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学了十几年功夫反被“杂拌”打得断臂脱臼

原文@谵小语 载于中读App

晦明法师有个师侄,法号澄观。澄观是一位天性淳朴、极具喜感的人物,他与师叔晦明一老一小,上演了一幕幕令人捧腹的喜剧。当然,老的是天真的师侄,八十来岁的老和尚澄观;小的是世故的师叔,十四五岁的小滑头晦明——俗家姓名韦小宝。两人探讨学武练功问题的情节不仅妙趣横生,而且很耐人寻味。

说的是《鹿鼎记》韦小宝奉旨在少林寺代皇帝出家那段。

为什么学了十几年功夫反被“杂拌”打得断臂脱臼

澄观禅师是般若堂首座。少林寺般若堂专门精研天下各家各派武功,堂中每一位高僧都精通一派至数派功夫。澄观也不例外,他武功高深,而且博览典籍,武功学问被寺中群僧推为当世第一。因此,当韦小宝想要制服前来少林寺“寻衅滋事”的阿珂时,立即向澄观询问阿珂武功的破解之道。对于阿珂的一招“江河日下”, 澄观指出可有一十三种应付之法,若不愿和她争斗则有六种避法,如要反击那么勾腕、托肘、指弹、反点、拿臂、斜格、倒踢等七种方法,每一种都可将之化解。韦小宝哪里听得懂,况且每一招练成都得几十年工夫。他记得澄观手指一弹便制服了阿珂,料想这个应该简单易学,没想到那是澄观用了四十二年时间练成的“一指禅”,显然他是学不来的。

然而令韦小宝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自己不会武功而只能挨打倒也罢了,为什么迎客僧净济、净清等人转眼间被两个小姑娘用“杂拌”功夫打得断臂脱臼,毫无招架之功?四个迎客僧已经在少林寺学了十几年功夫,而两个小姑娘也不过十几岁、二十来岁,武功还很粗浅。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了呢?不仅如此,如果我们稍稍扩展一下思路还会发现,金庸武侠世界里的主人公、一流高手有哪一个是正宗的、纯粹的少林弟子吗?似乎没有。可是千百年间少林派明明在武林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尊崇地位,江湖上常说“天下武功出少林”“少林七十二绝技威震天下”云云。许多大侠都练过少林功夫,如萧峰、张无忌、令狐冲,等等。然而,他们无一属于真正的少林寺在籍学员,最后扬名立万也非凭借少林武功。作为漫长武侠岁月里的天下第一门派,为什么从未培养出过绝顶高手呢?

韦小宝对于澄观所说的练几十年才能制服阿珂这件事于情于理都无法接受,于是他逼问澄观可有速成之法,并恐吓他说一旦武功卓绝的高僧们都圆寂归天,少林弟子们如果连小姑娘都打不过,那少林寺就会给姑娘们占领,可就成了“少女寺”。澄观大骇,急忙闭门苦思破解之道。然而少林功夫讲究根基扎实,立等速成实乃大忌,澄观钻研数月未有所获。最后还是他的晦明师叔一语点破,韦小宝说我只要对付毫无内功的姑娘自然也无需内功,那么省去几十年习练内功的麻烦直接学破招就是了!一语惊醒梦中人,澄观茅塞顿开。

尽管韦小宝似乎是在投机取巧,但这也不能不说明少林的武功教学过于刻板教条、拘泥成法。澄观当然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他八岁便在少林寺出家,七十余年潜心武学,从未出过少林寺一步,因此于世事一窍不通,为人有些痴痴呆呆,以至被韦小宝骗出门外之后见到大片青松都啧啧称奇,蔚为壮观。然而即便是很有修为的晦聪方丈以及少林众高僧,也曾把韦小宝的瞎扯胡诌当作高深莫测、充满玄机的话典。如葛尔丹双爪进攻之下韦小宝吓呆僵住,晦聪觉得那是“定力当真高强,外逆横来,不见不理”的极高境界。从世俗的角度看,所谓高僧们多少有那么一点迂,作者形容澄观就用了“武呆子”这个词。这种刻板教条、拘泥成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少林弟子向着天下一流高手前进的脚步。如果晦聪方丈只是不愿说破而致韦小宝难堪,那么几个迎客僧被两个小姑娘轻松撂倒是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的。

造成少林教学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集中授课,忽视个性特点。众所周知,功夫的传授在传统武术世界里,主要是一对一教学,顶多一个师父带几个徒弟,这有点像现在大学里导师带研究生。如郭靖夫妇分别带大小武和杨过,而像张三丰那样空前绝后的武学奇人能带出七个徒弟似乎已经接近上限了,事实上武当七侠中后两位的武功还是大师兄宋远桥代传的。华山派岳不群弟子略多,但是没什么成器的。在这个问题上,少林却是例外。少林作为天下第一门派,影响广泛,弟子众多,慕名前来拜师的学员摩肩接踵,少林寺的导师们应接不暇,于是进行了极具开创性的教学改革——一对一传授转变为大班授课,这无疑是武侠教育史上的一大进步。大班授课的现代教育模式大幅度提高了整体教学效率,有许多进步之处,但是和传统的口传亲授的一对一教学相比,最明显的弊端就是很容易忽视学生的个性。同样的教学内容、统一的课程安排,难以根据学生自身特点最大限度发掘其内在潜力,使之具有超群的本领。

另一方面是规制过严,缺少互动交流。少林是一个庞大的门派,内部等级森严,方丈住持、四大班首、八大执事等较为复杂,辈分上也非常明确,尊卑极为有序。如此一来,教学上难免受到一些束缚,无法做到博采众长。如各支系之间交流较少,窥测别人的武功会被认为是不道德行为,不经师父教导私下学功夫更是大忌。“无师而自学本派武功”,“重则处死,轻则挑断全身经脉,使之成为废人”,当年轰动天下的觉远叛逃事件就是例证。当然少林不在籍学员凭着强烈的个人兴趣爱好钻研几十年最后修得绝世武功也是有的,比如神秘的藏经阁扫地僧,然而那是极为罕见的个例,且完全是无名老僧的个人行为,与少林寺的教育体制无关。严禁自学,缺少交流,就会越学越窄,难以有所突破和创新。

其实话说回来呢,这些分析可能是我们自作多情,因为我们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少林寺的教学目标根本就不是去争天下第一。他们的确保存着汗牛充栋的武学典籍,但人家的宗旨是弘扬少林文化,以尽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单位的职责。至于武术之道,晦聪方丈说得好:“敝寺僧侣勤修参禅,以求正觉,虽也有人闲来习练武功,也只强身健体而已,区区小技,不足挂齿。”俺们搞的是素质教育,你跟我聊什么天下第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