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的人與不讀書的人有什麼差別?

黑法師

我雖然不太相信讀書能完全改變相貌,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經常能找到反例,但讀書與不讀書,談吐不一樣,思考問題的方式不一樣,倒是一定的。那些光鮮亮麗的明星,讓他們開口說半小時話,基本就能看出誰讀書誰不那麼讀書;甚至於看一個人朋友圈,也能看出來誰讀過書誰肚子裡沒貨卻整天曬看了多少書。

先說氣質和外形這事,我認為讀書沒那麼神奇,雖然大家拿孔慶東、莫言這樣其貌不揚的文化人來證明“腹有詩書氣不華“在邏輯上不太成立,但氣質和外形確實是更容易通過化妝、健身減肥、衣著來改變的。

(對不起孔老師拉您出來做反例,您的《47樓207》我當年很喜歡的)

不知大家有沒有留意,超女、快男這樣的選秀節目,從海選到成為十強再到後來走紅,人的氣質和外形改變卻很大。當然不會是因為他們在這期間看了多少書,而是他們更在乎自己的形象並且有機會和資源在自己的形象氣質上進行投入了。比如李宇春,很多人覺得她較之前變知性了。儘管不太清楚她在出道後到底有多少時間看書,但個人認為最主要原因還是現在的服裝髮型替代了以前的殺馬特造型吧。

鹿晗出道前雖然也是一枚清秀少年,但確實談不上特別,扔人堆裡也不能算鶴立雞群。

張靚穎剛出道時候的化妝造型確實有些雷人,不過很快就得到了改善。不得不說,是否有村姑氣質,跟讀書真的關係不是太大,關鍵還是看顏值和後天造型。

當然,開口說話,如果說得少,其實也還是可以訓練的。很多藝人尤其是剛出道的小鮮肉基本參加綜藝節目,或者接受採訪,臺詞都是主辦方和自己團隊設計好的。他們哪敢參加清談節目呢?自主說話超過半小時,指定露餡。為什麼?

因為“談吐“這東西是很難短時間通過外界改變的。談吐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人文化水平的外在反映。表達同樣一個意思,在話語上有粗俗、優雅之別,就如文章有優劣之分。

並且讀一本好書,也就是在跟作者對話。這也就是很多人雖然生活在市井,整天接觸的是喜歡東家長西家短的人,但通過讀書,他會變得與周遭環境的大多數人不一樣,思維比其他高了一個甚至幾個層次,就是因為書讓他們不必再模仿周圍的人,他有了另一種溝通的渠道,而這個渠道可以讓他輸出得更好。當然我這裡說的是書是指好書,不是某些粗俗簡陋的網絡文學或者《知音》、《故事會》。

值得一提的是,談吐好並一定是指會與人打交道,不一定非得口若懸河、巧舌如簧。不善言辭與談吐不凡並不完全矛盾,你會發現,很多人雖然不太會寒暄,但一旦說到某些話題,便會娓娓道來,有一番見地。

我在愛丁堡大學教授MBA的時候,有個課堂遊戲需要他們分組說一個最崇拜的人,很多人說了艾瑪·沃特森(Emma Watson),就是哈利波特里赫敏的扮演者。當時我對她不甚瞭解,發現這麼多人還是MBA選擇她我感到有些意外,所以仔細瞭解了下,發現大家確實不只是簡單的追星。

艾瑪她從十一歲開始,就參與多個電影的演出,同時繼續完成學業,先後進入布朗大學和牛津大學伍斯特學院就讀,於2014年5月從布朗大學畢業並獲得英語文學學士學位,同年被評為年度藝術家。

她在聯合國做的女權主義演講,確實驚豔;我也看過她的一些採訪,背稿的可能性不大,我相信這就是讀書和不讀書的區別。


經史通義

清代王永彬說:“貧寒更須讀書,富貴不忘稼穡。”這句話是有道理的。可是到了物質極大豐富的今天,讀書無用論卻甚囂塵上。

朋友17歲的兒子問我:“你看過那篇清華畢業生的文章嗎?上了北大清華又有什麼用?還是跟人家二代們不在一個起跑線上。別人畢業就去了家族企業實習工作,或是出國繼續深造,而我們呢,無數份簡歷,無數次面試,最後或許只能去某個公司,做個最底層的小石子。”

