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兩年後市值才千億?雷軍對投資者什麼態度?

2018年這個獨角獸概念滿天飛的時間,自然不能少了雷軍和他的小米。

雷軍說“厚道的人運氣不會太差”。手機及硬件主打性價比、承諾綜合淨利潤率永遠不超過5%,對消費者厚道是小米崛起的重要原因。但是小米對香港本地及港股通投資者就不那麼厚道了。樂觀估計,2020年小米才有可能

小米兩年後市值才千億?雷軍對投資者什麼態度?

雷軍說“厚道的人運氣不會太差”。

手機及硬件主打性價比、承諾綜合淨利潤率永遠不超過5%,對消費者厚道是小米崛起的重要原因。

但是小米對香港本地及港股通投資者就不那麼厚道了。樂觀估計,2020年小米才有可能值800億到1000億美元。如果以這個期望值的一半上市,投資者面臨的風險要小得多。

估值曾徘徊並回落

2010年1月在開曼群島註冊成立,隨後創始人獲得1.625億A類普通股和5750萬B類普通通,A類每股擁有10票投票權。

2010年9月至2017年8月,進行了六個輪次的融資(其中B、C、E、F包含若干小輪次),合共募集15.8億美元(其間進行過一次“一拆四”)。

上市後,投資者持有的優先股將全部轉為B類普通股,屆時“優先分紅”、“贖回”、“優先出資權”、“知情權”及“反攤薄與否決權”等特別權利將會失效。

根據招股文件,2014年12月23日簽署首購股協議的F-1輪,認購價為20.168美元/股(對應市值450億美元),而2017年8月24日結束的F-2輪認購價為17.927美元/股。最終,F輪投資者以11.34億美元獲得2.7%股份計算,市值為420億美元。

顯示,小米沒完成與F輪投資者的“對賭”,只靠低價增發838萬優先股,將此輪帶領的估值水平降至420億美元。

2015年~2017年間小米估值不僅一分錢沒漲,還從450億美元回調到420億美元。坊間普遍認為,2018年小米將以700億美元估值上市並衝上1000億美元。#小米曾經逆轉的不僅是手機銷量,還有TA的估值#

2018年4月2日,向雷軍控制的公司發行6400萬股B類股票後,總股本達20.94億股。

小米兩年後市值才千億?雷軍對投資者什麼態度?

上市前,A~F系列優先股如果全部轉為普通股,剛好為總股本的50.1%。由於A系列優先股由雷軍及其團隊持有,創始人團隊控制的股比約為69%。如IPO增發10%新股,創始人團隊持股被稀釋到62%。上市後肯定會通過增發持續募集資金,雷軍對小米的控制權將會受到威脅。

雷軍、林斌持股比例分別為31.1%、13.3%,合計44.4%。由於A、B股投票權之別,兩位創始人的投票權分別為55.64%和30.04%。合計85.64%,妥妥的。

可見,聯交所接受同股不同權是小米選擇香港的必要條件。

怎樣理解優先股公允值變動造成的鉅虧?

由於優先股公允值變動造成2017年鉅虧439億、淨資產為負1272億,引起廣泛關注。

小米在香港主板上市,採用國際會計準則(IFRS),而人們熟悉的中概公司採用的是美國會計準則(US GAAP),兩個準則對優先股的處理有很大差別。

小米內部事先知曉招股文件詳細內容的人很少,估計公關部門看到數據也是一臉懵懂。現在網上的說法很亂:“小米虧損400多億?扯淡”“小米淨資產負1200億?外行”“公允值變動虧損一上市就會消失”“這種虧損越多說明小米越牛”……

首先認識一下優先股。“優先”二字是對普通股而言的。小米發行優先股的主要條款包括:

優先領取股息:和普通一樣領取股息(如有)之外,另加按發行價8%計算的年息;轉換:2015年7月3日後任何時間轉換為B類普通股;贖回:自2019年12月23日起任何時間要求小米贖回(F系列除外);清算優先權:遇公司解散或清盤,於償清所有債權後先於其它股東獲得剩餘資產分派。

