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底子阿拉過年吃點啥

老底子阿拉过年吃点啥

短短二三十年,人們的生活面貌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就拿過春節來說,不要說是家裡的長輩,即使“80後”們也已經有了懷舊的“資本”,可以對自己的小孩說:

“儂曉得伐?阿拉小辰光大年三十這頓年夜飯都是到外婆家去吃的,嗯,儂要叫太婆婆了。太婆婆,還有儂的外婆,早兩三個禮拜,甚至一個月,就要開始計劃年夜飯吃撒,像醬油肉啊這些都是自己做,肉買回來,浸透,味道都進去了,再風乾,不能曬到太陽,要掛在陰涼頭裡……”

如果小朋友的外婆在邊上,就會不時糾正並補充你說的:“不對,是這樣的……”這些你對小朋友說的話,一部分是你的親身經歷,一部分是小朋友的外婆在你小時候跟你講的,而其中應該也有一部分,是小朋友的太婆婆跟她講的,習俗就是這樣口口相傳,雖然現在有很多隻存在於了記憶裡。

老底子阿拉过年吃点啥

想一想,就在這些你感覺似乎還能觸摸到的日子之前,過年的時候大家還是在家裡,圍著一張圓臺面,菜一道道端上來,廚房裡永遠有一個忙碌的身影,檯面上熱氣騰騰,忙碌的人總是重複著“快趁熱吃”這句話——有意思吧!

哥哥姐姐買長生果回家

火車站是“年味”開始的地方。

老底子阿拉过年吃点啥

上世紀五十年代,一到春節,上海火車站人來人往。許多上海年輕人到內地支援經濟建設,不管路途多遠,都要趕回家過年。

遊子歸心似箭,家人正等候他們歸來。小孩子到火車站、老北站,站臺上去迎接哥哥姐姐。遠歸的親人,總要帶一點土特產,北方的紅棗,或是南方的桂圓。上海人看到這些東西,覺得“老稀奇”。

回上海之前,通常有一件重要事情,那就是到當地的集市上採購年貨。

老底子阿拉过年吃点啥

農村的農副產品價廉物美,不需要憑票、憑證,價錢又便宜。當時的價格,張景嶽記得清清楚楚:“河蝦便宜的時候才三毛五;鯽魚、鯿魚大概四毛五;老母雞才只有六毛五。”還有帶殼的長生果,在上海,長生果難買,一年只能買到一、兩斤。在當地,長生果大約三毛五分錢一斤,當時張景嶽一口氣買了二十斤,“回去可以送人呢”。

帶魚、鹹肉、蹄髈在吹風

當年市場上,部分商品憑票供應,而且需要排隊才能買到。菜場早上六點鐘開秤。但人們半夜兩、三點鐘就爬起來了,穿厚衣,戴口罩、圍巾。年紀大的人,就帶個小凳子,在旁邊坐著。

老底子阿拉过年吃点啥

去排隊的人,大家分工合作,一人買魚,一人買肉。排隊有技巧:如果人不在,就拿一塊磚頭、一個籃子。有時在袖子邊上,寫上編號,你一號、我二號、他三號……生怕別人插隊。

排在前面的人,能買到花式魚,大黃魚、小黃魚……排在後面的人,就只能買個帶魚。買到帶魚,總有點可惜。用帶魚招待客人,似乎“不大上臺面”。買了魚又沒冰箱,怎麼辦呢?只能早上擺在家裡,夜裡晾在外面。

老底子阿拉过年吃点啥

過年的味道,在弄堂裡飄散開來。家家都買了家禽,吃不掉,也不捨得吃,就掛在走道里,從樓上到樓下,走廊裡面吊著風魚、鹹肉、蹄髈,一隻只在吹風。

弄堂旁邊的菸紙店也要提早備貨,迎接一年一度的購買高峰。菸紙店,過年往往是最忙的時候。炮仗裡面分大炮仗、小炮仗,焰火,萬花筒。香菸、糖,生意也很好。人們平常買菸,只買一兩包。過年時候,都是一條一條地買。買起糖來,也是論斤的——過年燒菜多,而且,上海人燒菜會放糖。

吃一點放糖的糯米飯

老底子阿拉过年吃点啥

在春節的傳統裡,祭灶神的這天,被認為是真正進入年關的日子。有人認為這天是臘月二十三,也有人認為是臘月二十四。為什麼要祭灶神?民俗專家仲富蘭介紹:唐朝以後,神逐步世俗化。老百姓請灶神到玉皇大帝那裡講點好話,就要在灶神嘴上塗一點麥芽糖、飴糖,讓嘴巴甜蜜蜜——實際上,這就是人與天的對話,也是人對天地的敬畏。

在1953年前後,家裡還在用大灶頭。這一天,要吃一點放糖的糯米飯,上面再放一點蜜餞,供在灶頭上面,讓灶神的嘴甜一甜,這碗糯米飯,一直要放到年初一才吃。如果家裡住房緊張,廚房間沒有大灶頭。供灶神的糯米飯,就只能擺在碗櫥上面。

