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看到群眾,我心裡就會得到一種安慰”

朱德:“看到群众,我心里就会得到一种安慰”

朱德:“看到群众,我心里就会得到一种安慰”

朱德是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中年齡最大的重要成員,但1949年至1976年這27年間,在中央諸多領導人中,卻數他在調查研究方面走的地方最多、寫的調研報告最多。

“深入群眾中去,就真正會了解社會主義如何建設”

朱德身為軍人,戎馬一生,但他非常關注新中國各項建設事業。他曾經教育兒子說:“深入群眾中去,就真正會了解社會主義如何建設,如何完成,就會想出很多辦法,同群眾一起創造出許多新的辦法,把工作推向前進。”上世紀60年代初他就明確提出:“要看到世界上還沒有一個國家真正建成社會主義,我們要找出一條中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為了探索這條道路,他不顧年老體衰,每年都要拿出兩到三個月甚至更多的時間深入基層搞調查研究,20多年間他外出視察的次數多達一百七八十次。北到黑龍江,南到海南島,西到新疆,東到東海,除了臺灣、寧夏、西藏外,全國其他省市區都留下了他的身影。他親自到過的工礦企業、農村人民公社(生產大隊)達300多個。夫人康克清對他最為了解:“給我的直觀感覺是,這些實地考察,加深了朱老總對實際情況的瞭解,形成了他對一些問題的看法。”他熱衷於通過調查研究為中央決策提供參考。從1951年到1966年,他向黨中央提交了108份反映各行各業實際情況的調研報告,其中有98份報告是他親自主持形成的,其內容涵蓋工業、農業、林業、畜牧業、手工業、水利、軍工生產、山區建設、礦產開發等等,非常全面,很多是符合當時實際的建設性意見,有的還富有前瞻性,例如他最早提出的開發海南島的意見。

朱德:“看到群众,我心里就会得到一种安慰”

朱德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個到海南島視察的中央領導人。1957年1月,他在海南進行了20多天的考察,認為海南水路交通發達,許多港口既可建成軍港,也可成為商港,歐洲來船便利,鄰近香港,還可成為出口基地,便致電中央建議開發海南島。1963年1月,77歲的朱德第二次到海南島考察。路過瓊海縣城時,當地陪同人員請他到縣委休息一下,但他一下車就轉到集貿市場裡頭,詢問菜多少錢一斤,魚、肉多少錢一斤,原來他在就地調研。快要離開集市時,他被群眾認出來了,大家都說:朱總司令來啦!一下子圍上來很多人。為了安全起見,當地陪同人員請他快點走出集市。他卻說:“不要緊,別這麼緊張嘛!”慢慢走出集市時,他對當地負責人說:“對集市貿易應該加強領導,不要硬反。人民群眾需要的東西反不得。”他在聽取海南區負責同志彙報海南島的資源情況,並深入通什、榆林等地考察後指出:“所談所見,說明了海南島的地上和地下資源十分豐富,許多物資都便於出口,極有發展價值和發展前途,只是勞動力比較缺乏。這樣好的地方,我以為只要財力所及,即應積極組織力量從速進行開發。”這次考察後,他再次向中央建言:海南島是我們祖國的一塊寶地,應抓緊開發!並對開發的方向和政策提出了具體意見。1988年,海南終於從廣東省一個行政區變成一個省份併成為全國最大的經濟特區。

“我外出活動,只是為了關心生產”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這也是朱德進行調查研究的終極目的。他說:“我外出活動,只是為了關心生產,看到莊稼在長,看到樹木在長,看到群眾,我心裡就會得到一種安慰。”他的調研活動幾乎都是圍繞如何發展生產和改善人民生活來進行。他認為只有生產發展了,一切矛盾才能解決。因此,他反對教條主義,注重實事求是。他對於手工業改造的意見就很好地體現了這種精神。

朱德:“看到群众,我心里就会得到一种安慰”

