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武大郎真是賣燒餅的嗎?

用戶5547770233

武大郎,原名吳春來,後隨母姓,姓武名植,原籍邢臺市清河縣武家那村人。因其幼失父,只剩其和兄弟武松二人免強度日。為了養活兄弟,他便去鄰村潘家莊的潘家學徒掙錢。

家主進士出身,曾做官貝洲知洲。見武植聰明伶俐,儀表堂堂,而深深愛惜。除了讓他幹一些小細活外,並拿錢送他去私塾讀書。此時,見識了好友黃堂。

黃堂為人誠實、豪爽,見武植家境貧寒,不時以重金賜之。武植也是感激涕零,發誓以後盡情相報。

武植學習刻苦,少時就中了秀才,再加上他忠厚老實,主家便將女兒金蓮許配於他。

武植中年中舉,派官陽穀縣令。武植攜妻帶兒,到陽穀縣赴任。其清正廉潔,給老百姓辦了許多的好事,深受老百姓喜愛。而因公務繁忙,離家又遠,所以回家就少了,和家裡人也失去了聯繫。

一天,衙役來報,說清河縣人黃堂求見,武植一聽,急忙迎了出去,二人相見,免不了卿卿我我,捶胸拍肩。

當說到黃堂家裡失火,已經一無所有,想要他出手幫忙,那怕是在衙門裡安排個差事也行的時候,武植略顯沉重,沒有表態,

在陽臺縣待了一個多月了,武植老是找人陪著他遊山玩水,卻從未提過幫助自己的意思,知道求得他的幫助已經無望,黃堂便去向武植辭行,要回清河。

武植也不挽留,給了他些散碎銀子和一匹毛驢,讓他騎回。

想想自己對武植慷慨大方,而他對自己賃般吝嗇,黃大氣就不衝一處來。他便一邊走,一邊編排起武植的故事來。一路走,一路寫,一路張貼。名字就叫武大郎與潘金蓮。

因為他的字寫的好,故事情節離奇荒誕,被一個大嘴和尚看上了,跟蹤而去,見一張揭一張,並把故事內容沿途講說。

黃堂回村後,發現自己的廢墟里一個嶄新的院落拔地而起。一問才知道是自己不在家時,武植派人所修。想著自己冤枉了武植,急忙想回身去撕那些大字報,但是為時已晚,卻是一張都沒有了。

武大郎與潘金蓮的故事越傳越遠,後被史耐庵寫進了《水滸傳》裡,武植便失去了其應有的光澤,變成現在這個樣子了。


民諺民俗民間故事

歷史上並沒有武大郎其人,只能說這是藝術加工塑造出來的人物。所以說他肯定不是賣燒餅的了。


看到很多朋友都把歷史上的武植當成了武大郎的歷史原型,其實這是不正確的。

武大郎是指在武家排行老大,所以才喚作武大郎,這並不是他的真實名字。

為什麼說武植不是武大郎的歷史原型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我們從人物生平上就可以看出來。

《水滸傳》的作者是施耐庵。施耐庵生於1296年,卒於1370年。在《水滸傳》成書幾年後施耐庵就逝世了,可見《水滸傳》在元朝的時候就已經完成了。即使後來羅貫中參與了作品,也不會有太大改動。而且武松打虎一節還是最先完成的一部分。

下面我們再來說一下武植。武植是在明朝永樂年間中的舉,而那時施耐庵早已仙逝,兩者年份相差甚遠,所以施耐庵根本不可能將其作為人物原型寫於書中。

關於武植是武大郎的人物原型,純屬是後人的牽強附會罷了。


政說歷史那些事兒

大郎是不是賣燒餅,哈哈這倒是個有趣的問題。首先要明確一點就是《水滸傳》雖然被列為四大名著之一,但是它並不是正史,僅僅是一部小說罷了,其中有藝術想象的成分。

而真實的武大郎與小說中所描寫就大相庭徑了,首先武大郎並非是北宋年間人,而是生在明代。自然也沒有武松這個弟弟了。

書中所寫武大郎個子矮小,其實不然武大郎不僅不矮而且個子很高,他的墓葬被髮掘之後經過科學研究證實他的身高起碼有一米八!簡直顛覆三觀有木有?

除了樣貌外,武大郎的性格也與書中所寫相差很大。武大郎不僅不是書中那樣唯唯諾諾,一輩子只想做個普通人,相反他自小聰穎,寒窗苦讀數十載一心想要考取功名。

而且潘金蓮也不是書中所寫是個淫娃蕩婦,相反她也是個大家閨秀和武大郎年輕時就是青梅竹馬,甚至在大朗貧困之時屢次接濟他。最終武大郎也成功考取了功名,出任山東陽穀縣縣令,與潘金蓮也從此幸福的生活在一起了。


觀趣事做趣人

每個小說中的人物都有原型,但是不能根據小說去考證歷史,如果真的存在武大郎這樣的人,那也是作者經過藝術再加工的:比如說張三的身材、李四的外貌、王二的際遇等,所以我們姑且相信武大郎就是賣燒餅的。



光述928歷史文化旅行

水滸傳寫的武大郎賣的是炊餅,炊餅是饅頭的古稱,所以武大郎是賣饅頭的,不是賣燒餅,個人覺得只是叫發不同而已。相傳,武大郎相貌醜陋,但娶了很漂亮的潘金蓮,潘金蓮偶然被西門慶看見,就私通了,被武大郎知道了,去找兩人算賬,被西門慶打得落花流水,潘金蓮串通西門慶和王婆用砒霜毒死了武大郎,當然這只是小說加工的結果,事實無法證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