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託醒來吧,新加坡ICO不要再交智商稅

【7點5度 | 人物說】

本期人物:老W,原籍中國的新加坡律師,就職於新加坡排名前十的律師事務所。

他說:“不要認為接受監管就不好。ICO項目規避監管的好初衷是追求效率和控制成本,這我能理解;但是同時也有一些壞的初衷,是因為明知道項目本身存在各種風險才想逃過監管,後一種恰恰是新加坡政府希望嚴控的類型。”

拜託醒來吧,新加坡ICO不要再交智商稅

上一篇《專訪新加坡資深律師,前途未卜之ICO(上)》裡,【7點5度】通過對新加坡資深律師W先生的採訪,將一些在新加坡ICO的誤區以採訪的形式寫了出來。其中就包括了關於在新加坡成立所謂的“基金會”是否有必要,得到的答案其實是:並沒有什麼必要,只是一種跟風的路徑依賴。也有讀者說這種“基金會”(也就是Company limited by Guarantee)是為了方便以後的資金操作,其實也屬於沒有根據的猜想,申請了這種CLG,不但不會讓未來的資金運作變得簡單,而是更加複雜,比如說每年需要資格人士進行Audit(審核)等。

那麼,我們也許知道律師這個角色在ICO活動裡舉足輕重,但是律師到底能為項目方提供什麼樣的服務呢?他們的收費標準是怎樣的?W律師都會用最專業的角度來給我們分類介紹。

正文采訪

7點5度:

請問律師到底都能提供哪些服務呢?

W律師:

新加坡律師能給ICO項目的服務可以分為三類:

- 第一類 -

針對所發代幣(Token)在新加坡是否屬於具有金融融資屬性出具的法律意見書。

這需要律師根據項目白皮書以及與客戶進行的訪談後得出結論。需要注意的是,並不是說一個ICO項目被定性為金融融資屬性就一定會受到監管。因為即使屬於證券金融法規定的融資行為,也有可能可以根據相關的法律規定獲得相應的監管豁免。(【7點5度】也曾經做過這方面的普及,詳情請看: )

出具上述法律意見書後,有可能會有延伸出的修改白皮書的法律服務。律師會針對白皮書中內容存在的合規風險提出建議,包括白皮書能夠符合新加坡的相關法律法規要求。

這裡需要劃重點:我們曾經遇見不少目的性過強的客戶。他們做白皮書的目的只是為了完成此次ICO,通常他們會反向問律師什麼樣的白皮書才能夠規避監管。我們的答案是:對不起,我們沒有辦法給這樣的建議。

白皮書是一份商業計劃書,我們的服務只能通過白皮書判斷ICO可能會面臨的相關法律風險,而不能從商業上、技術上給予 “指導” 。

- 第二類 -

成立公司所涉及的相關服務。

此類服務並不是只有律所才能提供,市場上也有一些秘書可以提供相關服務。這類服務包括工商註冊、提供名義董事(新加坡要求公司董事中必須有一名新加坡公民或永久居民董事)、準備公司章程、提供公司註冊地址、以及後續的秘書、會計、審計等服務。

- 第三類 -

ICO相關法律文件。

這裡主要包括了前期向客戶說明新加坡的監管系統和制度;準備ICO的條款文件;設立ICO內部的合規反洗錢框架結構。新加坡2015年以後法律框架已經相當完善,無論是否屬於金融證券法監管的範圍,都要接受反洗錢和反恐的監管。

這裡需要一系列的合規文件和協議披露,包括歸檔的制度和KYC客戶背景調查制度,怎麼做?要做到什麼程度?文件流程怎麼設計?怎麼保存?這都是律師可以為客戶提供的服務。

7點5度:

上面提到這麼多的服務,收費如何?服務週期呢?

W律師

新加坡對於律師的職業道德要求規定了律師不能對外公佈自己的收費標準。目前市場上知道的法律服務套餐,最便宜3萬新幣(約15萬人民幣),而最高的大概是12萬新幣(約60萬人民幣),超過這個範圍的報價通常都會對應一些特殊的考量,需要客戶自行判斷。

最後,關於法律服務的時間週期。確定白皮書是否屬於監管範圍的時間通常是2-3周。而製作其他文件取決於個案的情況,大概預估的時間應當不超過2-3個月。

ICO需要多方合作才能完成。目前,ICO已經形成了一套比較成熟的發行流程。在這個流程中,當律師介入時ICO已經進展到了70%-80%的程度,團隊起碼要準備好項目的Token Mechanism。法律服務的週期並不是影響ICO進程的最重要因素,項目本身的質量更重要。

以上是【7點5度】與W律師先生的對話記錄,專訪在Vertex新加坡總部會議室進行。


【7點5度 | 人物說】後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