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道「1——3」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老子.《道德經》

第一章 眾妙之門

---------------

原文:

1、道,可道,非常道;

2、名,可名,非常名。

3、無,名天地之始;

4、有,名萬物之母。

5、故:

6、常無,欲以觀其妙;

7、常有,欲以觀其徼。

8、兩者同出,異名同謂。

9、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簡譯:

1、道,可以複製之道,不是恆久之道;

2、名,可以宣示之名,不是恆久之名。

3、道是虛無的,存在於天地形成之始;

4、道是實有的,體現為萬物衍生之母。

5、因此:

6、常在悟虛境界,可以捕獲道之奧妙;

7、常用務實精神,可以把控道之範疇。

8、兩者同出一顱,具有異曲同工之效。

9、堅持不懈的修煉,是打開一切奧妙的法門。

第二章 不言之教

---------------

原文:

1、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

2、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

3、有無相生;

4、難易相成;

5、長短相形;

6、高下相傾;

7、音聲相和;

8、前後相隨。

9、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10、萬物作而弗始,為而弗志,功成而弗居。

11、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簡譯:

1、天下皆知美而為美,也就埋下了惡的禍根。

2、皆知善而為善,不善的行為也就隨之而生。

3、看得見的有和看不見的無是相互依存的;

4、有艱難的開始必有容易的收穫;

5、有擅長的技藝必有短缺的盲點;

6、有高貴的榮耀必有下賤的恥辱;

7、迴音的產生離不開聲源的呼和;

8、前因的作用決定了後果的伴隨。

9、所以聖人,以無為的境界從事自己的事業,教化眾生於不言之中。

10、興起萬物於無聲的開始,有所作為於淡泊的志向,自然成就於無駐的境界。

11、因為心無所駐,所以永遠不會失去。

第三章 聖人之治

---------------

原文:

1、不尚賢,使民不爭。

2、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3、不見可欲,使心不亂。

4、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智,強其骨。

5、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知者不敢為也。

6、為無為,則無不治。

簡譯:

1、不標榜聖賢,使世人不起爭念。

2、不稀罕珍寶,使世人不生盜意。

3、不誘發邪欲,使世人不亂其心。

4、所以聖人的治理方法,是使他們心裡謙卑,腹中飽足,精神內守,筋骨強壯。

5、常使人民深刻感悟無求而知、無慾而得的益處,使他們知曉不可妄為的道理。

6、遵從無為之道,則沒有不可治之理。

第四章 萬物之宗

---------------

原文:

1、道,衝而用之或不盈。

2、淵兮,似萬物之宗。

3、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

4、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簡譯:

1、道,謙沖不已卻永遠取之不盡。

2、淵遠啊,像是萬物的源宗。

3、既可以挫去銳氣,又可以擺脫紛憂,既可以和順光景,又可以混同塵象,在幽幽清澈的意境中,能感知那似有似無的存在。

4、我也不知是誰造就了他,好象早於先帝的傳說。

第五章 多言數窮

---------------

原文:

1、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2、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3、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

4、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5、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簡譯:

1、天地不以自己的仁愛之心為度,讓萬物如小草、小狗般自然的生長。

2、聖人也不以自己的仁愛之心為度,讓百姓如小草、小狗般自然的生長。

3、生存在天地之間,難道不像一個需要藉助風箱冶煉的礦石嗎?

