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的定鼎路與定鼎門有什麼關係,定鼎門在定鼎路上嗎?

belisow

洛陽的定鼎門與定鼎路不是一回事,二者也不在同一位置。




定鼎門建於公元605年,為隋代洛陽城的南城門,名為建國門。這是當時洛陽城中軸線建築群上著名的建築,到了唐代改稱定鼎門。定鼎門內的街道稱為“天街”。定鼎門為一門兩闕格局,雙闕與主城門樓呈一字型對稱平行分佈,門樓與闕臺之間有飛廊連接,其門道的寬度和進深為隋唐兩京郭門之最,這種“一字闕”的城門在隋唐兩京考古中也是孤例。

洛陽市定鼎路,南北縱向,位於現在洛陽市老城西關外,定鼎路同洛陽市中心主幹道“中州路”的互為交叉。定鼎南路東側為周公廟,據記載,周滅商後,為紀念週公輔佐“成王定鼎於郟鄏(西周初年洛陽名)”,建了一座規模宏偉壯觀的廟宇叫周公廟,廟中大殿名為定鼎堂。廟前的道路則取名為“定鼎路”。

END


梁無忌

定鼎路初修於1956年,南北走向,是洛陽老城區與西工區的分隔道路,中州路以南叫定鼎南路,以北叫定鼎北路。1995年,洛陽市政府在定鼎路與九都路交匯處建成定鼎立交橋。

史料記載,定鼎路最初命名時主要有以下考慮:一是該路緊靠周公廟,周公廟中有個定鼎堂,近水樓臺先得月;二是唐代洛陽有一條定鼎門大街,它是當時洛陽城外郭城的南北大道,氣勢宏偉,定鼎路與定鼎門大街在同一條直線上,算是與歷史契合。

許多外地人初聽到這倆名字,可能以為定鼎門在定鼎路上,其實不然。

定鼎門位於如今洛陽市古城路中段,在原址上建有隋唐洛陽城定鼎門遺址博物館。史料記載,定鼎門建於隋朝大業元年(公元605年),隋代稱建春門,唐代改稱定鼎門,自隋代將其定為都城最外層的城門,即外郭城的正門後,直到北宋末年其職能仍未改變,沿用時間500餘年。

定鼎門的門闕形制十分獨特,其飛廊和兩闕分別位於墩臺兩側,與墩臺呈平行對稱分佈,這在中國其他地方還沒有發現。更絕的是,2007年,考古人員在距定鼎門50多米遠的一處晚唐土層中,發現了密集的人的足印、駱駝蹄印及車轍痕跡,時隔1200餘年仍舊清晰。

“鼎”,早在商周時期就象徵著國家政權。周武王遷鼎於洛陽,周成王定鼎於洛陽,均視洛陽為都城和政治中心。無論是定鼎路還是定鼎門,都顯現了洛陽有著悠久的歷史。

(洛陽晚報 山軍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