以上諸般“優先”的代價是放棄投票權。不用擔心控制權旁落,是許多初創科技公司通過優先股融資的最要原因。

其次瞭解一下國際會計準則對優先股的處理。IFRS把優先股視為金融負債,欠的是股票。“欠星爺電影票”就去觀影,要問“多少錢一張?”欠投資人股票,要算“股票值多少”,也就是公允值了。

在優先股轉為普通股之前,小米每個財年末都根據股票估值計算負債:2014年末899億、2015年末1059億、2016年末1158億、2017年末1614.5億。

不妨用一個故事說明小米的處境:

一個北漂2013年進京,當時每月到手收入4000元,20平米“開間”房租要2500元,實在負擔不起。

於是和房東簽訂長期租房協議:頭五年不付房租;2018年1月起直到退休,收入一半交給房東。

2013年1月籤協議時,他將自己從2018年1月到2049年12月退休期間的收入折成現值約為200萬元(貼現率5%),一半就是100萬,攤到37個年當中的每個月,房租在2013年的現值為2250元。

作為財務愛好者,他在2013年簽約時為自己做了個資產負債表,裡面有1項是“欠房東100萬”。

2014年末,鑑於收入增速超過預期,他認為2018年至退休前總收入折現值為240萬元,對房東的負債變為120萬元。

2015年末、2016年末、2017年末,他分別修正了對收入的預期。到2017年末,對房東的債務變為180萬。

其實,調低收入預期可以減輕負債,無奈他太想向女朋友證明自己“錢途遠大”。

2018年起,他改變了計賬方式:賺的錢一半交房東,不就是我股東嗎?於是來了個“債轉股”。

參與小米IPO投資人的處境與故事主人公的女朋友基本相同:男朋友“無債一身輕”了,但未來一半收入要被拿走。

手機銷量的下滑及逆轉促使雷軍“食言”

小米有三大主營業務:手機、oT與生活消費產品及互聯網服務。2017年,手機銷售收入806億元,佔總營收的70.3%;IoT與生活消費產品銷售收入234億元,佔總營收的20.5%;上述兩大硬件業務佔營收的90.7%。

小米兩年後市值才千億?雷軍對投資者什麼態度?

2017年,小米銷售手機9141萬部、同比增長64.9%;手機銷售收入806億元,同比增長65.2%;2016年、2017年,小米手機銷售均價分別為880元、881元,幾乎沒有變化。

小米兩年後市值才千億?雷軍對投資者什麼態度?

2017年,小米營收的28%來自海外市場。特別是在印度,小米智能手機市場的佔有率超過30%。但由於市場及非市場因素,進一步提高市場份額的困難很大。假如印度為保護本土品牌稍微提高關稅及非關稅壁壘,小米手機銷售量將出現波動。

雖說有三大主業,但IoT與生活消費產品及互聯網服務從根本上基於手機銷售業務。可以說小米的一切皆繫於手機銷售。這點與蘋果是一樣的,假如iPhone銷量不振,其它任何業務都無法倖免於難。

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小米手機出貨量同比下降9.2%。雷軍用“壞事變好事”的套路誇耀“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家手機公司銷量下滑後,能夠成功逆轉的,除了小米!” #網友指出OPPO和VIVO都曾經歷過銷量下滑#

與王興相似,雷軍也想在太平洋暢遊,不著急上岸,直到2015年還宣稱“五年內不上市”。儘管A~E輪優先股持有者有權在2019年12月23日後要求贖回,雷軍料想只要小米業績蒸蒸日上,沒有投資者傻到要退出。

2016年手機銷量竟下滑了,2017年8月的估值較2014年12月還少30億美元。

“厚道的人運氣不會太差”指的恐怕就是2017年手機銷量奇蹟般逆轉。

假如再次出現下滑,幸運之神還會降臨嗎?

趁著逆轉抓緊時間“上岸”,這應就是雷軍的心態。可以說2016年手機銷量的下滑及2017年的逆轉是促使雷軍“食言”的關鍵因素。

小米值多少錢?