我明白他的意思,明顯就是不甘又無奈。階層固化現象,讓很多人覺得,讀書無用。拼來拼去,大家拼的不是能力和知識,更多的卻是人脈和背景。

可是,寒窗苦讀十八年之後,你能有機會和他們坐在一起喝咖啡,因為你也成為精英中的一員,你和他們之間,有一條平等的紐帶——同學關係;如果你不讀書呢?他們還是傲嬌地存在著,只是你根本無緣認識他們。

所以,讀書,為出身貧寒的我們提供了可能,和一群家境優渥的年輕人比較、競爭的可能。不讀書,你連比較的機會都沒有。

不用去嫉妒他們的先天資源,那是別人的父母辛勤創造出來的。也就是說,他們已經是精英二代,而你要做的,是努力成為精英一代。

總有人喜歡抬槓,說什麼他的小學同學,很早就輟學掙錢,現在身家千萬。或者說,某個名牌大學畢業生,竟然找不到工作去賣豬肉。然後唉聲嘆氣,論證自己讀書無用,辛苦了十幾年,最後想給小學同學打工,人家都不要他。

聽起來好像真是這麼回事。可是很早就輟學的人多了去了,有幾個身家千萬的?名牌畢業的大學生,有幾個去賣豬肉的?之所以列舉的都是小概率事件,是因為這樣的情況鮮有,人們才會津津樂道,傳揚開來。

正常的情況,其實是多讀書的人能過上更好的生活。偶爾有一兩個逆轉,自然被作為典型,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

你偏要拿A組最差的,去和B組最好的比較,怎麼能得出中肯的結論?

在七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別說大學,上箇中專,就改變了自己的命運,甚至改變了一家人的境遇。生活在農村裡,面朝黃土背朝天,讀書是跳出農門的唯一途徑。

我認識的潘姨,就是八十年代初的中專生。她當年考上的,是省裡的糧校,當初她是村子裡出的第一個中專生。大家都說,山溝裡飛出了金鳳凰。她開學去報道那天,村子裡敲鑼打鼓歡送。

潘姨沒有辜負大家的期望,中專畢業後,她在省城安了家,從小科員做起,一直做到了省裡某局局長。她把父母接過去,後來又給村裡爭取了一筆扶貧資金,修通了村裡的公路。

很多人在抱怨中國的高考制度,但就是這讓人恨之入骨的高考,在窮人面前,才是唯一公平的競爭。

努力和汗水,或許就能讓你出人頭地,成為佼佼者。而美國的常青藤學校,基本被精英階層獨佔,貧民區的孩子無法躋身,除非你特別特別有天賦,是某一方面的天才。

可天才畢竟是少數。中國的高考,給許多勤奮的窮人孩子提供了機會。走出去,看到更廣的天地。與城裡的精英二代一起,奮鬥、趕超,一切皆有可能。

所以,孩子,如果你窮,你是不是更應該好好讀書?

讀書多的人,往往有自己的思考,很少人云亦云。而且他們的氣質裡,就能看出知性底蘊來。比如《歡樂頌2》裡的安迪和關關。

小包總第一次去安迪住的地方,看到滿屋子的書,由衷地讚歎:不錯啊,這麼多的書,很有情調啊。小包總之所以猛追安迪,還不是因為安迪跟他之前遇到的姑娘都不同。

她冰雪聰明,當機立斷,敢為自己活,卻又不失風情。她不為財富所動,不懼怕“剩”下來,心地善良但又有底線。總之,她身上的特質,讓小包總欲拒不能,心甘情願地跟在屁股後面死纏爛打。

