭道成、蕭衍、侯景、陳霸先、高洋、楊堅、李淵、王世充……這些個權臣頭子那個不是滿口仁義道德的大善人(滑稽)?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2、驪山之難

宗周末年,幽王玩了一手烽火戲諸侯,討了美人褒姒歡心,最後把自己玩死了……

以上源於史記·周本紀。

一個王朝完犢子了,不是因為神馬的內因外因,完全是因為一個女人……是不是有點兒戲?

首先我們說一下犬戎這個民族。

不過先告訴我,第一次聽到犬戎這個詞,你覺得他來自哪個方向?

西北?

不好意思,回答錯誤。

犬戎,來自東南。證據有二。

左傳·昭公四年:周幽為太室之盟,狄戎畔之。

太室者,太室山也,在現在河南省內。也符合宗周三百年專注東南的一貫傳統。

第二,史書記載犬戎是申侯召來的,根據漢書·地理志,申在南陽宛縣,而漢代南陽郡,屬豫州,在襄陽以北,也就是河南境內。

其二,烽火戲諸侯,就從這五個字來看,本身槽點就已經有兩個了。

烽火,最早出現在秦代,是長城駐軍預防匈奴入寇用的。而且,驪山海拔低,如果不是連綿成片的烽火臺,根本沒卵用,然而現代考古並沒有在驪山上找到烽火臺遺蹟。而呂氏春秋裡對於用的也不是烽火,而是擊鼓……

再然後,戲諸侯。首先,諸侯有遠有近,有先來後到的,先來的看到沒有戰鬥痕跡,直接拍拍屁股走人就是,或者給後邊的人傳個話也成啊,難不成這些人已經心理陰暗到一定要讓你們和我一起遭一趟罪才成這種地步了?

再者,有關褒姒的記載,史記明顯是在不負責任的扯淡。說褒姒是周厲王末年龍涎流出導致宮女懷孕,中間跨了宣王在位的四十六年,直到幽王三年,王之後宮見而愛之,以褒姒為後……

要麼懷孕懷了四十多年,要麼周幽王喜歡上了一個四五十歲的老太太……二選一反正都是鬼話。

所以真正的情況到底是什麼樣的,我們可以自己腦補一下。

褒姒雖然因為寵愛而為後,所生之子伯服也被立為太子——然而除了可能有一些投機客,她是沒有靠山的。而廢王后申後以及申太子——也就是後來的平王——身後是有靠山的。

申後出自申國,申國是侯國。春秋之義——諸侯大者侯小者伯,所以申國在當時應當是個大國,不然申侯閨女也不會成為王后。

而自己外孫子的太子位被一個莫名其妙的女人的兒子搶了,做外公的自然不會善罷甘休,不管是出於政治還是親情的考量。

而想要成功搞個大新聞,是需要幫手的。所以申侯先是聯絡了太室山裡的犬戎,然後拉上了身為同姓的許文公,還有繒國(史書記載是魯,然而魯國一來距離太遠,二來不合禮法不摻和,而魯和曾在古文裡近似,而曾又通繒,且地理位置接近),兒女親家+投機客司徒鄭桓公(鄭武公妻申侯女,即為莊公母),以及心存怨望的申太子,加上一直眼饞河西之地的晉文侯。

大致的形勢麼,目測就是申太子做內應,然後裡應外合諸侯聯軍弄死了自己老爹,順便把黑鍋栽到了犬戎和褒姒的頭上。不過其中應該有過諸侯聯軍分贓不均,所以鄭桓公不幸死在了驪山腳下,不過作為補償,鄭武公成功拿下了東遷後家門口的虢國。

不過事情也不是一帆風順的,一來半路殺出了個秦國,二來虢公立攜王於西,而平王的依靠力量諸侯聯軍——晉國沒能拿到想要的河西,所以不想讓平王留在豐鎬,申國勢力範圍在南陽所以更不願意讓外孫遠離自己——不便控制,鄭國在桓公的時候就已經著手佈局東方——再加上西方的秦國還有周攜王,所以無兵可用的平王不得不東遷,也就是春秋裡的那句話——周室東遷,晉鄭是依。

所以周平王才會樂得大方,任由秦國在西邊佔領土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本質上就是讓秦國和攜王狗咬狗,教訓一下趁火打劫賴在當地不走的狄戎,順便噁心一下晉文侯。

所以為什麼周室東遷之後式微,一來手頭沒兵沒錢(周室債主魯國,平王葬禮都是找魯國借的錢),二來周平王弒父,本身就是對於宗周禮法的顛覆,所以周室威信自然無存,舉個栗子就是身為東方諸侯伯長的魯國,在春秋之時一直就對成周不冷不熱,左傳裡春秋初年,不乏天子先使使慰魯侯,然後魯國才不鹹不淡的回應一下,這種熱臉貼冷屁股的情況。

3、公休儀拔葵去織

拔葵去織,語自董仲舒舉賢良對策。大致的意思呢,就是說魯穆公國相公休儀休妻,原因就是因為自己老婆織布織的太好,種地種的棒棒的,而國相大人表示你乾的這麼好,魯國其他人怎麼辦,然後就把老婆休了……休了……了……

所以說國相大人,您老婆到底得有多能幹,才能成功擠垮魯國的織布糧食市場啊。

當然,歷史不可能這麼簡單,公休儀不可能這麼NC,任何政治行為都有其背後所蘊含的政治意義。

中國最早的確切紀年是在前841年,連續紀年開始於春秋元年(魯隱公元年),而從左傳末年(魯哀公二十七年)到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中國有長達六十四年的無確切紀年的歷史,對應春秋之末到戰國之初。

