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養兒別養三,養三沒有家”,是什麼意思?如何應對此類事情?

花開隴上

農村俗語“養兒別養三,養三沒有家”,其中的“三”指多個。這是農村養老的狀況,在農村有三四個以上兒子的家庭,老兩口一般都是自己生活,而不是有哪個兒子來贍養。在農村“多子多福”“養兒防老”思想下,在爺爺奶奶那一輩,生五六個小孩情況非常普遍,一般每個家庭都有三四個兒子,多的五六個。如今他們七八十歲了,正是需要人照顧的時候。而兒子多的家庭,反而老人無人贍養。而只有一個兒子的家庭,反而有人贍養。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1.農村老人是怎麼樣養老?

如果農村老人只有一個兒子,毋庸置疑都是跟兒子一起生活。兩個兒子的家庭,一般都是一個兒子贍養一年或者幾個月,兩個兒子輪流著來養老。而對於三個兒子,四五個五六個兒子家庭,農村老人一般都是老兩口一起生活,如果老伴走的早,留下一個老人也經常是一個人生活而不是跟兒子一起生活。兒子多了反而感覺沒有家,特別是老人年紀大了需要照顧的時候,經常出現幾個兒子互相推脫,出現誰都不想贍養的情況。


2.農村兒子多的老人是怎麼養老?

在我們當地農村,就有很多這樣的實例。很多老人七八十歲,甚至年紀更大,正是需要人照顧的時候。在我們當地就有一個這樣的例子。老人有四個兒子,老人等兒子都成家後兩個老人獨立生活。年紀大的時候後(六十五歲),需要人照顧,四個兒子共同協商決定,老頭跟A,B兩個兒子,A,B兒子一人贍養一年,輪流照顧。C,D兩個兒子,也是一人一年輪流贍養老太婆。可是老頭子走的早,留下的老太婆,C,D兒子兒媳就有意見了,說老太婆要四個兒子一起輪流照顧。A,B兒子兒媳當然不同意了,A,B原本是照顧老頭的,他走的早,他們的義務已經完成。為此事四個兒子都鬧得很僵,後來經過多方調解,每個兒子照顧三個月。還有很多這樣的例子,為贍養老人的問題相互推脫,誰都不願意照顧。很多兒子兒媳認為老人年輕時偏心對哪個兒子好,那就跟誰生活。

總之,農村老人養老,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外人也不好給過多的建議。對於農村老人養老,那隻能應該坐下來好好協商老人贍養的問題。畢竟人人都會老,現在對自己的父母怎樣,等自己老了,自己的子女也會對自己這樣,這叫“有樣學樣”。我們應該給自己的孩子做出榜樣,孝敬父母是中國的傳統美德。


昕瑞生態

在農村,老一輩人的觀念是一定要生兒子,這樣才可以老來有依靠,養兒防老這個觀念在農村人腦中根深蒂固。而且很多人都覺得,兒子是越多越好,這樣老了就更有保障了。

但事實上,在農村還有很多這樣的現象:父母一輩子省吃儉用,含辛茹苦的把幾個兒子拉扯大,為他們蓋新房,幫他們娶妻成家。把自己榨乾了,想著終於熬出頭了,以後可以靠兒子了。可結果是,自己卻被當成皮球,被幾個兒子踢來踢去。這就是農村人常掛在嘴邊的“養兒別養三,養三沒有家”。

孩子多了,在生活中難免會有一碗水端不平的時候,於是這個孩子會覺得父母偏心老大,那個孩子會覺得父母偏心老三。等到要贍養父母時,他們就會說:你們平時偏心老三(或老大或老二),有好的東西都給他了,財產他也多分了,你們該跟著他呀!