而關關呢?她身處現實的樊勝美和理想化的邱瑩瑩之間,卻超然獨立。即使四美都已經有了男友和準男友,她仍然堅持著自己的原則,想要遇到一個讓自己心動的人。媽媽給她安排的相親對象,各方面條件都很優秀,但她就是不願妥協。

關關代表著新一代女青年的形象:不斷進步,變好變優秀,不將就不湊合。她愛讀書,有追求,深諳自己的短處,並且想辦法去彌補。比如她覺得自己有些保守,就想著要去報個肚皮舞或鋼管舞,讓自己放鬆一些。她積極準備MBA入學考試,想要給自己加加分。

當然,讀書,除了系統的學校教育以外,也包括閱讀。

臧克家說:“讀了一本好書,就像交了一個摯友。”沒有豐富的人脈資源,圈子不同,不便強融,不能從周圍的人身上學到本事,那我們只好藉助讀書了。

一本好書的啟迪,給我們帶來的靈感,就像和一個有遠見卓識的朋友談天說地。這種低成本的投資,正好適合我們窮人家的孩子。

不用花錢就開闊了眼界,從別人的經驗裡學到了技能,或是從別人的思考裡有了感悟。近朱者赤,跟有學問的人取經,自己也會進步很多。

就連毛主席那麼厲害的人,都說“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但書不可以一日不讀”。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讀的書多了,就像到處求教一樣,最後自己甚至變成更厲害的人了。

把讀書作為愛好,也高雅不落俗。比起高爾夫騎馬擊劍,閱讀省錢又省心。一杯茶一盞燈,一個寧靜的角落,一坐就是一下午。

沒有書籍的屋子,就像沒有靈魂的軀體。閱讀,是讓靈魂旅行的過程。用別人的眼睛看世界,跟用自己的腳步丈量世界,同樣重要。

“進學致和,行方思遠”,不管是學校教育,還是閱讀,對我們窮人同等重要。沒有好的資源和物質條件,我們更需要用學歷來證明自己的能力,用知識來武裝我們的頭腦。

與其抱怨階級固化、慨嘆命運不公,不如好好讀書,改變自己的命運。用孔子的話說:“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將來的你,一定會從你今天的努力中受益。

*本文為十點讀書籤約作者沐兒創作


十點讀書

讀書的人和不讀書的生差距很大……

差在氣質,差在談吐,差在見識,差在文化,差在教養,

當看到美景時,不讀書的人只能一句,我靠,好美啊,而讀書的人卻可以引經據典: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抒發感懷……


小銘觀世界

談一下自己的親身經歷,兩年前我不怎麼讀書,一年讀書不超過5本,兩年後的現在我已經養成了每天讀書的習慣,兩年下來讀了四五百本書。不管別人如何看待我,至少從我自己來看,現在的我和兩年前的我有三點明顯的區別:

第一,擁有了獨立、強大的精神能量

兩年前,我只有一個世界,就是現實世界,工作、生活就是我的全部,每天上班、下班、加班,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才二十多歲就已經看到了一生的路徑,這是真實的感受,很可怕。於是我開始讀書,希望通過讀書來讓自己的一生不要這麼普普通通,至少要活得精彩。

兩年後,我已經建立起了豐富的精神世界,擁有了強大獨立的精神力量。我知道我在每一次擠地鐵、吃午飯、寫報告的時候,在同一時間,現實世界裡有無數人過著無數豐富多彩的生活,而書裡的人也按照作者的思路努力拼搏著。所以,遇見任何困難,我都不會再害怕,因為我的信仰不止於現實。

第二,學會了很多新的實用技能

最開始只是想讀讀書,豐富一下自己的知識體系,提升一點內涵,並沒有特別的慾望或需求。但隨著兩年的讀書歷程下來,和兩年前的自己相比,不經意間學習了很多技能。

比如為了寫好讀書筆記,我學會了做思維導圖,並獲得了認證;為了管理好自己的讀書筆記,我學會了高效使用筆記軟件,也獲得了認證;為了讓自己有時間讀書,我建立了自己的時間管理體系,並且還讓我在工作學習生活更有計劃、更有效率。