而魯穆公,就是處於這段時期的魯國國君,對其生平,我們只能通過先秦諸子以及後人言論,外加考古發現,來進行還原。

魯穆公號稱魯國的中興令主,在位期間禮賢下士,曾重禮拜子思,以諮國事(見考古·魯穆公問子思),同時允許墨翟在魯國講學授徒。

劃重點,允許墨翟在魯國開壇講學,收授門徒。

彼時農家和墨家還沒有分手,墨家除了代表中小生產者利益之外,還代表著小農小地主階級的利益,而儒家,代表的則是大地主,親親相隱,宗族血緣,禮儀人倫,就是要讓農民依靠血緣團結在一起,變成大地主,從而提高抵禦風險的能力——畢竟單一小農的脆弱性在戰國亂世下更能輕易得以體現。

歷史不忍細讀·西漢

1、周呂侯呂澤

周呂侯呂澤,漢高帝皇后呂雉的大哥,親大哥。漢初分封功臣,因功被封為周呂侯,高帝八年病逝,諡號曰令武,高後二年追尊為呂悼武王,其子呂產襲為呂王,後改封梁王,為呂后稱制間呂氏外戚三位諸侯王之一。

司馬遷史記·列侯功臣年表,評價周呂侯為“發兵佐高祖定天下”。

請注意三個地方:發兵;佐高祖;定天下。

做個對比,劉邦的大管家蕭何病逝,諡號為文終,史記評價為為“及佐興王”;劉邦的首席重謀張良病逝,諡號為文成,史書評價為“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意思就是佐高祖定天下;誅殺諸呂,迎立代王的絳侯周勃,諡號為武,史記評價為“從高祖定天下”;至於那位身死族滅的淮陰侯……這個我們稍後再說。

學者裡最嚴謹和最不嚴謹的,首推史家。因此我們看史書細節的時候,有必要像清代訓詁學狂人一樣摳字眼。所以首先,要明確的是,佐和從這兩個字眼,別說是在秦漢之交的時候古代,就算是現代社會,意義也是完全不相同的。

佐的意思是輔佐,意味著你們兩個人的關係是平等的,屬於是合作伙伴,你看他不順眼隨時可以拍拍屁股走人。而從,則是屬於上下級的隸屬關係,就像現在公司裡的老闆和僱員一樣,地位是有上下分別的。

漢初三傑的兩位,蕭何是劉邦的老朋友老鄉,在劉邦發跡之前對他多有照顧,劉邦是亭長,蕭何是主簿,算是同僚,甚至後者地位更要高於前者,而分封功臣定次序的時候蕭何位列功臣第一,還是漢室第一個大滿貫(贊拜不名、入進不趨、劍履及殿)的獲獎者,所以可以用佐這個詞;張良家族五世為韓相國,是擁有悠久歷史和崇高地位的貴胄家族,本人投奔劉邦也算早,功勞大,又深得劉邦信任——史書記載高帝曾讓張良任擇一地以為萬戶侯——而且又很有自知之明的在天下安定後修仙去了,對劉邦沒啥威脅,所以也就沒有了政治上的清算和抹殺,當得起一個佐字。而相比之下,解過平城之圍,當過太尉當過丞相,砍死諸呂迎立天子的絳侯周勃,諡號只是單字,身後名不過撈了一個從高祖定天下,誰優誰劣,自然高下立判。

然而,就是辣麼流弊滴人,無論是史記還是漢書,完全沒有單獨的列傳,生平事蹟不詳,生卒年月不詳……

而且,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漢初很多食邑很多的列侯勳貴,如代相陳豨、東武貞侯郭蒙、大司馬陽都敬候丁復、車騎將軍建武肅侯靳翕、陽陵景侯傅寬等,統統沒有單獨列傳,甚至於在史書裡,也是言語不詳……

網上曾經流傳過一種說法,說漢室江山,有近一半是周呂侯打下來的。這種說法固然有所誇大,但是不容置疑,周呂侯的確為漢室江山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我們拿韓信和周呂侯做個比較。兩者麾下的將領,韓系名列史書的無疑要多得多,單獨成傳的也高於後者,但只是看食邑數量以及封侯數量,呂系明顯優於韓系。(參照列侯功臣表)

而這也正好對應了之前史遷對於周呂侯的評價,“發兵佐高祖定天下”。

也就是說,周呂侯呂澤,給劉邦單獨拉起了一系人馬,而這些人也是因為呂澤而為劉邦所用,最後混到了漢室列侯的位置。

而另一點,關於太子廢立問題。

劉邦不喜歡太子劉盈,而偏愛趙王劉如意,這個相信都有所耳聞。但是結果如何?無數大臣,如留候張良、御史大夫周昌(期期艾艾的由來之一)等屢次勸諫(見資治通鑑),最後商山四皓一錘定音,劉邦才算是絕了廢太子的心思——總之正史上是這麼說的。

不過問題來了,憑什麼,諸多大臣,要為一個岌岌可危不受皇帝老子喜愛的太子說話,憑什麼沒有一個政治投機者為趙王劉如意張目,憑什麼劉邦請不出山的商山四皓為了劉盈出山?

所以這裡面,少了一個至關重要的角色,一個如同長平烈侯、冠軍景桓侯之於戾太子劉據一樣的強力後援。

這個人,就是周呂侯呂澤。

正是因為周呂侯的遺澤——尤其是韓信見廢后龐大的軍中影響力,所以讓劉邦生出了尾大不去的憂慮,也正是因為周呂后的遺澤,所以劉盈的位子得以保全。不然就憑建成侯呂釋之這種二流貨色,呂后一個不受皇帝喜歡的女人,能有這麼大的影響力?RU kidding me?