當時,除了祭灶神之外,家家戶戶磨水磨粉。他們會備好最大的“鋼種鍋”(鋁鍋),準備一缸糯米。磨兩下,雪白的糯米粉,乳汁一樣,稀里嘩啦地淌下來了。

磨水磨粉需要一個磨子,並不是每家都有,只能相互借,張家用完李家用。張家有石磨,一開工,隔壁鄰居就知道了。“張家媽媽,借給我們用用好嗎?”鄰居總得幫一幫。弄堂後的老太太開口借磨,不但答應借她東西,還幫她們端過去。

炸春捲、汆龍蝦片“大補油水”

轉眼就到小年夜了。這一天需準備年夜飯。張景嶽是那時知青中的一員,他家有一隻紫銅火鍋,平時不用,放在閣樓上面,小年夜時取出來,擦乾淨。母親還會讓他到家對面的煤球店買鋼炭。

老底子阿拉过年吃点啥

小年夜裡,上海人會做蛋餃、做肉圓。蛋餃是個技術活。首先要打蛋,往一個方向不停打。有時候,蛋餃做碎了,大人會說,“你們小孩吃掉它吧”。有時家裡還會炒香瓜子,炒長生果,還會用黃沙一起炒,這樣炒出來的乾貨不會焦。

改革開放以後,至少有十年時間。上海人叫做“大補油水的十年”,大家都喜歡吃油炸的東西。油是珍貴的資源,燒好的油要倒到搪瓷杯裡面,循環利用。平常積著油,到過年的時候,終於可以“開油鍋”了。一到開油鍋,想好所有下鍋的食物,一起擺在鍋裡炸:炸肉皮、走油肉,最後煎魚。

老底子阿拉过年吃点啥

油可以做許多美食,首先是炸春捲。年前就需買好春捲皮。老師傅像變魔術一樣,一隻手託著黏糊糊的麵粉團,在平鍋上熟練又靈巧地一轉,一張春捲皮子就轉好了,另一隻手配合默契地把它從平鍋上揭下來,在一旁摞成一摞。還有一樣美食叫做“氽龍蝦片”,龍蝦片一放下去,變得特別大。小孩子一看到氽龍蝦片,就立刻跑過來。還沒收工,已經被他吃了好幾片。

老底子阿拉过年吃点啥

小年夜裡,全家人聚在一起包湯糰。湯糰往往帶有家鄉特色。比如,寧波湯糰小,像玻璃彈子一樣大,但餡料精細,有豬油、黑洋酥、綿白糖。豬油湯糰很講究,豬油買來之後,去掉纖維組織,分成小塊,再用綿白糖混好。

每家的湯糰各不相同。莊幼娟是寧波人,隔壁鄰居是本地人。寧波湯糰裹得越小,說明你水平越高;本地人呢,圓子做得像乒乓球這樣大。湯糰還會做成鹹的,餡料裡有菜和肉。

“十全十美”年夜飯

在中國的傳統習俗中,年夜飯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頓飯。上海是移民城市,各家年夜飯各有特點。呂仁德家裡有個圓桌,叫做“圓臺面”,平日折起來,過年時翻開。年夜飯裡最重要的東西是暖鍋。爐子太旺了,拿個酒杯加點水,把它壓壓涼。裡面再放線粉、黃芽菜、菠菜、蛋餃、肉圓……

老底子阿拉过年吃点啥

不少人平時滴酒不沾,只有到大年三十晚上,會讓孩子買點黃酒溫一下,用錫壺倒一點喝。去買酒的時候,滿弄堂都是菜香和酒香。

小朋友看到大人喝酒,會心生好奇。小孩會對父母說,“我也想吃一口”。大人平常不允許小孩嘗酒,過年算是“開戒”,用筷子蘸蘸酒,讓小孩嚐嚐味道。

如今,上海人過年習慣已改變,許多人把年夜飯擺進飯店。每天都吃得好,年夜飯也淡化了。不過,年夜飯“闔家團圓”的意義還在。年夜飯會點十個冷菜,再加十個熱炒,意為“十全十美”。

老底子阿拉过年吃点啥

從過年吃的東西的習俗裡,能看出上海人對生活的熱愛,在不那麼富裕的年代,東西更要做得精細、美味,色香味俱全,這就是上海人特別會“做人家”的地方。如果有一天,自己動手“復刻”一桌上海傳統的年夜飯,應該也會挺有意思的。

老底子阿拉过年吃点啥

鴻運滾滾來

看懂上海恭祝新春快樂!

部分圖片來自:申哥_大上海風情萬種

老底子阿拉过年吃点啥

看懂上海粉絲群

長按識別二維碼,添加“看懂上海管理員”申請入群(申請時請註明“看懂上海入群”字樣)。

等儂來吃一杯老上海的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