第三,有了時刻提醒自己要努力進步的想法

不要小看這一點,恰恰是這一點才是最關鍵的。兩年前,我根本不會有要“努力進步”的想法,身邊的人都是上班下班,大家怎麼過我就怎麼過。但兩年後我不再這麼想了,我知道我可以過的更高。

我讀過的書裡無數主角都可以經過自己的拼搏實現夢想,即使我實現不了大的夢想,但達成一些小目標總是可以的吧。所以,一個一個的小目標被設立,也一個一個的被實現,就這樣,一點一點的,不經意間成為了兩年後的自己。

而且直到今天我也在時刻提醒我自己:當你感覺無聊,煩躁、不想做事的時候,拿起書讀讀書吧,而且我也在這麼做中。

我也不知道堅持讀書是否一定能獲得本質的改變或者多麼大的改變,但從我這兩年來的經歷來看,我對堅持讀書很有信心,這世界上,還有什麼比投資自己更有價值呢?


希望這篇文章能對你有些價值。


千城Slash

輸出的每一句話都會暴露輸入。。。

讀書不一定讓你功成名就,變成馬雲爸爸。但是讀書可以提升你的修養和談吐,開拓你的眼界和見識,讓你擁有選擇的權利,獲得內心的平靜。

一個人的氣質涵養和眼界,從其度過的書中就能立竿見影,一見高下。那些優美的文字,深邃的思維是經由數百年數千年累積而成,凝聚的是無數先賢的智慧,在你讀過的書後,會不知不覺潛在你的氣質,你的談吐上。

“一旦看書,你就會覺得這些煩惱那麼小,書就是給你一個更廣闊的世界。”正如康德寫在純粹理性批判扉頁上的話:這世界上有兩樣事情越思考而越讓人敬畏,一個是頭頂上的星空,一個是心中的道德法制。而通過讀書,能讓你同時收穫這兩者。

我們從小到大吃了很多食物,大多數都排出了身體,可是剩下的卻成為了我們的骨和肉。我想,讀書之於思想,和食物之餘身體,不是一樣的道理麼?

楊絳先生說過:讀書的意義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讀書,用讀書所得去生活吧。

龍應臺曾經給兒子寫過一句這樣的的話:

“我要求你讀書,不是因為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擁有更多選擇的權利,明白選擇的意義,有時間工作,而不是被迫工作。”

