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卷三|身入顯發知覺性,本如來藏妙真如性(05)

楞嚴經·卷三|身入顯發知覺性,本如來藏妙真如性(05)

第二卷中,佛陀曾對阿難說:“你雖然記憶力強,但只是增益多聞。對於奢摩他微密觀照,心裡還沒有懂得。”前面的五陰和這裡的六入,實際上都是佛陀在教阿難如何進行奢摩他微密觀照。通過這種止觀方法,能收攝心神,不為外境所動,遠離並止息一切之散亂,使心寂靜。

人們通常將“身”理解為肉身。如果僅僅是肉身的話,自己常穿的一件衣服被人故意放在腳底下踩,為什麼會有心疼乃至憤怒的感覺呢?所以更廣泛的理解“身”,則是“我“相。

繼續邊讀邊聊《楞嚴經》。

【阿難,譬如有人,以一冷手,觸於熱手。若冷勢多,熱者從冷。若熱功勝,冷者成熱。如是以此合覺之觸,顯於離知。涉勢若成,因於勞觸。兼身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

“阿難,譬如有人以一隻冷手,接觸熱手。如果冷勢多,則熱手就漸漸變冷。如果熱功勝的話,冷手就漸漸變熱。就這樣以兩手相合的冷熱觸覺,在兩手相離的時候也可以覺知。兩手相合若已經形成涉冷勢或涉熱功,身體就會因此而出現勞相觸覺。這個身與身體的勞相,同樣都是菩提瞪發勞相。”

兩手相合,無論是冷勢多還是熱功勝,可以知道的是,冷手會熱一點,熱手會冷一些,兩隻手的溫度會因此改變,這就是勞觸。身根與身勞相,都是菩提瞪發勞相。

【因於離合二種妄塵,發覺居中,吸此塵象,名知覺性。此知覺體,離彼離合違順二塵,畢竟無體。】

“因為離、合二種妄塵,在其中發出覺觸,吸收此二塵像,稱名為知覺性。此知覺性,如果離開那個離合違順二塵,畢竟是沒有自體的。”

身之知覺性由離合二塵而來。無論離還是合,知覺性始終都在,且無二無別。

離合二塵各自又有違順二相。遇到喜歡的人事物,合則順則樂,離則違則苦惱;遇到不喜歡的人事物,則正好相反。

【如是阿難,當知是覺,非離合來,非違順有,不於根出,又非空生。何以故?】

“是這樣的,阿難,你要知道這個知覺,不是從離合而來,不是因違順而有,也不從身根中出,也不是虛空中生,為什麼呢?”

佛陀這裡提出了四個問題。

【若合時來,離當已滅,云何覺離?違順二相,亦復如是。】

“如果知覺性是合時而來的,則遠離時此知覺性當滅,怎麼能夠知覺到相離呢?違順二相,也是同樣的道理。”

如果知覺性是違時而來的,則順時此知覺性當滅,怎麼能夠知覺到順呢?

【若從根出,必無離合違順四相,則汝身知,元無自性。】

“若是從身根而出的,必然沒有離合、違順四相,則你的身之知覺,離塵無體,根本沒有知覺自性。”

知覺性離開離合、違順,則無所謂知覺。

【必於空出,空自知覺,何關汝入?】

“如果知覺性從虛空中出來的,虛空則自有知覺,又何關乎你的身入?”

【是故當知身入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佛陀總結說:“由此可見,身入不過是虛妄相想,原本就非因緣性、非自然性。”

身根、觸塵皆是過去攀緣觸相而造作的業力種子。故而身入之相是虛妄的。但是,身入而顯發的知覺性,並不隨境界的變化而變化。比如說,知覺性不會有你、我之別。知覺性不會隨人老而變老。觸摸桌子和觸摸嬰兒皮膚、乃至不與物接觸時的知覺性並沒有什麼不同。如此而觀,則在相見性,故而說身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楞嚴經·卷三|身入顯發知覺性,本如來藏妙真如性(05)

作者當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