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請你“自私”一點!

文/紅薯姐

孩子,請你“自私”一點!

今天發生了幾件事情,都是瑣事,但我卻睡不著,想寫一寫。

晚飯後騎自行車帶小西瓜去滑直排輪,轉彎時候太急,摔倒在樓下花叢裡,心裡一驚,趕緊抱起小西瓜問他有沒有摔傷,他說沒事。於是扶好車繼續走,他在後座緩緩說了一句:媽媽,對不起,我沒有抱好輪滑包,我以為抱好了,但是它歪了。聽完這話,我心裡一酸,跟他說:沒事,不是你的原因,是媽媽轉彎太急。

這個傻孩子以為是他沒抱好包,導致失去平衡摔倒了。

這只是個6歲的孩子,正是搗蛋到狗都嫌的年紀,他的懂事卻來的太急,急到讓我心酸。

我不禁在想,是我做了什麼,或者我曾經做了什麼,讓他這麼急著責備自己?

想來想去,我找不到答案。

事實上,我並不是嚴苛的媽媽,甚至可以說,我屬於放縱的媽媽。幼兒園裡好多家長,甚至老師,都覺得我不太會教孩子。因為我任由他在滑梯上、器械上翻爬,摔倒也不會責罵,只是扶起來看看有沒有摔傷,最初會有一些家長善意提醒我,後來看我無動於衷,這些提醒就逐漸少了。

飲食方面我也不曾嚴格限制和區分,被別的家長視若垃圾食品的麥當勞,我也經常帶他去吃,有時候放學還會給他帶小餅乾,給別的小朋友分享,總被家長阻止,說吃了會上火。

甚至他在幼兒園捏了好幾個女老師的屁股,我也不曾責罵過一句,只是跟老師解釋,可能他誤會這是表達喜愛的一種方式,因為我常常逗他會捏捏他的屁股。當然,打那以後就再沒捏過他的屁股,也在反覆跟他說男女授受不親,不可以隨便觸碰別人的身體。

那麼,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我想不出來。

今天晚上的第二件事情,是在滑直排輪時候發生的。

以往他去滑直排輪的時候,我都會去對面公園鍛鍊幾圈,通常是幫他穿好護具,告訴他等一下我就回來,就走了。

今天沒去公園,我去了直排輪場地的另一邊悄悄看他,休息間隙,看見他一個人孤零零坐在自己的包旁邊,並沒有很快上場去滑,直到教練哨聲響了,還沒見他起身,我趕緊跑過去看他。

以往他在休息間隙都不肯坐下來歇一下,自己繞場地一圈一圈地轉悠,今天肯定有事情。

果然,看見我的一剎那,他伸出了手,跟我說:媽媽我摔破手指了。我說沒事,玩輪滑摔破皮是小事,經常會發生。然後他眼睛紅了,眼淚在眼眶打轉,我說你是不是沒看到媽媽所以害怕了?他搖搖頭,說:明天我們不滑了吧?我一把抱住他,拍拍他的背,繼續安慰他這是小事,不要緊,等會兒沖洗一下貼個創可貼就不疼了;You are a brave boy,I’m so proud of you。他抱了抱我,自己開始脫裝備。

晚上回到家,他的情緒依然低落,洗完澡就上床睡覺了,我的情緒卻很久不能平靜。

請原諒,為人父母之後,我們的這些小心翼翼。

有人豎起一道面對外界的保護殼,有人強調飲食營養,而我,總害怕不能給他健康的心靈。

莫名就會擔心,自己無心的舉動,對孩子的情緒產生不可名狀的傷害和影響。常常站在十字路口,不知道要往哪個方向走;不知道什麼樣的行為,才是對孩子比較好的行為;恐懼自己的言行或決定帶來不好的後果。

躺在床上,拿起手機刷知乎,忽然就看到一個熱門話題:“童年的陰影真的會相隨一生嗎?”

一個一個看,我的心一點一點沉下去。

回答靠前的,很多都是家暴或者從小就被父母貶低的孩子,訴說自己懂事過早,以致於成年都沒有自信面對別人。

可是我們家不存在這個問題,沒有家暴,就連爭執,都很少在小西瓜面前發生,更沒有因為稍微犯錯就暴打他,對他動手,也都會先跟爸爸討論,一致認定情況嚴重,才會揍幾下,遠沒有到產生心靈傷害的地步。

爸爸也總是慣著他,他自己常說:爸爸你別慣著我了,會慣出壞毛病的。

他也不羞澀表達情感,每天上學在學校門口總要抱抱我、親親我才進去,老師們還打趣他:這麼大了還跟媽媽這麼親密啊。

和小朋友發生爭執,我也從來沒有不分青紅皂白就批評他。

我,極力避免,做一個說教、嘮叨的媽媽,放開手腳讓他自由成長。

那麼,這麼放縱孩子的我,為什麼帶出一個這麼謹慎又“懂事”的孩子呢?(打了引號,是因為我並不認為這是件好事。)

過早懂事,會讓他失去很多原本該有的快樂,這讓我感到害怕,讓我手足無措。

我多希望他“沒心肝”一點,不要給自己這麼大壓力。

可是,我的小西瓜,是一個敏感、細膩、心事重的孩子。他有對自己有非常高的要求,他知道約束自己,盡力避免犯錯和失控,正因為他對自己要求很嚴格,所以受不了委屈,當老師或者大人誤會他的時候,他都會哭。

面對這樣的孩子,我得保護他,給他更多的信任和自由,給他空間,放開手讓他按照自己的思路去走,給他更多的包容。

最後,我有幾句話想對小西瓜說,希望有一天他能明白我的心:孩子,人生路還很長,請你“自私”一點,盡力保護好自己,你只有6歲,你可以撒潑耍賴、胡攪蠻纏、調皮搗蛋,你也不需要事事都攬責,媽媽喜歡你開心的成長,放開你對自己行為、道德的約束,拋掉敏感,混沌著、“自私”著一點一點長大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