4、虛而不屈的生命,只有運動才能造就健康的體魄。

5、言辭過多氣數易窮,還是選擇適中為妙。

第六章 玄牝之門

---------------

原文:

1、穀神不死,是謂玄牝。

2、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3、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簡譯:

1、穀神的不死之道,是玄修的法門。

2、玄修的法門,是天地合一的根本。

3、延綿不絕的生存之道,循而用之必然以靜待勤。

第七章 天長地久

---------------

原文:

1、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2、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3、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簡譯:

1、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因為它不自貪自益其生,因此能長生。

2、所以聖人,因為謙讓反而獲得擁戴,把自身置之度外,他反而長存。

3、難道不是這種無私的精神?成全了他的理想嗎。

第八章 上善若水

---------------

原文:

1、上善若水。

2、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3、居善地;

4、心善淵;

5、與善仁;

6、言善信;

7、正善治;

8、事善能;

9、動善時。

10、夫唯不爭,故無尤。

簡譯:

1、至上之善若水一般。

2、之所以說水善,是因為她利於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且甘願處於眾人之所厭惡之處,所以說水最接近大道。

3、居若不爭必成吉地;

4、心若不爭容納百川;

5、與若不爭盡顯仁愛;

6、言若不爭誠信有嘉;

7、正若不爭民心自治;

8、事若不爭無所不能;

9、動若不爭應時而宜。

10、惟有像水一樣不爭,所以無憂。

第九章 功成身退

---------------

原文:

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2、揣而銳之,不可常保。

3、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4、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5、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簡譯:

1、抓在手裡自滿自溢,不如適可而止。

2、千錘百煉的鋒芒,也保不了多久。

3、金玉堆滿廳堂,不知誰人能守。

4、富貴而生驕橫,那是自取災禍。

5、大功成了、名份有了、自己便隱去,才是自然之道。

第十章 專氣致柔

---------------

原文:

1、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2、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3、滌除玄覽,能無疵乎?

4、愛國治民,能無為乎?

5、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6、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7、生之蓄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譯文:

1、承載生命的形神相抱於一,能永遠不分離嗎?

2、結聚精氣以致柔和,能像初生的嬰兒嗎?

3、洗滌玄修心靈之鏡,能沒有瑕疵嗎?

4、愛護百姓治理國家,能達無為的境界嗎?

5、感官自然開啟,能不被引誘嗎?

6、理事明白通達,能沒有成見嗎?

7、生成與養育之道,創造而不佔為己有,付出而不自恃有功,統管而不任意宰制,這就是玄修而至的大德。

第十一章 無之為用

-----------------

原文:

1、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2、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3、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

4、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簡譯:

1、卅根輻條圍成一個軲轆,中間有空車才能行進。

2、燒製粘土使其成為器皿,中間有空器皿才能盛物。

3、開鑿門窗建造居室,中間有空居室才有光明。

4、所以有形對人們的利處,離不開無形的功用。

第十二章 去彼取此

-----------------

原文:

1、五色令人目盲;

2、五音令人耳聾;

3、五味令人口爽;

4、馳騁打獵令人心發狂;

5、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6、是以聖人之治,為腹,不為目。

7、故去彼取此。

簡譯:

1、貪圖美色令人看不清醜惡;

2、喜聞順音令人聽不到忠言;

3、美味佳餚令人品不了疾苦;

4、馳騁打獵令人收不住狂心;

5、珍奇財寶令人隱不去貪心。

6、因此聖人統治,是充實內在的精神,放棄外在的愉悅。

7、所以據此而取捨。

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

-----------------

原文:

1、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2、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3、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4、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

5、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

簡譯:

1、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2、什麼叫寵辱若驚?來自上面的寵,得到了無比驚喜,失去了無比驚恐,這就叫寵辱若驚。

3、什麼叫貴大患若身? 我所以有強烈的憂患意識,是因為我要保全自己的肉身性命,假如我將肉身性命拋開,我還有什麼禍患可憂慮呢?

