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公是和尚,為什麼可以吃肉、喝酒?

美啦娛樂


濟公和尚(也稱濟公禪師),浙江省天台縣永寧村人!初在國清寺出家,後在杭州靈隱寺居住,最後又搬去淨慈寺修行!

濟公禪師是一位外表瘋癲,但是內裡佛法高深的得道高僧。被列為禪宗第五十祖,楊岐派第六祖,著有《鐫峰語錄》十卷,有很多詩詞收藏在《淨慈寺志》《台山梵響》中!

濟公禪師精通中醫,為當地百姓治好了很多疑難雜症,深受當地人的愛戴!

濟公和尚行為舉止不同於一般的出家人,他喝酒吃肉,並且酒量很大!這在世俗人的眼中簡直是離經叛道的,但是濟公和尚也是不加理會,只是說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意思就是酒肉都是穿腸而過的外在事物,而佛祖才是內心一直存在的,這個理念也就是我們長說的小乘佛法,主修己身,但是又有不同!



濟公以他的行動告訴我們,修佛法。其實是修心!


深圳小哥帶你看深圳



濟公(1148年—1209年),原名李修緣,南宋高僧,浙江省天台縣永寧村人,後人尊稱為“活佛濟公”,又稱月引流光,傳說是降龍羅漢轉世。 他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貌似瘋癲,初在國清寺出家,後到杭州靈隱寺居住,隨後住淨慈寺,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舉止似痴若狂,是一位學問淵博、行善積德的得道高僧,被列為禪宗第五十祖,楊岐派第六祖,撰有《鐫峰語錄》10卷,還有很多詩作,主要收錄在《淨慈寺志》、《台山梵響》中。



眾生看濟公吃肉喝酒,認為自己可學濟公,而不知濟公吃肉是救度有緣,濟公喝酒是教化眾生。如果學佛人沒有到達第三階段,就必須老老實依佛律持戒修煉,爭取早日成就,結菩提顧果! 什麼是第三階段了? 第三階段,看破放下,視一切眾生平等,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相。隨順眾生之行,滿眾生之願,象一塊發光的金子丟在垃圾中,表面看來似垃圾,心永遠不會被垃圾所汙染。象醫生與病人,只為治好病人的病,決不會給病人放毒。 當你戒定慧聚足了,一切了了分明,心空法了了,知道了戒和一切規章制度都是為不守規矩的人定的,戒和規章制度對遵守者是無作用的。所以說,佛不守戒,佛不犯戒。佛不行善,佛不作惡。

~~廣智師父


圓心紅舍

濟顛唱曰: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





後兩句對修行極其重要,但卻沒有流傳,自見俗世混混沌沌之相。

意即修道不可作境界逾越。而濟顛本人已達至最高境界,所以他吃的酒肉,只是酒肉而已。

這涉及到認識論上的三層境界:

第一層,酒肉是酒肉,不是他物。這是酒肉區別於穀物類食品之認識區別期。佛規戒酒肉,因為它們會引起有違佛規的罪惡之念,吃肉另有殺生之嫌,須當戒之。

第二層,酒肉不是酒肉。酒肉與穀物混淆。產生並試圖解開疑惑的認識困惑期。那酒肉是什麼?需要解決。這一層再往上的突破,尤其艱難,需要認識到酒肉是代表佛家戒律所需要戒除的嗔、怒、痴、妄、淫、殺等罪念就有門了。

第三層,酒肉只是酒肉。酒肉與穀物同為食品的認識統一期。修到這一層算是成功了。戒除了罪惡之念,表示修行的果實成熟了,則視其自然脫落的載體——酒肉,原來只是酒肉,與五穀同為食物而已。