讀書在於潤物細無聲,卻能於無聲處現驚雷。。。

讀書決定人生層次。。。

以上。


包大人玩科學

關於勸大家讀書、說讀書好話的名人名言數不勝數,我估計蒐羅一下,也能出上幾卷本的書。

這幾年國內只要一談起讀書,就先要拿其他國家對比一番。

美國每年人均閱讀25本書,日本每年人均閱讀18本書,就連盛產長腿歐巴的韓國每年的人均閱讀量都有9.2本,而咱們中國只有4.3本書。

作為一個仍然在高速發展的國家,我們大部分國人是很忙的,能抽出時間讀上一本書已經很不錯了。

讀書的基數當然很重要,但是讀書嘛,總要讀出點什麼來,如果讀了幾十本書一點收穫也沒有,我覺得還不如老老實實、認認真真地只讀一本書的好。

筆者自信也讀過那麼幾本書,只好厚著臉皮將讀書教會我個人的幾件事,與各位書友分享一二,如果恰好您也因為讀書得益,一拍即合,也算由讀書結緣。

1.讀書教會我,過更謙卑的生活

“盡信書不如無書”。

讀書並不天然具有祛除愚昧的作用,相反我們時時還需要祛除由讀書包裝成的愚昧。

我年輕的時侯,在一本書上讀到“毛澤東為鍛鍊自己的意志,專門跑到嘈雜的菜市場去讀書”。

在糟亂的環境中我是無法看得下去書的,因此,我究竟是不是真心喜歡看書這件事,自我懷疑、惴惴不安了好些年。

直到讀了叔本華的《論噪音》,才終於大舒一口氣,原來大哲學家也不能在噪音的環境裡讀書、思考。

人的成長大概也是這樣,需要蛻變,需要打破屏障。

魯迅有個比喻,叫鐵屋子裡的吶喊。

只要四肢逐漸壯大,身外的鐵屋子是很容易打破的。而由讀書帶給人們思維的固化,築建起思想的鐵屋子,卻特別讓人走入極端的困境。

我覺得這還得需要讀書來化解。

《莊子·養生主》就說過這麼一段話“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意思是說,生命是有盡頭的,但知識沒有盡頭,用人的生命去追趕知識的盡頭,永遠也追趕不上。

書讀的越多,破除的屏障越多。

但總會發覺屏障永遠破除不盡,才終於醒悟,“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王小波語)。

讀書教會我,凡事問問自己的內心,如果內心是自由的,屏障有沒有也就無所謂了。

讀書也有鄙視鏈?

讀書當然也有鄙視鏈:

哲學名著、宗教經濟、世界文學名著、社科經典、通俗小說、成功學、心靈雞湯、人生哲學、教科書、教輔資料,從哲學依次鄙視到教輔。

在抗戰時期的昆明西南聯大,由於日本的轟炸,師生跑警報是家常便飯。

西南聯大國學教授劉文典有一次跑警報的路上遇到寫小說的沈從文,見沈從文也隨人流往城外跑,莫名就來氣,轉身罵道:“我跑是為了保存國粹,學生跑是為了保存下一代的希望,可是該死的,你幹嘛跑!”

民國大師們的奇聞軼事有它時代的背景,不能上綱上線地苛責劉文典。

但它確實反映出了讀書人自帶的優越感。

書的各個品類井水不犯河水,就好像一個個不同類型的人群,只有類別和分工的差異。

雖然有影響深或淺與留存時間長或短,但並沒有高低之分。

中國人長期接受革命教育的薰陶,遇人處事常激進偏激,一言不合就陷入低級的情緒化罵戰,以誰的氣焰高誰取勝。

腹中有書氣自華,這氣不是拿來虛榮自己,壓制他人的“銳氣”,而是謙卑的氣質。

人應該常懷一顆謙卑的心,不卑不亢,不疾不徐,古代的君子大概也不過如此。

讀書教會我,過更謙卑的生活。

2.讀書教給我,過更豁達的人生

寫作的過程註定了書是一種思想的再現,思想的產生是需要靜止的,唯其靜止更加顯示出書穿透時間的恆久。

與大師們對話:

來一次與人類最高智慧者的對話,安拉的執念,耶穌的獻身,孔子的圓潤,釋迦的放下。世界上四大主流宗教思想其實就是人生每一個階段的寫照,先有少年的執念,有青年的獻身,再有中年的圓潤,最終才有老年的放下。與他們的對話,能更加通透地瞭解人生的各個階段,都有各個階段需要解答的命題,完成了,人生就得到了大圓滿。

讀書可以打破並拓寬人生的維度。

領略不同的人生:

我總以為小說家是幸福的,世界上那些千奇百怪的人生畢竟不會都和我們有交集。但靠著想象的小說家就能足不出戶體味不同的人生,一個人彷佛可以擁有幾生幾世的生命。而作為小說的讀者,能夠看到人世間各種與我同處一個空間維度的不同命運。因為理解而就越加豁達。

讀書可以打破並拓寬空間的維度。

回到歷史現場:

歷史的演進並不是簡單的輪迴,任何歷史的節點都不是另一處節點的重現。讀史的意義究竟在哪裡?如果你在現實中感到困頓,翻閱下歷史書籍,才會更加溫和不失偏頗地理解人在大歷史中的不得已;或者你如果回到歷史的現場,也能感慨現實中人和事的困厄。歷史沒有絕對的真相,如果非說有,我認為也就是人的面目。一個成熟的人都知道世間人和事常常並不能簡單地以是非善惡評判。

