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電視劇《濟公》遊本昌老師為什麼只演了八集?

我姓許名仙字三多


我爸爸說85年的《濟公》是他至今記得最深,覺得最好看的電視劇之一。遊本昌老師用一把破扇把濟公這個酒肉和尚,濟世救人,遊戲人間的形象演的深入骨髓三分。讓人覺得濟公就是遊本昌,遊本昌就是濟公。而主題曲的歌詞鞋兒破,帽兒破,身上的袈裟破....是經典永流傳,旋律似乎印刻在我們心裡,朗朗上口,形象生動,這首歌過了30年還是覺得很好聽。

其實《濟公》本來是20集的劇本,但是由於80年代,國內的電視劇起步晚,電視並不是普及的物品,所以電視劇的製作經費捉襟見肘,而當時的電視劇更是以2集為一個單元,最後在導演張戈的建議下,和遊本昌老師商定拍6集,拍成一個系列,這樣在遊本昌老師和張戈導演的合作下誕生了第一次的6集作品:第1集《濟公出世》、第2集《陰陽淚水》、第3集《古井運木》、第4集《妙手移瘤》、第5集《巧點紫金釵》、第6集《大鬧秦相府》。

第二次,就是1988年,原本續拍6集,但因故遊老只演了前兩集,也就是第7集《醉接梅花腿》和第8集《智破無頭案》(後四集換成了呂涼,片名也改成了《濟公外傳》)至於為何換成呂涼,是【由於一場二十多年前的官司】。

其實後4集改人的具體原因衣已不可拷,但是以下這個採訪也許可以說明一些問題。

南都娛樂:有個評論說上世紀80年代的電視劇都像擠牙膏式地邊拍邊播,比方您的《濟公》,1985年播了6集,1988年又播了兩集,這是什麼原因?

遊本昌:因為那個時候還沒有連續劇的概念,所以都是兩集一拍,拍了兩集後,導演就動員我說,拍成4集就可以當一個系列了,當時就有一個《武松》,是5集。我同意了,之後又來了兩集,播出之後,很受歡迎,就產生了拍不拍續集的念頭,後來又拍了兩集,然後又組織了4集劇本,我就沒拍了,但劇本我是參與了的。

南都娛樂:為什麼沒拍了?是想轉型嗎?

遊本昌:當時有一部電影,我希望他們劇組能等一等我,等我兩個月,結果他們不等了,上海又在鬧疫情,單位又覺得不是很安全,我就沒去。後來他們就換人了。再後來不是還產生一場名譽權的官司嘛。當然最後也調解解決了,大家化干戈為玉帛,咱們也得理讓人。遊本昌演活了《濟公》,也愛上了濟公這個人物,所以後面他還有幾次拍濟公電視劇的經歷,其中在1989年的時候還自費兩集,共拍了四集《濟公外傳》。從那天起他已於濟公結緣,為了這個人物的塑造,花費很多心血。

其實,那個時代的電視劇產量雖然少,但是每個都是經典。結合現實,或者忠於原著,主題表現明確,描寫手法不一。《濟公》的特點就是運用一些現代化語言和荒誕語言來諷刺時事。而12集系列劇《濟公今傳》則完全用荒誕手法,將現實生活中的夫妻、鄰里等關係及各種矛盾用“濟公”連貫起來,達到懲惡揚善的目的。如果我們用現代的技術,用90年代的專業去拍攝現代的作品,這些會不會得到改善,現在的爛劇,是否沒有這麼多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