由此看來,這三層的修行,不是簡單地從原點再回到原點,這在修行認識上是個單行道。



世人修行,須從第一層戒酒肉的區別期修煉,否則一開始便學習已在最高層的濟顛,則如修行之路上擅自作境界跨越,卻必定誤跨入魔道一般無二。


思緒的游魚


濟公和尚有文藝作品中的形像,也有現實中的出家僧人,不知你問的是現實中的顛僧還是藝術裡的活佛,藝木是允許誇張和創作的,但觀者心裡一定要明白,它和現實的出入。

濟公原名李修緣,是宋朝一名高官的子弟,從他爺爺開始,李家便是虔誠的佛教徒了,到他父親手上時,快五十歲還沒有後裔,於是他父親到當地的大廟天台寺求子,據說天台寺的一座降龍羅漢像突然倒了,不久濟公便蒙著一層神秘色彩出生了!由於是向佛求來的,所以濟公從小便寄養在廟裡,到了十八歲便正式剃度出家,法名道濟。

真正的道濟和尚,精通儒學詩詞,學貫佛道經典,修為非常高深,被佛教界尊為禪宗第五十代祖師,然而與別的佛教先賢相比,道濟是國人心目中最具光彩的一個,他的影響力滲透到中國文化的各個方面,無論是詩詞戲曲還是民間傳說,濟公那似顛非顛、詼諧幽默而又高深莫測的傳說都深入人心,千百年來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濟公文化。

真正的道濟,也的確喝酒吃肉,當時曾受到別的僧侶批評,寺裡住持說:佛門廣大,焉不容一顛僧!而道濟自己說:酒肉穿腸過,佛祖心頭坐;世人若學我,便是入魔道。有人考證,當時的僧侶風氣不正,不講唸經傳法,獨好虛名供養,穿新衣、蓄私錢;濟公便反其道而行,破衣爛衫、歪帽裂鞋,還把他們藏的錢找到,拿來買酒吃肉,還當著那些人的面吃。一個人不怕他當眾做什麼,就怕他背眾做什麼;濟公用自己光明磊落的行為來告訴世人,做什麼都要承擔後果,吃酒喝肉是犯戒,但只要心中坦蕩沒有私心就不怕下地獄,否則既便你表面戒守得再好,內心起一惡念便已種了因果,更別說離了別人耳目便以為安全無虞的行為了。所以他告戒世人:若做不了自己心念的主而學他率性為之,便是進入魔道了。


世人為什麼那麼崇拜濟公?就是因為他這種率真、不做作的親和力,他不再是古板嚴肅的教徒形像,而成為百姓心目中智勇雙全的仁義大俠,普通百姓不僅對他吃酒喝肉不加責怪,還自發地給他的行為尋找合理的解釋,比如濟公法力高強,吃下雞肉後又吐出活雞……總之,只要你真心實意為人們服務,人們哪裡會計較你有這樣那樣的缺點?


ii小小孩



首先濟公也是人,是人就可以吃肉喝酒。

再者濟公才是個和尚,而和尚不吃肉不喝酒。

這就說明濟公已經超越了和尚這個分別,而達到人“活佛”這個境界!