有關周呂侯的功績史書記載不詳,除了一句楚漢爭霸時收兵滎陽,另外就是死於高帝八年。而高帝八年,東西南三面都算平安無事,唯獨北面因為韓王信餘孽作亂而不寧,而這場禍亂史書不甚詳細,但是考慮到作為劉邦二哥的代王劉仲都棄國而逃,慘烈程度可想而知。

而就在當年,劉邦任命陳豨為代國相,而此時因為代王人選沒有確立,彼時代國包括代郡在內,有云中、雁門三郡共五十三縣,構成了防禦匈奴入寇的北方防線,所以陳豨事實上是以代相行諸侯王事,同時統管北方大小軍務——所以後來陳豨叛亂聲勢浩大,叛軍一度深入中原腹地打到山東聊城,可見陳豨當時職權之大。

那麼問題來了,之前統管北方軍務的人是誰?

結合上半年匈奴入寇的事實,以及周呂侯生卒年月,我們不難得出,周呂侯呂澤,死於高帝八年上半年,韓王信餘孽及匈奴入寇。

然而就算周呂侯早死,其遺澤依舊能夠庇護其家族十餘年,撐過了太子廢立風波,一直到高後稱制的前幾年,兩次呂氏外戚權力的低峰期,就像儘管冠軍景桓侯逝於元狩六年(前117年),長平烈侯病逝於元封五年(前106年),但是卻一直能夠庇護劉據直到巫蠱之禍(前89年),近20年時間。

然而這樣強力的人物,卻不能為人所知,所有相關痕跡完全春秋筆法一抹而過,原因也不難猜測,宗室元老誅滅諸呂,自然要確定這件行為的正義性,而任何與此種政治正確相違背的行為,都是不被允許的。

不過這也從某種程度上證明了周呂侯的赫赫功勳,不是什麼阿貓阿狗都有資格讓人煞費苦心,若非其功勞滔天,怎麼能讓後人煞費苦心的在史書上抹殺淡化。

2、平城之敗

高帝六年(前201年)秋,匈奴圍韓王信於馬邑(秦趙長城防線北),九月,信以馬邑降匈奴,冒頓單于於是引兵過句注塞,攻太原,至晉陽。

然後次年,劉邦御駕親征,展開了和匈奴的大撕逼。

然而要注意的一點就是,在劉邦御駕親征關中總動員前,由於韓王信舉國(韓國故地在河南,地狹人稠,是以劉邦以太原為韓國,令都馬邑,以抗匈奴)而降,長城防線也因此崩潰,太原郡全境盡數淪陷,所以漢軍北上,第一要務是要收復馬邑、樓煩、晉陽在內的失地。

根據資治通鑑、史記記載,雙方進軍路線大致如下。

先是劉邦親自帶兵和韓王信硬槓了一場,在銅堤大勝,斬其將王喜,奪回了銅堤。然後兵敗的韓王信又收兵和當地的二五仔曼丘臣、王黃、趙利,連同匈奴左右賢王萬餘騎兵,然後他們碰上了周勃,周勃成功吊打了他們,順道降服了太原六城。又擊韓信胡騎晉陽下,破之,下晉陽。後擊韓信軍於磐石,破之,追北八十里。

到了這一步,漢軍北上的戰略目標基本完成,長城以內的匈奴部隊以及叛軍基本上被清除完畢。

然而按照劉邦那種只佔便宜不吃虧的老流氓脾氣,自然不肯只滿足於當前的戰果,打算來一次擴大化,而損失慘重的冒頓單于也自然不甘心自身威望受損,所以將計就計,示敵以弱,也就有了後來的平城之敗。

史書記載,漢悉兵三十二萬北逐之,逾句注。帝先至平城,兵未盡到,冒頓縱精兵四十萬,圍帝於白登七日。

看清楚,是漢兵在取得了一系列勝利以後出塞作戰,然後劉邦領導的先頭部隊被困在了白登山。

不過下邊的發展就比較奇幻了。

通鑑記載:帝用陳平秘計,使使間厚遺閼氏。閼氏謂單于曰:“balabala……漢朝皇帝有神靈庇護……”然後又因為二五仔帶路黨軍隊沒來,所以冒頓心生疑慮,主動解圍。

不過問題來了。首先,陳平使者是怎麼在萬軍之中找到匈奴閼氏的,又是花費了多大代價說動了閼氏?而冒頓單于一世英主,會因為一個女人的言語,不管麾下左右賢王各路貴族的意見,白白的浪費了幾萬人命,然後就把劉邦放了?信不信貴族分分鐘給你玩兵變啊?