讀書可以打破並拓寬時間的維度。

3.人的生命如果沒有詩意,那和鹹魚又有什麼分別

讀書常常會讓人向兩個不同的方向延伸,要麼越來越狹隘偏執,要麼越來越包容博愛。

讀書教會我的是寬容,讀書讀到最後還是要回到現實的人與人之間關係。

讀的都是人心,看的都是人性。

人間的悲歡離合、絕望掙扎。

讀書越多,越能讓我理解世間的百態而不是厭惡。

因為我們雖有著看似枯燥乏味的人生。

但讀書卻教會了我詩意地生活。

人的生命如果沒有詩意,那和鹹魚又有什麼分別。

這些就是讀書教會我的幾件事。


有書共讀

1、讀書影響著一個人的眼界。常言雖說,“無知者無畏”,不知前路幾何,不讀書的人盯著眼前更容易滿足,活得單純自在。但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與遠方,而你所讀的書,正決定著你追尋的遠方路途和方向。

讀書多的人更能放得開格局,思維也更加變通,不容易一味的鑽牛角尖,正所謂“當局者迷”,讀書所積累的知識和想法,更容易讓自己跳出眼前的迷局,改變處理問題的方式,找到一片自己新的天地。

2、愛讀書的人做事更加專注。讀書本就是一個消耗時間的過程,熱愛讀書的人比不讀書的人更能“坐得住”,更能經得住時間的考驗,做事也更加堅持。不讀書的人往往只求一知半解,容易三心二意,難以堅持專注於一件事情。

3、讀書影響著一個人的外在氣質。蘇軾在《和董傳留別》中寫道:“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

相由心生,讀書影響著一個人的心境,自然更改變著一個人的氣質,讀書多的人或許會給人一種距離感,讓人感覺有些“高冷”。真正熱愛讀書的人大多從容理智,不會因為點點小事錙銖必較惡語相向。

比如一個姑娘模樣嬌俏討人喜歡,“出口成髒”再俊俏的模樣也篤定負分,而“出口成章”,則會錦上添花讓人心生敬意。教養和知識便是你最好的外衣和修飾。

這也就是當下胡歌靳東等實力派演員和流量小生的差別。

4、讀書的人生活更加有趣。不讀書的人生活往往被家長裡短的瑣事所淹沒,捧著手機在微博上一頓“哈哈哈哈”之後就感到一陣空虛。就像英國電視臺做的一個實驗,在全封閉無手機和網絡的情況下生活五天。

全職太太堅持了四五個小時就情緒失控結束了實驗。

而這個女孩卻靠著筆和紙便坦然的完成了整個實驗。

讀書豐富著一個人的精神世界,更能強大自己的內心,不至於輕易的被挫折所壓倒。


電影爛番茄

讀書有害論

看了一些答案,都說讀書的好處。我想唱唱反調。

我也算是個讀書人,當初來東北,九箱行李中有七箱是書。工作好多年了,初次見面的人熟悉一點後會說,“你看上去像個學生”。這話說好聽點是“有書卷氣”,說不好聽就是“書呆子”。

好吧,說說我的體會:在職場,書讀得多傷人害己。

其一,讀書人認理不認人。這就犯了職場大忌。職場是講規矩的地方,不是講道理的地方,所謂規矩,一是誰官大聽誰的。不讀書的人,領導說什麼都對對對、是是是,讀了書的人就會犯傻:不對呀領導,你這話有毛病 ;或者領導,《愛蓮說》的作者是周敦頤,不是陶淵明……職場規矩之二是要跟人,要站隊。“小王你這事做的不對,人家小李本身對你沒惡意”“小李這次是你有問題”——孰不知,小王小李背後各有不同領導撐腰,分屬不同陣營,你今天幫這個明天幫那個,最後誰都不當你是自己人。結果是領導看不上你,有好事輪不到你,不同陣營鬥爭的結果是各有輸贏,唯獨把你犧牲掉。因為你勢單力薄,欺負你不需要什麼成本。