和尚為什麼不吃肉不喝酒,因為和尚有戒律,規定他們不能吃肉喝酒。

因為吃肉喝酒確實對修行不利,吃肉傷生,酒後亂性。而和尚修行就是要明心見性,所以產生了這個戒律,和尚不能吃肉喝酒。

而濟公已經明心見性,戒律對他自己沒有作用了。他自己知道自己該如何修行,如何行戒。

說個簡單的例子,大家小時候都愛吃糖果,但是父母都不願意孩子多吃糖,因為小孩糖吃多了就會把牙吃壞長蛀牙。

這時父母就會規定不能吃糖,這就是戒律。

然而當你長大以後,不用父母在多說,你也知道糖吃多了不好,而你也可以吃糖也可以不吃糖,就看自己的喜好了,這時候的戒律對你自己沒有了作用。

如果你還保持著不能吃糖的戒律,那你也不會糟糕,只是少了一份甜蜜的體驗。


赤誠子

關於高僧大德喝酒吃肉的情況,必須要以清淨心去對待,因為有的高僧是有密意的。在大乘佛法裡要斷除喝酒、吃肉、邪淫等非法的行為,但有些大德則相反,比如濟公和尚喝酒吃肉、二祖慧可大師晚年經常出入酒肆和屠宰場,南泉禪師斬貓、丹霞和尚燒佛像等等令人匪夷所思的行為,這是他們已經達到了一定的境界才敢這樣做,如果凡夫去做絕對是不行的,據說濟公活佛吃雞能夠把雞吐出來成活的了。比如鳩摩羅什大師被皇帝逼婚,取了十個老婆,他的弟子都不服氣,鳩摩羅什大師請他們吃飯碗裡都是針,鳩摩羅什大師吃完又能從毛孔出來,弟子們不敢吃,鳩摩羅什大師說你們能像我這樣做就可以取老婆。所有這些大師都是有極高的證量的。

而在密宗,有些高僧也經常喝酒吃肉,他們和濟公活佛一樣,喝進去的酒能化為甘露,吃進去的肉能化為妙食。

在一些經典也有關於這方面的公案,比如《華嚴經》五十三參,五十多位善知識有的是妓女、屠夫,他們化為妓女、屠夫並沒有造業,而是在度化眾生,他們是以妓女屠夫形象去度化眾生,如果化為比丘像,則不能隨便去喝酒吃肉,否則像濟公和尚那樣瘋瘋癲癲做個瘋和尚,才不會敗壞宗風。

我說的不太好,你可以搜索索達吉堪布回答濟群法師吃肉的問題。


沁靜166


佛教成立時,沒有限制和尚不喝酒,不吃肉吧。我們供佛也有牲畜,佛祖不吃用牲畜供什麼。再者,在古代的小說裡說佛祖請客,龍肝鳳髓,難道不是葷的麼。反倒是傳入東土,和尚們給加了一條教規不吃肉。到了現在,不吃肉不喝酒成了和尚的規矩了。

我家跟前有兩個居士,我一直不明白他是怎麼回事。一個信佛,每個月初一十五吃素,去掉這兩個日子,平時就大魚大肉了。另一個信佛的居士,告訴我可以吃不是自己殺的,沒看見殺的,還有一個是啥忘記了,好像是不見血的三淨肉。一樣的信佛,吃肉的方式卻不同。


我國早在古代就有天子不得無故殺牛大夫不得無故殺羊的說法,也是不贊成人們無故殺生的。我想是不是佛教傳過來有的教義是為了適合本土文化而定出來的。就是人們信的不是傳過來的佛教,是本土化的佛教。

至於濟公,一個傳說中的人物,就不必糾結人家為什麼喝酒吃肉了吧。濟公的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的詩句還有後兩句哪,“世人若學我,必然下地獄”。


山神出馬

清代郭小亭寫的那本濟公全傳裡清楚的描述了濟公的影像,身上穿著破破爛爛,一雙草鞋,渾身的滋泥,頭髮都打結,一個破僧帽,手裡可沒有把破扇子,這個扇子是遊本昌老爺子演繹的道具。

濟公本名叫李修緣,是節度使李茂春的兒子,相傳是降龍羅漢降世臨凡。剛生出來的時候一直哭個不停,第三天受國清寺方丈點化才破涕為笑。十八歲那年,父母雙亡,注意是父親先去世,母親隔了兩年才去世的,並不是一同去世的。出家當了和尚,遊方掛單到了杭州靈隱寺被老方丈一巴掌給打通了真靈,才明白自己的前世今生。

書中說濟公這個影像,職業偷寺廟裡其他人的東西拿出去換酒喝。監寺廣亮問他為何喝酒吃肉,他說了這麼幾句:佛祖留下詩一首,我人修心他修口。他人修口不修心,為我修心不修口。這你上哪兒說理去,如來佛祖跟他說的,讓他修心不修口。這叫什麼,這叫豐法旨喝酒吃肉,誰敢攔他?