再有一些即使兒子想孝順父母的,無奈家中由“母老虎”坐鎮,對她們來說,這畢竟不是自己的父母,而且她們總會覺得自己會吃虧,總是會以各種理由把公婆推到其他兄弟家中。而另兩家也不是省油的燈,結果就苦了一對老父母了。

在農村,兄弟幾個為了在贍養父母的事上鬧得不可開交的是大有人在。鬧急了,就誰也不管老人了,隨他們自生自滅,可憐老人別說感受家庭溫暖,連生活都無著落。



其實這句俗語還有上半句“養兒別養倆,養倆輪官馬”。意思是說養兒子不能養兩個,要不等父母老了,兩個兒子就像過去輪著養官馬似的,要輪流著照顧父母。

在農村,很多兩個兒子的家庭是按月輪流將父母接到家中贍養的。一月期限一到,立馬把父母的東西打包送到下一家,多留一天都會認為自己吃虧了。

還有的父母都健在的,兄弟兩人還會將父母分開贍養。很多時候還會為誰養父親,為誰養母親鬧的不可開交。因為誰的身體好,不僅可以少費心,還能幫著自己多幹活。


陌上花開且緩歸

農村養老問題一直是農村亟待解決的問題,很多農村的老年人生活因為各方面的原因很悽慘,多年形成的“養兒防老”的養老觀念也無法改變目前農村養老的困境。農村俗語“養兒別養三,養三沒有家”有一定的道理。

為什麼說養兒別養三、養三沒有家呢

一方面是在農村生的孩子過多,則撫養的費用也越多,每個孩子長大了,父母都要為孩子準備娶妻生子,蓋房、過禮。一生的積蓄給了老大、老二後,很難再有能力去負擔老三在蓋房、結婚的費用了。所以農村孩子多的老人,基本就得把自己住的地方都騰出來給孩子蓋房結婚。自己連個窩都沒有。我們老家農村就有很多老人,孩子結婚沒地方結,就只好騰出自己的房子,可憐的老人只得去大地裡蓋個簡陋的小房度過餘生。

再有就是,農村養老的模式一般就是,老人上了年紀幹不動了將自己的口糧地自己其中的一個兒子,而分到地的兒子負責老人的吃住病死。因土地在農村是非常重要的東西,所以孩子們之間因為土地分配的原因,常常會導致兄弟之間互相反目,與老人結仇。遇到老人有病有災的時候,兄弟之間互相推諉,互不拿費用的想象很多。這就是和一個和尚有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是一個道理。

目前農村老人晚年生活很困難,我親眼見過有的老人因為生活艱難偌大的年紀還要繼續在田地幹活來維持生活,甚至有老人死在家裡好幾天才被兒女發現的現象。所以,養兒防老的想象已經不適合農村的目前現狀。今後國家應該在老年養老問題上加大力度,可以推出類似城裡的“以房養老”,農村可改為“以地養老”的模式,多給農村老人一些養老金扶持,讓農村老人晚年的生活更加幸福、不再艱苦。

農村養老問題你怎麼看?歡迎大家討論?歡迎針對答案點贊、評論、轉發。更多精彩歡迎關注。

響水大米

“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

農村俗話“養兒別養三,養三沒有家”,其道理跟三和尚沒水喝是一樣的!

我的好姐妹玲就有一個哥哥,兩個弟弟。小時候奶奶在家是一手遮天的霸主,玲作為唯一的女孩,她非常不受待見(具體情況在上面問題“爺爺奶奶對待孫子孫女不一樣怎麼辦?”中有描述)。認為三個男孫頂門立戶,一個女孩子就是生來為他們服務的。

玲的奶奶去世多年了。父親母親也老了,再看三兒一女的現狀。一個遠在他鄉一年回不了幾次家,一個在家務農,媳婦兇得除了罵公婆再無交集,一個老三從小好吃懶做,現在除了啃老連自身都顧不了!

