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歷史上的人真的會易子而食嗎?

元元小鬧鬧

十分遺憾的告訴你,這是真的。虎毒不食子,自己的小孩當然下不了手,所以易子而食,通過交換吃別人家的,減少點心理負擔。

舉兩個例子:


一、春秋宋國

據《左傳》所載:“宣公十五年,楚伐宋。宋人不降,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

意思即是說:宣公十五年的時代,楚國攻打宋國。宋國因為實力弱小而被楚國團團圍在國都商丘,整整被困了長達九個月之久。

城內人口眾多,糧食有限很快就吃光了,因為太餓要生存,故而想到了吃人,又不忍心吃自己的孩子,所以就交換孩子吃,沒有柴草,就用死人骨頭生火煮人。


二、春秋晉國

源《史記·趙世家》所載:“三國攻晉陽,歲餘,引汾水灌其城,城不浸者三版。城中懸釜而飲,易子而食。”

意思即為:三家分晉時,韓、魏、趙三家把晉哀公圍在晉陽長達一年多,其後將汾水晉陽城,城中頓時一片汪洋,城牆沒有被淹沒的只有三版高。

城裡的老百姓沒有吃的,都鍋掛起來做飯,互相交換子女以充飢。


至於趕上自然災害、饑荒、戰爭之時,人吃人也沒有什麼奇怪的,何況易子而食。每個朝代都無例外,當人的飢餓到了極限的時候,生存成了第一本能,只要能生存下去,吃什麼那個時候已經不在乎了。


八零印記

古代歷史上關於吃人的記載史不絕書,易子而食不但真實存在,而且貫穿了整個古代史,現實就是如此殘酷。

春秋戰國時期,易牙為了討好齊桓公,就把自己兒子煮熟獻給齊桓公。

《左傳·宣公十五年》明確記載:“宣公十五年,楚伐宋,宋人不降,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

《史記·趙世家》記載:“晉原有六卿,三家攻晉陽,歲餘城中懸釜而炊,易子而食。”

長平之戰,趙軍人食人。

《漢書》記載:“關中大飢,米斛萬錢,人相食。”

隋末朱粲,捕捉民間嬰兒蒸熟吃。

黃巢起義軍,因缺糧殺人吃。

五代趙思綰,殺婦女兒童為軍糧。

《清史稿》記載:“順治元年春,二年,耒陽、襄陽、光化、宜城大飢,人相食。”

直到上世紀40年代,因為饑荒還有吃人的記載。

在饑荒年代,戰爭時期,易子而食是普遍存在於歷史上的。明代萬曆年間,山東大饑荒,人肉竟然公開銷售,人肉比豬肉還便宜。

由此可見,易子而食不但真實存在,而且十分普遍,這就是人類的惡魔一般的行徑。


易珩君

佛曰:“不可說,不可說”,寫了幾次都不能發哈。我只能告訴你這些事情不僅僅發生在古代。

歷史上更是屢見不鮮,元祐三年秋,山東大飢,兗州民夫妻相食。

萬曆五年進士陳登雲在山西,歲大飢,晉人以木皮草根雜土為食。中州饑饉最嚴重,“父食子,夫食妻”。


光緒年間更嚴重,殺子女,以省米食。更有父食子,兄食弟,夫食妻,婦食婦。嬰兒拋棄道旁,遍野填巷,慘不忍睹。


其實易子而食還算是好的,直接殺的就不在少數。用魯迅在《狂人日記》裡面寫到的話來說就是:“橫豎睡不著,我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就寫了兩個字‘吃人’”。


漁耕樵讀

古人真會食子,虎毒不食子,為了生存人可能比虎毒。

易子而食

春秋時期,楚國魏軍宋國,城中糧食吃完,百姓不忍心吃自己餓死的孩子為了生存就交換著吃。

易牙烹子獻糜

易牙春秋時期齊桓公的廚師。有一次,齊桓公對易牙說:“我吃盡天下美食,就是沒吃過人肉,真的遺憾。”易牙就記在心裡,為了討好國君,他就想真的烹人。易牙覺得死囚和平民的肉不配給尊貴國君吃,剛好看到自己四歲的兒子,於是他選用了自己的兒子。易牙用自己兒子的肉烹了一小金鼎的肉湯,給齊桓公吃。齊桓公覺得這肉很是顯嫩就問他什麼肉。易牙哭著說是自己兒子的肉。齊桓公雖然覺得心裡不舒服,但是又覺得易牙愛自己勝過兒子,更加寵幸易牙。

虎毒不食子,為了自己的私慾殺子烹糜,易牙這是千古少有。

張巡守城絕糧吃人

唐朝安史之亂時,張巡駐守睢陽,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安慶緒派十幾萬大軍進攻睢陽,張巡主動出擊將敵軍打退。但是敵軍並沒有走,準備長期圍困,後來,城中缺糧,士兵只能吃一勺米,吃樹皮和紙。張巡就殺了自己的愛妾煮熟了犒賞士兵,吃完主帥的親人,然後城裡先吃小孩再吃婦女最後吃成人。睢陽城原來有戶口四萬,城破的時候只有四百多活人。張巡後來城破被殺。

張巡成就了自己的忠義,卻失去了人性!


張野禪

千真萬確,戰爭的殘酷遠遠超出一般人的想象。隨便從史料舉幾個例子吧:

1. 公元前594年,楚國包圍宋都達五月之久,城內告急,無糧可吃,華元便在一天夜裡暗中會見楚國將領子反。子反告訴莊王。莊王問:“城中怎麼樣?”子反回答:“城內人劈開人骨作柴燒,交換幼子果腹。”

2. 春秋末期,晉國的智伯聯合魏韓兩家,攻打困守晉陽的趙家,一年多以後,引來汾水灌城,城牆沒有淹沒的只剩下三版高了。城裡的人都把鍋掛起來做飯,互換子女吃掉。

3. 戰國時期長平之戰後,秦軍趁勢圍攻趙國首都邯鄲,邯鄲的百姓,拿人骨當柴燒,交換孩子當飯吃,可以說危急至極了。

4.《宋書.沈林子列傳》中記載,東晉末年孫恩之亂的時候,沈林子的家鄉是現在的浙江德清縣,當時沈林子家生計困難到了極點,老弱病殘很多,加上東方近年饑荒,人們甚至換著兒子吃掉。


集賢院居士

不請自來客。

易子而食,只是鍋裡的一堆肉……

《鐵齒銅牙紀曉嵐》第一部裡有過這麼一段精彩的辯論。



唉……紀曉嵐代表的文人,感覺不可理喻。而事實呢……

歷史上的真實情況遠遠比史書記載的要更殘忍!

不要看清人類的殘忍程度。為了活命什麼幹不出來……

祝身安體泰福壽安康。


紫雲觀濤

會的,不要懷疑!

易子相食,自己的孩子不忍心,只好用交換的方式殺掉充飢。這是一個成語,讓人毛骨悚然的成語。悲哀無奈中還帶著中國人一點未泯滅的道德觀念。至於外國那些野蠻人,哪有那麼多講究。

這個成語最早的出處是在《左傳》。宣公十五年,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率領楚軍擊敗晉軍,進而包圍宋國都城。圍城9個月之後,宋國國君派華元向楚軍求和,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明文條約——城下之盟。其中華元來到楚營說了這麼一句話:“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炊。”

之後的中國歷史上每一次大災或者戰亂,“易子相食”都會出現在典籍中。而且不光百姓會這樣,連張巡這樣的名臣被逼無奈之下也會如此。

這個問題不能太深入。回答這個問題時我後背一直涼嗖嗖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