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亦凡最新單曲《Like That》榮登美國itnues下載榜第一,你怎麼看?

雨天論娛樂

吳亦凡又創造了新的紀錄:‍新歌《Like That》在美國 iTunes 總榜以及 Hip Hop / Rap 分榜上雙冠,並且僅僅用了一個半小時時間,持續登頂了近4天時間。


可能很多還沒來得及聽歌的媒體,只是能在“國際化”、“國際化”、“國際化”……這些關鍵字上面做文章了,然後呢?

還是聽音樂說話吧。大部分單曲的好成績,不都是因為音樂內容本身優質而博得眾人喝彩嗎?至少吳亦凡每一次發佈他不為廣告/電影而做的單曲,都是內容優質的。‍


《Like That》可以給人聽到的,不只是“國際化”這件事。‍“國際化”不是吳亦凡本刻意要做出的結果,而是他由著自己的音樂審美和創作力、演唱水準、製作偏好,一點一點雕刻出的一首歌,在吳亦凡的音樂能力體系內,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結果。‍


《Like That》令人聽到吳亦凡源源不斷的音樂靈感,聽到他在硬件上的認真磨礪,還有配器、編曲上的一點點精進改良。

其實每次的一點點改進,都會奠基成為吳亦凡在音樂上不斷向前的推動力。‍


去年,《極限特工:終極迴歸》的電影插曲《Juice》讓我對 Hook 處的重重的鼓機聲響念念不忘;從《6》到《Deserve》再到《B.M.》的 Auto - tune 使用,又在一點點地成為吳亦凡音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Like That》明處的精進改良,是吳亦凡在旋律說唱中更加重了旋律 Loop 的成分。‍


隨著節奏的高低起伏,營造出了浪漫的氣氛,R & B的節拍打進 Hip-Hop 的框架裡,沒有減弱歌曲的敘事成分,一個男生對女生種種的迷戀,字裡行間敘述地很清楚,而溫柔的朦朧美,甚至慵懶氣氛,則直接令《Like That》的音樂氣場開到了美國主流聽眾的視野中。‍


如這般唯美的說唱樂與 R & B 混種血液,我們在 Frank Ocean、Childish Gambino、Blood Orange 的音樂中常聽得到,吳亦凡的個人作品一直都值得與美國頂尖音樂人相提並論,且早已跳脫國內大部分說唱 音樂人釋放在作品裡濃郁的戾氣。‍


所以回到開頭,三石我覺得媒體不必總把他的“國際化”掛在嘴邊,這就是吳亦凡自然而然的音樂內容之發酵。

而《Like That》暗處的細節驚喜,是吳亦凡埋藏在編曲裡的小心思,尤其第一段的副歌處,每一句結尾在 BGM 中電子合成器劃過的聲響,整個拉寬了歌曲的聽覺空間,也營造歌曲主角渴求 Dream Girl 的那種如夢似幻感,是吳亦凡在詞曲創作之外很錦上添花的一些細節處理。‍


很希望未來吳亦凡每一次發的新歌,不再令媒體只能拿“國際化”說事兒,而是更能看到吳亦凡與海內外整個樂壇的技術流始終同步、並總能有所創新的音樂觸覺,以及他在詞曲、製作這些方面的硬手段和能力。

一首歌好不好聽,能不能令人興奮,光是“國際化”肯定不夠。‍


於軟件方面,時尚的音樂語言與律動感、節拍感、旋律變奏等能力,吳亦凡通通具備;而硬件方面的製作能力,早已轉型“吳製作人”的吳亦凡同樣不在話下。‍


如果說“帶流量”是吳亦凡本有的外在資本,那麼用這優渥的“流量”資本,不斷在傳達對的、好的音樂內容,就很看得出吳亦凡在音樂上的責任感了。


三石一聲

吳亦凡加盟環球音樂集團首支個人單曲《Like That》5月18日全球同步發行,新歌上線不足一個半小時,便成功登上美國Itunes總榜及Hip-Hop/Rap分榜第一,這讓他成為了首位登上美國Itunes這兩個榜冠軍的華人歌手。

吳亦凡的新歌能有這麼出眾的成績,很大的原因還是在於歌曲本身所具有的高品質性離不開關係。一直以來吳亦凡的音樂作品都具有很強的引領性,簡單來說就是吸收了歐美前沿的流行元素,再結合個人以及本土音樂的特色,做出時尚感、實驗性很強的作品。一如這首《Like That》整體的風格輕快,卻不失鮮明而強烈的節奏感,整個編曲簡明、舒暢,流露出一種甜甜的感受,令人聽了會不由自主地搖擺起來,值得一提的是這首作品是吳亦凡包辦的創作。

《Like That》這樣的作品製作精良,與歐美時下的流行很貼近,能在美國Itunes上拿下冠軍證明的是這類作品符合歐美市場的口味,真正做到了國際化,因此受到認可。另外,這也與吳亦凡背後的環球國際的極力推廣有一定的關係,需要強調的是吳亦凡簽約的是環球國際美國洛杉磯聖塔莫尼卡全球總部,負責了其個人單曲歐美地區的推廣。

總之,華人歌手在美國市場有這樣的成績不容易,在此恭喜吳亦凡。目前這首作品僅在美國發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