全家生活的難事全落在玲一個女兒家身上!兄弟矛盾,婆媳矛盾,父母生病......真應了玲的奶奶的話,女孩子就是為男孩子服務的!玲身上累,心裡累,婆家對此頗有微詞。但親情難捨,玲說是“父母是誰對他好就勞煩誰!還不領情!”活在三個男孩中間,玲實在是苦不堪言!

養兒別養三,養三沒有家!千真萬確,連累著女兒也沒有好日子過!


村姑說村事

“養兒別養三,養三沒有家”

在舊社會農村可是以兒多為榮的,因為舊觀念想得是多子多孫,兒多好乾活,兒多在村裡也能形成戰鬥力。

家裡兒多父母就真的能早享天倫之樂嗎?答案是未必!我就見過一家六兒四女的老兩口,而且兒女的後人也都快成人了,但老兩口現在還是自力更生,還有兩兒子和兩老仇人似的,揚言與父母脫離了親情關係,就是見到父母也不會開口叫爹孃,仇成這樣必然是有原因的!
和父母有仇的人是老二和老三,因為那時家裡兒多,老大過繼給親伯伯了,老二老三在是家裡勞動主力,後邊有三弟弟,父母肯定是顧小的,所以農村還有一句俗話“父母疼的斷腸兒”意思是指父母偏心,斷腸兒也指么兒,最小的一個兒子。

老二老三和父母成仇的原因是因為住房問題,找了媳婦要有單間住才行吧,家裡當時只有四問破房子,灶屋,堂屋就只剩兩間睡的屋了,老二結婚自己佔了一間,這老三接著也要辦事,父母也是無奈,就讓老二把屋子隔一下兩兄弟湊合,你說這哪是個事,只有一道門一戶窗兄弟倆也鬧的不愉快,乾脆就都淨身出戶了,後來吃了千萬的苦現在自己兒女也大了,說起往事還傷心,其實吧,那個年代怪不得父母!

三個弟弟當時父母偏愛,沒吃多少苦,可大了卻在養老人的問題上與幾個哥哥針鋒相對,一點不吃虧,老二老三一氣之下乾脆不管了,為這事村幹部調解過多次,哪次都見老兩口滿臉掛淚,嘴裡罵一幫兒女不孝,後悔養了一幫狼心狗肺的畜生!

故事講到這相信大家都能明白在農村養兒多最後卻無兒養的原委了……

在農村“養兒別養三,養三沒有家”,這句俗語簡單理解就是說:告誡農村人在生育方向不要抱舊思想老觀念,兒多不一定會享福,超過三個兒子的話都大了要上學娶妻,父母的負擔是很沉重的,如果給兒創造不了好的條件可能最終你連一間睡覺的地方都沒有,一輩子都因為多養了兒窮極一生,悲苦一生!

農村這種狀到處都是,要如何應對?我的觀點是把養老納入憲法,就像公積金一樣積累,人人都會老,到六十歲以後就不用依靠兒女,讓老人老有所養。


第一次找你

之前我們村有一家人,這家一共有三個兒子,女人沒有了丈夫,一手帶大了三個兒子,到女人老了的時候,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三個兒子照料,其實原本想的是三個兒子,總有一個會對她好,對她實施贍養的義務,誰知道三個兒子最後因為贍養老人的事情鬧得不可開交,誰都不願意把老人接到自己家中,老人看著寒心就還是選擇了自己住,她自己動手能力差了,平時洗衣做飯都很艱難,看著非常可憐。



這個事情正是應了那句“養兒別養三,養三沒有家”,其實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一家人生兒子的話,最好不要生三個,可能這句話是來自於三個和尚沒水喝的諺語吧,意思也就是說人越多越不善於分工,大家會相互比較顧及私人利益,這樣不僅不會分擔一件事情,而是會更容易鬧出矛盾來,就好比養老人,又是三個兒子之間也會相互推卸責任,最終鬧得誰都不願意養,如果是兩個兒子的話,還會像行公事一樣,互相公平的沒人贍養老人一個月,如果是一個兒子的話,那別人都看在眼裡,自己也會因為父母的養育之恩,認為贍養老人的義務就該留給自己,就會主動去贍養老人,這也就是目前孩子贍養父母的現狀。


其實我覺得,遇到這種事情的話,也算是作為父母的悲哀,父母心裡多的不是責怪,更多的是痛心,自己生兒育女把孩子帶到世上,並且養大成人,而到了一定的年紀,輪到兒子贍養時,卻不及他們疼愛孩子的十分之一,這樣怎麼能讓父母們不痛心呢?!