史記·絳侯周勃世家:“還攻樓煩三城,因擊胡騎平城下,所將卒當馳道為多,勃遷為太尉。”

所以答案出來了。不是單于腦殘,也不是閼氏魅力有多大。完全就是因為,絳侯周勃帶著軍隊,把冒頓給圍了。

而且雙方肯定也是發生了摩擦,然而結果肯定是匈奴輸多贏少,不然也不會把劉邦給放了。

而且那時候是冬天,漢軍固然凍死凍傷一大堆,匈奴人也未必好得了哪去。畢竟遊牧比農耕更加脆弱,而且匈奴人口本就不多,四十萬精騎齊出,草原上還有多少人照看牲畜,會有多少人餓死?與其這樣雙方僵持,不如早點退兵回草原,等來年開春再搶上一票。

這也符合遊牧民族欺軟怕硬的秉性,而來年也的確是發生了匈奴寇代的事件,周呂侯也就是在那時候掛掉的。

所以說平城之戰,從全局來看,漢匈是打了一個平手,甚至於漢室還是佔上風的——肅清了長城以內的二五仔,如果漢室真的慘敗,匈奴人傻了才會和漢人和親。

3、代王王后

問:文帝皇后何人?曰:竇氏女。

問:代王王后何人?曰:不知也。

其實我也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文帝為代王時,皇后並非是後來的竇皇后,太子也不是後來的景帝劉啟,不然也不會在皇帝即位後,有司請早立皇后、太子。

史記·外戚世家:“代王獨幸竇姬。”可見其並未被立為王后。

史書對於代王王后只有一句話記載:“而代王王后生四男,先代王未入立為帝而王后卒,及代王立為帝,而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

咦~~好濃的陰謀氣息。

姓名不詳,生平不詳,就連所生四子也都不詳……結合時代大背景,這位代王王后,十之八九,姓呂。

這並非是臆測。呂后執政時,為加強呂氏外戚力量,呂后下令,讓呂氏之女嫁給劉氏之男。例如:趙幽王劉友,趙恭王劉恢,營陵侯、琅琊王、燕敬王劉澤,朱虛侯、城陽景王劉章……娶的老婆都姓呂。

列侯宗室聯手誅滅諸呂,自然不可能允許一個姓呂的女人成為皇后,更不允許一個帶有呂氏外戚血脈的太子成為皇帝,所以史書記載代王將要被立為天子時,躊躇而多疑,不光是因為怕勳貴大臣下套,更是因為要弄死自己老婆孩子。

4、霍去病暴斃、李陵兵敗,以及巫蠱之禍中作壁上觀的兩位

霍去病射殺了李敢(李陵老爹李當戶的弟弟),然後被武帝罰去出塞打仗,然後就暴斃了。

武帝泰山封禪,小冠軍侯(霍去病遺腹子)前天還活蹦亂跳,後天就莫名其妙暴斃了。

戾太子劉據,太子正妃姓李,李陵的妹妹,李敢閨女。

李敢男李禹,有寵於太子。

皇帝讓李陵給李廣利運後勤,李陵不幹,說自己手下的五千人都是棒棒噠,然後皇帝很開心,就讓李陵帶著五千步兵出塞了……

天漢二年秋,李陵步兵五千出塞,單于以八萬兵圍擊之,兵敗浚稽山。離當初霍系將領,浞野侯趙破奴被俘的地方不遠。

李陵前腳力戰被俘,後腳長安城風言李陵投敵,“群臣皆罪陵,上怒甚”,又有李陵教單于兵法的傳言,武帝大怒,於是誅李陵家,直到後來才知道,教匈奴兵法者乃塞外都尉李續。

出塞那年,漢軍三路發兵,李貳師、李陵、伏波將軍陸博德。單于的八萬人到底是怎麼越過李廣利的三萬主力又做到不洩露消息的。

路博德乃是霍去病麾下知名老將,救援李陵的時候卻失期,然而最後卻並沒有按律當斬,而是廢為庶人,但不久之後就被下令官復強弩校尉,屯戍居延澤。

巫蠱之禍,霍光和任安,一個奉車都尉,天子近臣,一個北軍護軍使,統統作壁上觀,甚至於任安乾脆放跑了丞相劉屈氂,然後……劉據就果斷地領便當了。

昭帝掛了以後,霍光寧肯立昌邑王劉賀,也不願意立劉病己——別說霍光不知道劉賀是個什麼貨色。

所以說這裡面的水很深啊~~


先佔個坑,剩下的部分等筆者讀完資治通鑑再說。


Suukyi

無論從治理黃河,還是抵禦外族入侵,中國由於地緣政治的原因,黃河中下游一馬平川的平原,耕種是個好地方,但打仗真不是好地方,無險可守。只有國土外擴至長城一線才能,有效防範入侵。在這地理範圍以南,沒有那個地理結構能可以完全獨立。在這背景下,只有統一才是有效防止戰爭的辦法。否則,就是春秋戰國上百萬人的廝殺。這是其他早期文明體系不多見的,走向兼併,統一是我們的歷史趨勢。秦始皇一統六國就是這一歷史趨勢。

統一背後也帶來一個大問題,就是管理的問題。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有效的管理範圍也就是馬一天跑的距離。所以,邊緣地區根本無法有效管理,秦成功於嚴刑峻法,管理上也順其自然實行嚴刑峻法。但地方上的情況千變萬化,簡單的嚴刑峻法能管過來嗎?秦始皇以滅六國之威還壓得住。但始皇一滅,秦二世即亡。秦末的起義就是秦的管理不顧實際的情況,一味強調嚴格執行。陳勝吳廣起義不就是誤了行程,怎麼都要死,只有起義。這個就是仁義不施,攻守易也的感概。

秦二世而滅給漢朝的教訓深刻。西漢早期只能實行黃老之術,無為而治,也就是休養生息的政策,史稱文景之治。可一味無為帶來就是地方豪強勢力興起。到漢武帝時期的鹽鐵論,遷豪強至邊塞等等措施。一是充實國庫,充實邊塞,打擊匈奴的目的,二來就已經顯示出地方豪強勢力的已經影響到漢帝國的政策。此時,漢武帝敏銳察覺到地方豪強的威脅,然後放棄黃老之術,採用獨尊儒術,外儒內法的治國理論。這就是以後所有帝國的大政方針。