當世一板磚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濟公名言!

相傳,濟公在少年時期就已皈依佛門,法號道濟,由“佛海禪師”為濟公授具足戒,誰料濟公皈依佛門後,性情大變,不喜唸經,難耐坐禪,嗜好酒肉,言行舉止出格,犯了佛門大忌,被同門師兄弟們多次投訴告狀,要求逐出佛門,但因濟公樂善好施,扶弱濟貧,深受老百姓愛戴,冠以“濟顛公”美譽,方丈慧遠以:“佛門廣大,豈不容一顛僧”力挺,遂無人再敢洙趕。



濟公擅長詩文,學術淵博、醫術高明、行善積德,是一位得道高僧,受世人擁護!



鞋兒破,帽兒破,身上的袈裟破!

你笑我,他笑我,一把扇兒多!

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


楓雨香港

歷史上真的有濟公這個人嗎?

所以,濟公應該是一個虛構的文學形象。但是歷史上真的有一個和尚是濟公的原型。他就是南朝時期的寶誌和尚,歷經宋、齊、梁三個朝代,有很多關於他的神異傳說,被認為是觀音菩薩的化身。

寶誌和尚平日裡也是瘋瘋癲癲,百姓稱呼其為“ 志顛和尚”,又叫他“志公”。可能是後來人們把“志”喊成了“濟”,又把他所在的南朝宋,誤會成了南宋,並在此基礎上創作了濟顛和尚的種種傳說故事。

那麼濟公的原型寶誌和尚吃不吃肉,喝不喝酒呢?我認為很有可能是吃肉喝酒的。

第一,關於吃肉,很多人不知道,其實在原始佛教時期,僧人是可以吃肉的。

因為當時僧人們都是乞食為生,別人給什麼就吃什麼,不能挑剔。但是必須是吃三淨肉,什麼是三淨肉呢,就是說這個動物不是為你殺的,是別人自己吃,吃剩下了佈施給你,這個可以吃。如果吃了專門為你殺的肉,那就是殺生了。

但是佛教傳到中國以後,南朝梁武帝篤信佛教,下旨命令僧人不許吃肉,因為吃肉有違慈悲心。從此中國的僧人就不吃肉了。

第二,關於喝酒,這個確實是不能喝的。

釋迦牟尼給所有佛教信徒立了五戒,這五戒只要是皈依了佛教,哪怕不出家只是居士,也要遵守。

為什麼佛教不允許喝酒呢?因為人喝了酒以後,神魂顛倒,會胡作非為,甚至能作出殺人放火的事情。比如魯智深喝酒後,就大鬧五臺山,還把山門給拆了。

但是,中國南朝的時候,僧人們喝酒是比較常見的事情。因為梁武帝專門寫了一篇文章叫《斷酒肉文》,禁止僧人吃肉喝酒。在文章中,梁武帝痛心疾首地陳說了出家人飲酒的種種罪惡,可見在當時已經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了,以至於引起了皇帝的重視。

所以,可以認為,濟公的原型寶誌和尚,是吃肉的,還很有可能喝酒。


然而,濟公故事的背景是南宋時期,此時中國僧人已經不許喝酒吃肉了。為什麼百姓要創造出濟公喝酒吃肉的故事呢?

我認為這是因為,佛教發展到後來,越來越衰敗了,佛教戒律也越來越鬆弛。很多僧人開始公然喝酒吃肉,不知修行。還有的僧人雖然仍持戒律,但也是借佛教斂財,完全不符合大乘佛教普度眾生的精神。其實直到現在,依然有這樣的情況存在。

所以明清時期出現了很多諷刺佛教和僧人的文學作品。在這種社會背景下,百姓們創造出了濟公的故事,濟公雖然喝酒吃肉,不守戒律,但是卻普度眾生,菩薩心腸,是一位真正的高僧。這樣的故事,豈不正是對那些假僧人的諷刺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