手工業改造是社會主義三大改造之一。1956年5月15日,正是合作化運動的高潮階段,朱德把時任中華全國手工業合作總社黨組書記白如冰找去談話,以瞭解手工業合作化運動情況。聽了白如冰的彙報,朱德認為:“組織合作社要注意保持手工業生產的特點,凡是不宜集中生產的,不要勉強集中。搞大的合作社一定要具備必要的條件,否則,即使搞起來了,也會垮臺的。”針對當時有的地方組織合作社盲目追求集中,結果集中起來後沒有廠房,只好在露天生產導致生產下降的現象,朱德憤然:“這種盲目集中的現象必須立即制止!”當了解到這種現象沒有引起各地黨委的重視,有些地方同志認為管理合作社是合作總社的事,他們只看重地方工業,而不重視手工業合作社時,朱德不以為然:“這種想法是不適宜的,手工業合作社與地方工業同樣是重要的。一定要讓各地黨的負責同志親自抓。”隨後,白如冰談到手工業合作社在原料供應、產品推銷等方面存在一些困難,提出是否取消合作總社,因為當時蘇聯已經取消手工業合作總社,白如冰等也準備這樣做。朱德勸道:“解決原料、銷路不一定都由總社包起來,可以改由合作社去找。但是,總社還是應該要的。至於蘇聯取消了總社,他們有自己的情況,我們不能什麼都仿效人家的,這是教條主義。目前我們不是要取消這些機構,而是應該加強這些機構。”最後,朱德握著白如冰的手說:“搞手工業產品不要怕沒有銷路,而是怕產品質量、花色品種搞不好,你們可以搞各式各樣的食品,既可以解決國內需要,也可以出口換外匯嘛!”

朱德認為,手工業生產在我國國民經濟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不僅過去和現在,而且在今後很長時期中,都將是國營工業不可缺少的助手,國家要大力扶植手工業;社會主義時期的手工業應該允許全民所有制、集體所有制和個人所有制同時存在;要積極發展我國傳統的工藝美術行業,對有手藝的老師傅應尊重、愛護和優待,鼓勵他們將精湛的技藝傳授給青年後輩,不要人亡藝斷,絕技失傳。今天,這些觀點已被歷史證明是正確的,人們更加佩服朱德當時那種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眼光。

“要講老實話,不要報喜不報憂”

朱德一生求真務實。無論是與基層群眾接觸還是聽各地幹部彙報,他總是鼓勵大家講真話:“你們在生產第一線工作,瞭解情況多,要向上邊反映真實情況,要講老實話,不要報喜不報憂。”他的態度是真誠的,因此很多幹部群眾敢於在他面前反映問題。力主解散農村公共食堂就是他堅持講老實話的生動反映。

朱德:“看到群众,我心里就会得到一种安慰”

“大躍進”時期,農村出現了公共食堂,一度風行全國。1959年2月,朱德到廣東考察,在與江門地委負責人談話時說:“農村辦公共食堂是個新事物,到底怎麼樣,我還要摸一摸。不過,我想,農村辦公共食堂,都吃一樣的飯菜,像軍隊一樣,這有點生硬。軍隊都是年輕人,又是作戰部隊,可以這樣辦。社員的生活如果長期這樣搞下去,就成問題了。這是一個關係到幾億人口吃飯的大問題。”隨後農村糧食緊張,特別是三年困難時期,廣大農民要求解散公共食堂。但囿於當時“左”的思想,很多地方不敢解散食堂。

1961年4月,朱德到四川宜賓調研。此前一年,他回到家鄉四川儀隴縣時,堅持在公共食堂吃飯,對食堂的真實情況已有更深入的瞭解。這次他先到宜賓縣安邊鎮,前往附近農村食堂詢問群眾生活情況。走進民主街大食堂,他握住迎上前來的任美蓮的手問道:“你多大啦?在幹啥子?”任美蓮說:“我15歲了,是這裡的伙食團長。”朱德一邊看一邊問:“食堂有困難沒有?小孩的生活怎樣安排?老年人吃些什麼?”任美蓮言語閃爍:“沒得好多困難的,娃娃和老年人都有吃的。”朱德又直截了當地問:“你們能吃上飯不?”這下任美蓮不做聲了,陪同的地、縣領導也沒出聲。朱德教育他們“要實事求是嘛”。隨後他又到陝西、河南、河北等省重點調查公共食堂問題。

當年5月,朱德給毛澤東寫信,指出公共食堂對人力和物力浪費不少,多數群眾願意回家自己做飯。他的調研意見為中央提供了重要參考,隨後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通過文件規定:“在生產隊辦不辦公共食堂,完全由社員討論決定。”公共食堂事實上也隨之解散了。

(選自《新湘評論》)

朱德:“看到群众,我心里就会得到一种安慰”

本週熱文

朱德:“看到群众,我心里就会得到一种安慰”
朱德:“看到群众,我心里就会得到一种安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