但帝國太大瞭如何管理就依然是個麻煩是事,儒術就是一個好工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套教化,自覺管理自己多少比嚴刑峻法有效果。這就為什麼要獨尊儒術了。

但皇帝的是一個人,必須要依靠一部分人間接管理這個國家。漢武帝后,很多皇帝幼齡登基,有客觀條件因素,也有外戚,太后,宦官的有意為之。中間的爭鬥,對錯不論,但帝國逐步失去地方控制,豪強勢力和儒家大族合流,通過把持察舉,薦舉控制了帝國地方政治形態。到東漢時期就形成了事實上的士族。東漢光武帝也是在南陽豪強勢力支持下才建立的東漢,也就開國是光武帝和他兒子漢明帝對地方豪強,士族勢力多少有些控制力。其他皇帝也就失去控制了。這其後大多是幼齡登基,估計背後就是外戚,太后,宦官,士族平衡體系有意為之。漢朝就在這些勢力爭鬥中搖搖晃晃走著,無法平衡時,但國家還要管理,這些人只管顧自己利益,沒事還好,一有荒年歉收,百姓活不下去,還是爭爭吵吵,農民只有起義,然後在鎮壓農民起義中,豪強勢力雄起,漢朝滅亡。

事實上,漢末到魏晉南北朝就是地方士族豪強興起時期。就是這些勢力是統一的阻力,他們的存在阻礙了對地方的有效管理。

曹魏被司馬取代就是司馬家是士族得到士族支持。曹魏根基太淺。沒有得到地方士族的有效支持。而且曹魏出身寒門,雖說有東征西討打下北方一片江山。但士族們依然看不起曹魏。否則袁紹也不會天天把什麼三公掛嘴邊,就怕人家不知道他是士族。同期的東吳和蜀漢也是士族把持的。諸葛本身也是出身士族,否則不會,諸葛家兩邊都有人。諸葛亮舌戰群儒其實也是替蜀漢造勢,說給東吳我們家也是豪門。其本質上當年士族勢力控制著中下層社會,只有得到士族的支持才能有根基。所謂的人心向背其實是控制於這些人之手。

既然是得到士族的支持才有天下,那麼也就受制於士族。士族不是一個單一一個人或什麼家族,本質上是就是多個地方豪強勢力,本身就統一的最大阻礙。而且他們之間就是紛爭不斷,東漢末年到魏晉南北朝的戰亂不休,就有他們的影子。他們的爭亂嚴重影響了對北方的入侵的抵抗,這就是五胡亂華的原因。

很多結論都說,西晉統一後執行了錯誤的分封制。其實不盡然,西晉有天下,是士族勢力的大族支持下血腥屠殺曹魏勢力後才立的國。這種情況下,司馬家政權受制於世家大族,迫於無奈只有分封諸王去看守地方的世家大族。但後來事情表明,諸王更不可靠,這就是西晉的有名的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後西晉徹底不行了。本來東漢末年由於戰亂人口損失較多,已有大量胡人內遷中原,西晉八王之亂的打來打去,算是消弱了西晉的軍事實力,胡人開始造反起事。這就是後來的五胡亂華。

中原大族一看不行了,隨即攜帶著司馬家的人,南渡長江避禍去了,這就是衣冠南渡,隨後建立東晉。這種情況東晉王朝就更加受制於世家大族,也就是所謂的王於馬共天下。

士族也不見得就是歷史書寫得腐朽,落後的代表。士族的形成其實就是,自秦滅六國,六國貴族消失後,朝廷對地方管不過來的自然而然形成的在全國各地一種血緣紐帶的地方勢力。士族的毛病就是誰當皇帝無所謂,就是別影響我家的利益。於是這些勢力之間紛爭不斷,而且這些勢力往往只關注自己的利益。各個士族之間互相爭鬥使得問題不但得不到解決,而且會擴大問題。最後就是血腥的內訌,刀兵相見。東晉以及其以後的宋齊梁陳內部的殺戮不斷,背後就是士族之間的紛爭。

中原的無險可守只得由著五胡亂華,然後是鮮卑的魏朝的興起。在北朝由胡人部落,軍事酋長戰亂兼併,最後這些人中的一部分形成了類似士族的軍事貴族,這就是關隴軍事集團,最後形成八柱國的貴族集團。基本上北朝後期以及隋唐前期的統治勢力。楊堅,李淵,宇文家族,孤獨家族等均是出自這一軍事貴族集團。

南朝經多年士族內訌,已沒多少實力。隨後被隋朝統一。雖隋統一,但楊堅知道自己的王朝受制於關隴軍事貴族,要想辦法制衡這些人,所以就得其他人當官。出於察舉,薦舉最後受控於士族的教訓,那就考試吧。這就是科舉制度的由來。這一制度徹底摧毀了士族再次興起的可能。使得世家大族再有勢力也得來考試才有當官的資格。從此以後,中央才算是對地方豪強勢力有控制力。在這之後,中國就再無百年以上的分裂了。雖有短時分立,但隨即就統一。

但科舉制度明顯的是影響了關隴軍事貴族的利益。於是借隋煬帝東征朝鮮半島的失敗,關隴軍事貴族推翻了隋朝。然後李淵在這些人的支持下建立了唐朝。但唐朝不也一樣繼續執行打擊關隴軍事貴族辦法。從開唐,經李世民,武后,直到唐玄宗時這些勢力才退出歷史舞臺。在這之中武后任用酷吏,使勁折騰百官,但卻沒有太大後遺症。其實背後真相就是武后以株連的方式,打擊李氏皇族的同時也是在有目的處理這些八柱國的人,然後提拔科舉的人。開元盛世的人才其實都有武后朝提拔的。