4、所以,貴將自身合於天下,就可以寄託天下。

5、愛將自身合於天下,就可以信託天下。

第十四章 執古之道

-----------------

原文:

1、視之不見,名曰夷;

2、聽之不聞,名曰希;

3、摶之不得,名曰微。

4、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5、其上不謬,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

6、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恍惚。

7、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8、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

簡譯:

1、看不到圖象,稱著夷;

2、聽不到聲音,稱著希;

3、觸不到形體,稱著微。

4、此無色、無聲、無形之物無法用語言描述,只能稱它為陰陽未判之混元一氣。

5、它的上面不見光明,它的下面不見黑暗,實在是無法給它下定義,還是把它復歸於無物吧。

6、這應該是無狀態之狀態,無物象之物象,這就是似無似有的恍惚。

7、往前追溯不知何時開始,往後跟隨不知何時結束。

8、掌握上古的自然之道,以駕御今天的生命之有,以感知上古的來龍去脈,這就是自然之道的綱紀。

第十五章 微妙玄通

-----------------

原文:

1、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2、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3、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

4、渙兮若冰之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

5、混兮其若濁。

6、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

7、保此道不欲盈。

8、夫唯不盈,故能敝而新成。

簡譯:

1、古時善於修道的人,其微妙來自玄通,真是深不可識。

2、由於深不可識,只好勉強來形容他:

3、剛入道時謹慎的像嚴冬過河, 尤其懼怕鄰里的干擾,恭敬的好像虔誠的客人。

4、繼而他的性格會變的灑脫無羈渙然冰釋,品質會變的敦厚誠懇樸實無華,心胸會變的曠達開朗虛懷若谷。

5、意識必將經歷渾濁及混亂的考驗。

6、誰能沉澱混濁使之漸漸清澈呢?誰能啟動僵死使之徐徐復活呢?

7、持守此道的人是不會自滿自溢的。

8、唯有不自滿自溢,才能在凋敝死亡中成為新人。

第十六章 虛極靜篤

-----------------

原文:

1、至虛極,守靜篤。

2、萬物旁作,吾以觀其復。

3、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4、歸根曰靜,靜曰覆命。

5、覆命曰常,知常曰明。

6、不知常,忘作兇。

7、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簡譯:

1、修道進入虛無至極的意境,安守寧靜氣定神閒。

2、萬物在時空的隧道中行進,我可以反覆觀察它們的循環。

3、天地萬物芸芸眾生,各自都要歸於它們的結果。

4、看到結果可以說是靜的作用,只有靜才能瞭解生命的真諦。

5、生命的真諦就是發展的規律,瞭解發展的規律才算通曉明白。

6、如果不知道發展規律,妄作非為自然帶來兇險。

7、知道發展規律才能包容一切,包容一切才能公正豁達,公正豁達才能完整週全,完整週全才能符合自然,符合自然就是遵循大道,遵循大道才能長治久安,終身都不會感覺到不妥。

第十七章 功成事遂

-----------------

原文:

1、太上,不知有之。

2、其次,親而譽之。

3、其次,畏之。

4、其次,侮之。

5、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6、猶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簡譯:

1、至上感化,隱於無形。

2、次等教育,親和讚譽。

3、再次法律,害怕畏懼。

4、更次強權,侮慢輕蔑。

5、信實不足,才有不信。

6、謹慎做到不隨意發號施令,大功告成實現心願,百姓都說:我們本來就是這樣的。

第十八章 仁義大偽

-----------------

原文:

1、大道廢,有仁義。

2、智慧出,有大偽。

3、六親不和,有孝慈。

4、國家昏亂,有忠臣。

簡譯:

1、大道廢棄了,才出現仁義。

2、智慧出來了,才伴有大偽。

3、六親不和了,才大講孝慈。

4、國家昏亂了,才呼喚忠臣。

第十九章 絕學無憂

-----------------

原文:

1、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2、絕仁棄義,民復孝慈;

3、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4、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另有所屬:

5、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簡譯:

1、至上聖賢不用智慧,人民可以獲利百倍;

2、至上仁者不憑義氣,人民自然恢復孝慈;

3、至上巧匠不圖名利,盜賊無有可乘之機。

4、此三種觀點以文字表述尚感不足,所以另外有所依屬:

5、保持素然返樸歸真,恬淡少私清心寡慾,至上學識快樂無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