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川的城市格局有什麼獨特之處?

寧婕

銀川,自北宋時期党項族首領李德明將其他的都城由靈州(今靈武市)遷到懷遠鎮(今銀川市)止,近一千年的時間,銀川始終是寧夏地區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它的的發展的縮影體現在城市變化上,城市空間形態也開始形成。

十年前銀川佈局圖

總結以下幾個特點:

(1)\t地理位置優越,西依賀蘭山,東臨黃河,橫臥在沃野千里的寧夏平原上,並處在遊牧民族和中原農耕民族的分界線上,自古兵家必爭之地。

(2)\t古代銀川城市空間形態為橫向發展,因受南北都是成片的湖泊群的限制,它只能橫向發展,形成為一個東西長、南北短的矩形城市。至明代,後來,隨著城市規模擴大,但城市空間形態基本沒有變化。

(3) 清乾隆年間形成新、舊雙城空間格局。清朝雍正年間在這裡設鎮守總兵,並駐紮寧夏府,並在寧夏府的城外東北10裡處修建“寧夏滿營”,但乾隆三年,寧夏一次強烈的8級大地震,使府城、滿城夷為平地。後來修復府城,但滿城移建到寧夏府城的西面15裡,就是“新城滿營”(今銀川新城)。

至此,新舊雙城空間格局形成,並延續至今。

(4)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啞鈴狀”城市佈局。1958年修建包蘭鐵路的時候,當時火車站選址在新城的西側,另外考慮到舊城所在地帶為地震斷裂帶,城市在原有舊城基礎上向周圍發展,具有相當大的風險,而且舊城所在地周圍均為灌溉良田,而城市以西的新城周圍地區多為荒地,城市發展不佔農田,具有很大的用地潛力,所以在包蘭鐵路以西建設了“新市區”,開闢了城市發展的新空間,進一步強化了新、舊兩片城區的空間格局。

(5)改革開放後帶狀組團式城市空間結構。改革開放以後,隨著城市發展進入一個較快的階段,城市形態上逐步走向帶狀組團結構。城市規模逐漸擴大,城市總體空間呈“一城兩區四片”的佈局形式(其中“一城”指銀川舊城,“兩區”指城區和新城區,“四片指舊城、開發區、新城、新市區)。

(6)銀川將抓住中阿經濟文化交流紐帶作用,發展經濟,並且努力構建以旅遊共建共享的新格局,努力打造“一核”“兩帶”“三大文化主”,CBD初具規模,相信銀川經濟騰飛會再上一個臺階。


大唐說史

寧夏的首府銀川市的格局從90年代到現在可以說一點變化都沒有。現在把老銀川的人都搬走到悅海。銀川市,尤其新華街的老舊小區太破爛了,年年說改造一至到現在都還是90年代未蓋的,外面樓面朝街,院子又臭又髒,下水不通,冬天暖氣不熱,樓上樓下居民尤其老年人都投親靠友人走樓空。我上面舉一個小區的例子,新華街像這樣小區還有好幾個呢。所以我說銀川的首府最熱鬧的新華街就是這樣,還談什麼格局。


法圖麥·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