隋煬帝其實不是什麼昏君,很多事的記載都是動機不純。大運河的開鑿,對後世益處甚大。徵高麗也不是什麼錯事,唐朝建立,最後不一樣要繼續徵高麗,這是必須的國家大事。

由後世遼對宋的威脅來看,以及安史之亂興起於河北三鎮,徵高麗是必須。否則,一開國就在幽州和東北那裡有個地方獨立的敵對勢力,那就什麼事都別幹了。隋煬帝的問題是在做這些事的過程中,失去對這些人的控制,僅此而已。


沙中土大溪水

歷史是cheng.gong者寫的,是為了某種目的,所以絕大多數人都是看著所謂教jiao書長大的,自以為掌握很多,其實都是被設計的,確實如此

很多義正嚴辭大義凜然的正能量其實不值一提,早晚會被從新一層層揭開的,有時候正解和真實反而更不容易讓人接受。也不願意去接受罷了。

比如林則徐虎門銷煙,其實不是為了禁菸,而是為了打擊走私,那個時候官方菸草和渠道才是正道,走私官方掙不到錢,所以禁止所以燒

比如秦檜只是替罪羊,殺岳飛是國情,岳飛一根筋是猛將但不懂政治,有些問題不是必要打仗,一味的武力解決反而不利,也就是說那個時代背景岳飛必須死,只不過秦檜背黑鍋罷了



武大郎是一米八的好官,潘金蓮也是賢淑,只不過其朋友投靠他要個一官半職大郎不同意,因此懷恨在心一路編造虛假謠言誹謗,被施耐庵聽到了段子寫成了那樣。



屈原那個年代國家動盪,今天吞併明天被吞併,其實他和那個楚國國君有曖昧,詩人又是多少有些神經質,其實一方面也是為情所困,跳江自殺,國王心裡不忍,紀念他時要有個說法光明正大,就便了個為國跳江的名頭

司南其實是為了所謂的發明臨時造出的玩意,也是一種民族意淫罷了……



真正的國學和應該尊崇的是道德經,是老子周公思想,敬德保民,中心思想是要求上級最好領導要以人民為本,剋制壓制自己的言行來發展才是硬道理,也就是人民利益為基礎,而孔子思想是為了人民屈服聖上,壓制人民,先是尊重孝道,其實一步步目的是讓人們人命天子,尊敬父母官,是一種愚孝。腐化民眾而已,因為後來符合上級所以被廣泛普及推崇。



跟多很多,說不了太詳細,因為會有人立刻站出來反駁或者罵人。歷史經不起推敲,雷feng也只是虛幻的信仰,背後是推手的造shen.他的短暫的一生都在每天的拍照。


聶老師姓名開運

說說我個人的經歷吧。

作為一個歷史迷,我是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讀歷史故事的,是那種上下五千年,沒錯,一個歷史大事件只有不到三百字就可以簡單描述完成的那種簡略書籍。那時候看的稀裡糊塗的。

首先是對三國的諸葛亮非常有好感,然後讀完三國後,感覺蜀國就是在諸葛亮死了之後就馬上滅亡的,而實際上,蜀國的滅亡和諸葛亮的關係不大。蜀國的真正滅亡完全就是後繼者不如諸葛亮罷了,當然了,沒人能像諸葛亮那樣相權抑制皇權也是個原因,但到底蜀國的滅亡和諸葛亮沒關係,知道真相的我已經是上初中的時候了。

還有一個,就是大家爭議最多的一個,那就是明朝的滅亡之迷。我小時候還真的以為是明朝皇帝的不作為,積累了太多的爛攤子留給崇禎皇帝,活活把崇禎皇帝累死了。然後等我知道真相之後,才明白崇禎的父兄爺爺等留下來的是財政富裕,外壓後金,平民不反的爛攤子,然後在崇禎的精心經營下,徹底的全家上天見朱元璋了。

還有一個明朝的正德皇帝,被黑的最慘,連我都覺得那是個混蛋皇帝了,不過後來細細研究歷史後,才發現一切都是假的。正德皇帝歷史上的作為都是想當厲害的,平亂討逆誅劉瑾,國勢強大無比。但就是和文官合不來,所以明朝的史書把他黑的不要不要的,比如幾萬人激戰,正德作為皇帝都親自殺了一人,然後戰果就是最後死了幾十個人?可見正德這皇帝被自家臣子都嫌棄的要死。最後清朝的歷史再黑一把,所以正德的歷史面貌一直都是黑的。

而我是如何知道真相的呢?還是看了本小說,然後不太相信正德是這樣的熊孩子ヽ(・_・;)ノ?所以又認真查了歷史,包括各類書籍論壇等等。

所以說,歷史經不起細細去看,看細細的了,那都不禁讓你大罵寫史書以及寫歷史課本的都是人了。


文化界的泥潮流奇葩

看到這句話,首先我想到的是魯迅在《狂人日記》裡面說的,翻開歷史滿篇寫的都是“吃人”。

《狂人日記》插圖

為什麼歷史會給人感覺那麼殘忍呢?這其實要說點有關歷史哲學的問題。首先,我們要知道歷史其實是“人學”,也就是關於人的學問。所謂歷史,就是指人類過去的人和事。

其次,歷史是研究之前重要的人和事。我們知道,人類社會發展,社會上出現了無數的人,也有無數人死去,但是為什麼歷史選擇記載這些人而不記載那些人呢,最主要的就是看是哪些人推動了社會發展,影響了人類文明的進程。歷史其實是帶著有色眼鏡在尋找人。此前,歷史研究主要圍繞的是政治人物、軍事人物,研究的方向也主要是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或者文化思想等等,現在歷史學在不斷變化,比如有了新文化史或者醫療史等等,但是這些仍舊不可能擺脫重要的人和事。