農村巷

我們村裡有一家,有三個兒子,含辛茹苦的把兒子拉扯大,都取了媳婦,孫子孫女成群。現在年齡大了,老兩口什麼也幹不動了,可是兒子兒媳們在贍養老人這個問題上互相推脫,誰也不想讓父母在自己家住,最後,沒有辦法,經過村委會調解,一家一輪十天,管住管吃。



以前的農村更願意要兒子,兒子多了有福氣,養老有保障,認為女兒是別人家的,指望不上,到老時指望著兒子來養老送終。可現實是殘酷的,兒子越多到最後在贍養老人的問題上,因為要支出各種養老費用,增加了自身的經濟負擔,互相指責,推脫,都想落得自身清淨,都不願意服侍老人。而老人最後落得有兒沒人養,有家不能回。這樣的情況在農村實在是太多了,所以有了老話“養兒別養三,養三沒有家”的說法。在農村只有一個兒子的,雖然壓力大,到老時沒人贍養的情況倒是比較少。



在農村還有很多這樣的情況,給兒子娶完媳婦以後。媳婦和公婆因為各種原因鬧得不可開交,到最後誰都不願理誰,兒子在中間左右為難。等到父母老了,幹不動了,兒子也到了中年,壓力比較大,為了生活不得不出門打工,只好把父母交給妻子贍養。媳婦又和公婆不和,在這樣的情況下老人真的是有苦說不出。


農村養老問題一直是急需解決的大問題,目前增加了農村養老保險,農村合作醫療,低保,老人保障金等很好的養老措施,解決了一部分養老問題,但仍然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真正做到讓老人安享晚年還很難。


鄉間一抹陽光

這裡說的三不是三個兒子,而是指超過二個兒子的家庭。養一個或者二個兒子的家庭,兒子還能給父母養老送終,而兒子多的家庭,一方面父母靠臉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是不能給幾個兒子成家蓋房的,兒子們自然有怨言,推三阻四的不願意給父母養老,有些是願養母親不養父親,因為母親會做飯帶孩子。有些是輪流養,輪著輪著就會有矛盾,有些父母年老多病,兒子們因為醫藥費扯皮。有些是父母單獨生活,兒子們給點糧食,總而言之,兒子多的家庭父母親不一定有兒子少或沒兒子的家庭幸福。


愛家胖大姐


謝謝!這個問題現在還存在。從理論上解釋就叫:三個和尚沒水吃!但是對於有三個兒子的家庭也不是絕對的不孝,不孝之子畢竟是少數。物質豐富的今天,很少會讓父母沒有家的。只是有個別不孝之子認為父母偏心於某一個兒子,對自己父母的老年不管不問。

應對此事的辦法只有一個,老人要學會存厚,必須自己掌控好自己的存款,管好自己的養老金。不能全部將自己的養老交給自己的兒子。同時幹什麼事都要把一碗水端平。除此之外沒有更好的辦法!



不過真正孝敬父母的兒子也不會惦記父母的養老費用。


柯子28

父母一輩子省吃儉用,含辛茹苦的把幾個兒子拉扯大,為他們蓋新房,幫他們娶妻成家。把自己榨乾了,想著終於熬出頭了,以後可以靠兒子了。可結果是,自己卻被當成皮球,被幾個兒子踢來踢去。這就是農村人常掛在嘴邊的“養兒別養三,養三沒有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