其二,讀書人做事專注認真。這本來是優點,可是在職場,更多時候拼的是背景,是領導印象,更不堪的,拼錢拼色。可是一個單位一個部門,總有一些核心業務需要人日復一日兢兢業業地去做,總有需要攻艱啃硬的關鍵節點,這時候就用到了做事認真的讀書人。你幹活,別人評價驗收,你還要謙虛謹慎,否則就是自負、清高。所以這樣的人在職場大家都這麼評價,“這個人有一定的能力,可是毛病也很明顯。如果要提拔個負責人,還是某某比較全面一些……”總之讀書人在職場會有一定的發展,但發展有限。有個詞叫“天花板幹部”,這其中有些是屬於素質實在提不上來的,比如讀個文件都念錯別字的,還有就是讀書多的。

其三……

好了,也不是寫發言材料,無三不成文。就這兩條就足夠傷元氣的了。

可是我還是喜歡讀書,把讀書當成了生活方式。我也從小就培養孩子的讀書習慣,家裡哪兒哪兒都是書。原因嘛,諸君說了很多,不外乎讀書讓你知道世界很大很美很豐富,不只眼前的促狹和苟且。但還有更重要的一點:讀書讓人微不足道的生命依然保有它的尊嚴和意義,你可以一退再退,但不會放棄你對待生活的態度和方式。


亂而且亂彈

《歡樂頌》告訴你:讀書和不讀書的人生差很多!


書中自有顏如玉,好的女人就如同一本書。

歲月雕琢了她的細膩與處事,讀書昇華了她的氣質與莊重。


做個好媽媽

《歡樂頌2》:讀書和不讀書的人生,究竟差在哪?

雖然每一套都很美,但我覺得更動人的是這一幕。

0

03

04


aisweets

0.星期天帶小侄子喝下午茶,小侄子問:“為什麼要我讀書?”我答:“這麼跟你說吧!你讀了書,喝這茶時就會說:‘此茶湯色澄紅透亮,氣味幽香如蘭,口感飽滿純正,圓潤如詩,回味甘醇,齒頰留芳,韻味十足,頓覺如夢似幻,彷彿天上人間,真乃茶中極品!’而如果你沒有讀書——好茶。”

1,愛讀書的人看書比較快。而且普遍智商偏高。首先,能有這樣一項愛好,需要不少天賦,需要對文字的興趣,智商不高看不快,理解不好,很容易被嚇退。另一方面,閱讀也鍛鍊人的智力。

2,真正愛讀書的人,大都比較謙虛和客觀,心態也比常人平和很多,彷彿多活了很多年。因為他們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很少遇到愛看書還愛鑽牛角尖的人。

3,愛看書的人普遍有強烈的優越感,但是讀書人儘量都在控制不外露。然而這種自負非常充實,完全不同有有錢長得帥,能讓人感覺的到。

4.不讀書的人在365天裡可能只真正活了一天,重複了364次。而讀書的人可能在366天活了365次。

5.有時我在看書,有些人問我:“讀書有什麼用?”喜歡就好,為什麼一定要有用呢?做任何事如果都抱著功力的心,只怕往往會迷失心智吧。做自己喜歡的事,如果能從中獲得樂趣,就是人最大的幸福了吧。

讀書人能識天地之大,能曉人生之難,有自知之明,有預料之先,不為苦而悲,不受寵而歡,寂寞時不寂寞,孤單時不孤單,所以絕權欲,棄浮華,瀟灑達觀,於囂煩塵世而自尊自重自強自立不卑不畏不俗不諂。說到這兒,有人在罵:瞧,這就是讀書人的酸勁了,為什麼不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呢?真是阿Q精神嘍!這罵得好,能罵出個阿Q來,便證明你在讀書了,不讀書怎麼會知道魯迅先生曾寫過個阿Q呢?! 因此還是好讀書者好。 ----賈平凹 《好讀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