第三個,歷史伴隨著血雨腥風。我們人類其實是從野蠻走向文明,在這其中,有太多另我們現在所謂文明人覺得可怕的東西,比如戰國時期的長平之戰,一下就坑殺了20萬降兵(雖然學術界對數字有爭議,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殺的人還是很多)東晉時期五胡亂華對老百姓的屠殺,金朝攻破北宋首都燒殺搶掠。西方中世紀對異教徒的極端懲罰等等,這些都是我們現在人所無法接受的,甚至還會引起生理上的不適。所以,如果要細讀歷史肯定會碰到這些問題。

第四個,微觀歷史和宏觀歷史的矛盾。我們一般讀者瞭解歷史,一般都是去看宏觀歷史,比如中國通史或者黃仁宇的《中國大歷史》等等。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微觀歷史過於細微,過於糾結細枝末節(比如秦始皇的父親是不是呂不韋,甲午海戰時清朝海軍是如何排兵佈陣),歷史長達幾千年,如果糾結於細枝末節,可能一輩子都無法全部瞭解,而且細節往往會很枯燥(要牽涉到考證)。可是,有時候微觀歷史和宏觀歷史的矛盾可能出現偏差。比如甲午海戰,我們都知道中國戰敗,很多宏觀歷史說這是因為清政府政治制度落後,腐敗導致的必然原因。然而,如果我們仔細分析微觀歷史,卻發現清朝海軍完全是有機會勝利的,只是因為陰差陽錯才導致了失敗。所以,如果人們仔細讀微觀歷史,可能就會衝擊大家頭腦中既定的結論。所以,歷史細讀和宏觀瞭解還是有很大差別。

甲午海戰時期日本宣傳畫

甲午海戰戰場陣型


兮兮說事兒

年少時候讀歷史,老師總是將歷史結果展示給我們,並不告訴我們為什麼是這樣的結果。現在看歷史,總是看到同一個問題不同大V有不同的看法,但沒有人告訴我們他們的看法是怎麼來的。

老師的話、大V的話都能代表一個時代的看法,但這都不是你最終的看法。

普通人想要對歷史有自己的看法就得深入史實去分析和研究這些問題,在不受別人影響條件下去品味歷史的真像,這樣你才覺得越思越心驚。

前段時間我看【英】藍詩玲的鉅著《鴉片戰爭》,想看看英國人怎麼評價這場戰爭。

英國人的歷史資料顯示,鴉片在中國氾濫是英國商人與中國商人勾結的結果,19世紀早期,外國商人在鴉片貿易過程中只起到部分作用,把鴉片分送到內地的工作由中國本國的漢人、滿人、穆斯林走私販子來做。確實,那個時代,外國人連廣州城都不允許進,談何在中國境內分銷呢。

越看,對鴉片的認知越心驚。

據說鴉片最初是由張騫從“西域”帶來中國,他為什麼要帶鴉片回中國,歷史上沒有記載,而中國對鴉片的正式記錄是在8世紀上半葉,主要用於治病。到了11世紀人們才發現鴉片能給人帶來愉悅。到15世紀左右,宮廷有了記載,用途又增加言方士、房中、御女之術......價值與黃金等。

而明代皇帝的高死亡率據說與鴉片有關,萬曆的骨殖中含有嗎啡。

細思之下不禁問,為什麼鴉片在中國古代的高層不斷氾濫,卻沒有人認識到他的危害,來禁止他?

甚至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清已明文禁止後,它仍成了飯後的時髦享受?

林則徐最初向道光提出建議,為了應對鴉片輸入導致的財政巨大損失,應由中國自己種植罌粟生產鴉片。

剝開歷史的真相,真正的緣由總讓人心驚。

所以細讀歷史前,得捫心自問一句:“你能承受顛覆你認知的歷史嗎?。如果不能,請看《百家講壇》。


蝸牛通信

先講一個故事。

某大學一位教授走進教室準備上課的時候,突然從門外從進來兩個暴徒,他們二話不說,三拳兩腳就把教授打倒在地,滿教室的學生們還不明白是怎麼回事的時候,歹徒已經逃之夭夭了。但這位捱了打的教授從地上爬起來,裝作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對學生們說:“請每位同學拿出一張白紙,將剛才所發生的事情當做作業敘述交上來。”同學們按照教授的要求寫完交了上去,全班總共幾十個學生,既然有幾十種不同的敘述。有的說教室裡衝進了兩個神經病患者影響教授上課,被教授打了出去。有的說歹徒把教授打倒後,教授跳起來把他們嚇跑了。甚至還有的說教室衝進了三個人,教授左腳踢飛一個,右腳也踢飛一個,一個左勾拳又把另外一個打倒在地,後來他爬起來跑掉了。

教授把學生們的描述一一念出來,學生們都為他們不同版本的傑作而鬨堂大笑。最後,這位教授抖了抖手裡的作業紙說道:如果你們要問我,什麼事歷史,那我告訴你們,這,就是歷史!

個人認為,歷史書籍,歷史典故,固然好看,但可信度真的不敢苟同。當今信息社會,信息的傳播這麼發達,還有那麼多的虛假的東西,更何況是成千上百年的事情了。歷史事實確實是存在的,但永遠無法被精確描述,我們所說的歷史,純粹就是當事人根據自己腦海中所殘存的光影片段,或者他人的文字或語言傳達,加上自己的構思,所形成的一種描述事實的角度。所謂成王敗寇,再加上歷史都是由勝利方書寫,除了記述事實外,歷史,也承擔瞭解釋現在的作用,歷史的真實性,更加大打折扣。錢鍾書先生曾認為:歷史是人些的。我們所說的歷史,純粹是當事人根據腦海中殘存的光影片段,加上自己的構思所形成的一種描述事實的角度。成王敗寇,再加上歷史都是由勝利方所書寫,除了記述事實,歷史也承擔瞭解釋現在的作用,歷史的真實性更加大打折扣。所以,結論就是:

歷史真實存在,但不是我們所說的歷史。我們要了解歷史,參考歷史,但不能太相信歷史。


撒野的孩子

本篇關鍵詞: 愛情故事 毀三觀

大概是因為人們願意把好的東西呈現出來,對那些不好的東西則選擇性忽視。打個比方,童話故事的結尾從來都是王子與公主過上了幸福快樂的生活,而婚後的柴米油鹽,作者不會寫出來,也沒人願意看。

接下來,我作為一個補刀小能手,要以陰謀論的眼光來審視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愛情故事。


1. 故劍情深:

劉病已(漢武帝曾孫)因為受他爺爺(巫蠱之案)的影響,童年過的很悽慘,娶了個小官的女兒許平君後,第一次感受到了家庭的溫暖。劉弗陵死後,劉病已在權臣霍光的幫助下登上帝位,霍家則逼迫劉病已立霍成君(霍光之女)為皇后。

但劉病已沒有忘記與自己同患難的許姑娘,便下了一道聖旨,說: “我在貧賤的時候曾有一把舊劍,眾卿能否幫我找回來?” 寓意著我連一把劍都不願意捨棄,何況我的女人?大臣們何其聰明,很快就get到了他的意圖,便聯合上書,請求立許平君為皇后。


這故事確實很浪漫,但這事還有後文: 幾年後,許平君被霍家害死,霍成君如願當上皇后。這個結果其實不意外,許平君沒有靠山,身居高位自然成為眾矢之的,劉病已能當上皇帝,自然不是個政治白痴,會料不到這些?

或許他只是不想讓霍家再壯大,不願出現外戚專權的情況,才立無權無勢的許平君為後,至於故劍情深?那只是個藉口罷了,畢竟真愛一個人,又怎麼會把她置於危險之中呢。


2. 鳳囚凰:

大才子司馬相如琴藝高超,迷倒了新寡的富家千金卓小姐。由於司馬同學是個窮小子,於是卓小姐放棄一切,與他私奔。這個故事很唯美有木有?但後續是: 卓小姐年老色衰,司馬同學就開始動心思了,想討個小妾。雖然最後沒有成功,也還是留下了一個不光彩的汙點。

但最後也要說一句,斷章取義其實也沒什麼不好,畢竟人生已經如此黑暗了,難道還要阻止人去追求美好嗎?


萌萌的歷史菌

其實我們很多熟知的歷史都是政治史。政治史讀多了,會對政治中的運作產生很多新的瞭解,讀細了則會對政治的陰暗面有著非常深刻的洞察,這種政治歷史實在是不忍細讀。

就舉一個被很多人稱道的宋朝的故事吧,在很多人的眼裡,北宋就是一個經濟繁榮昌盛,文化登峰造極,人民生活富足和樂的時代。然而歷史上的真相絕對不是這樣,北宋是當官的士大夫和地主的天堂,對於絕大多數小老百姓來說,簡直就是地獄。

宋神宗年間,王安石力主變法,大多數老臣都反對,三朝元老文彥博一次在殿廷上當著神宗的面,反對變更“ 祖宗法制”,公然說皇帝“ 為與士大夫治天下,非與百姓治天下” 。

這一句話道出了北宋政治的精髓。對於北宋皇帝來說,他的職責應該是和士大夫一起維持天下的穩定,並從中攫取利益,而不應該顧及小老百姓的死活,更不應該為小老百姓的死活改變士大夫之間的默契和政治成規。

而在這句話背後,則是千千萬萬小老百姓在北宋年間不斷起義造反。北宋太宗時期首先爆發了王小波李順的起義;仁宗時期的農民起義,更是“ 一年多如一年,一火強如一火”,給予宋朝的統治以嚴重的威脅。

王小波李順起義

所以建立在赤裸裸的剝削基礎上的北宋政權,其實十分脆弱的。這也是為什麼北宋在建國之後並無力量反攻遼國,反而在境內的党項人獨立建立西夏。在王安石變法失敗後更是腐朽不堪,地方上爆發了更為轟轟烈烈的方臘起義。

為了壓制國內的民眾鬥爭,北宋在遼國邊境的邊防部隊實力並不強大,不僅在聯金滅遼過程中並沒有起到太大的作用,而且在金軍向南宮達北宋的過程中也抵擋不住金軍的鐵騎,最終北宋就這樣稀裡糊塗的發生了靖康之恥滅亡了。

所以關於政治的歷史,真的是細思恐極,統治階級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做出了很多壓制民眾的事情,卻永遠做不到有效壓制民眾,最終因內憂外患而導致國破家亡,這種教訓歷朝歷代都有卻從來沒有吸取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