文章假設未來三年小米營收每年遞增70%,2020年達到5630億,小米自己都不敢發表這樣樂觀的預測。要知道2015年、2016年小米營收同比增速分別為2.4%和67.5%。

文章假設小米淨利潤率達到5%,2020年淨利潤達到282億。要知道小米直到2017年都沒有在國際會計準則下實現穩定盈利。

文章按20倍市盈率為2020年的小米估值,結論是5640億,約合900億美元。要知道恆生指數市盈率只有15倍左右。

有讀者認為不應拿恆生指數市盈率為小米估值。那麼用酷派、還是用蘋果?酷派風光時市銷率只有0.5倍,而蘋果市盈率只有18倍。

雷軍說小米是“創新驅動的互聯網公司”。但純正的互聯網公司哪有靠硬件帶動業務的,頂多重視一下應用商店和安卓手機預裝。蘋果也不例外,投資人高度重視每一代iPhone的出貨數據。所以,蘋果不是純正的互聯網公司,也只有不到20倍PE。

投資者應當向獸醫學習,不聽或者少聽企業怎麼說,只看企業怎麼做。從“獸醫”的角度看,小米就是一家主打性價比的硬件企業,20倍PE不委屈。

還可換個角度,用分類加總法 (SOTP) 為小米估值。

手機業務PS(市銷率)應介於酷派和蘋果之間。當年酷派出貨量一度擠進全球第四,在香港主板也僅獲0.5倍PS,蘋果目前市值約為2017年營收的4倍。考慮到蘋果淨利潤率超過20%,小米承諾淨利潤率不超過5%。因此,小米手機業務PS值最高取2倍(酷派的四位、蘋果的二分之一)。按2017年806億銷售收入計算,小米手機業務價值1612億,約合250億美元。

IoT與生活消費產品業務可參照格力(000651.SZ)。2017年格力營收1483億;毛利潤、淨利潤分別為487億和224億,最新市值2760億。2017年,小米IoT與生活消費產品銷售收入相當於格力的16%,毛利潤為格力淨利潤的千分之四(4‰)。小米這塊業務最多值格力的四分之一,690億,約合110億美元。

互聯網服務參照金山軟件(03888.HK)。2017年金山軟件營收51.8億、毛利潤30億,最新市值332億港元。小米互聯網服務收入99億、毛利潤60億,估值應為金山的一倍,即664億港元,約合85億美元。

三大主業合併,小米整體估值約為445億美元。

或許有人說,小米三大主業之間有“生態化反”,分別估值簡單相加就低估了。

要知道,資本市場相信物理、厭惡化學。

現成的例子是比亞迪,最新市值210億美元出頭。把比亞迪的業務分為新能源車、動力電池、燃油車、手機部件及組裝等四塊:

2017年,比亞迪新能源車交付11萬臺。預計今年在美國上市的蔚來汽車,一輛沒交付,IPO目標估值360億美元。比亞迪新能源車業務不應低於蔚來。寧德時代將以1300億估值IPO,經過例行的幾個漲停,市值不會低於2000億。比亞迪動力電池就算值寧德時代一半的價錢,也有1000億,約合160億美元;電池、手機部件等業務被裝入比亞迪電子(001211.HK)市值650億港元,約合520億人民幣;汽車業務2017年營收566億,假設燃油車、電動車分別為400億和166億。則燃油車部分按1倍的市銷率(PS)可估值為400億元。

四塊業務加總,不計充電電池、雲軌,整體估值超過660億美元。

燃油車與新能源車80%以上的部件相同,人才、技術、生產設施、銷售渠道無處不可以共享;動力電池為新能源車配套。至少這三塊業務是有“化反”的,又怎麼樣?

通常情況下,分類加總法算出的估值比實際的市值要高。

但美圖的“絕技”不是“加總”而是“借光”:大部分營收來自手機銷售,卻引導市場按互聯網公司給自己估值。

在招股文件披露的三個財年當中,就有一個出現下滑,可見小米手機銷量不是穩升不降的,而且下降的機率還不小。

2017年,小米手機在中國市場份額為11%,較華為(23%)、OPPO(17%)、vivo(16%)有相當大的距離,只能勉強躋身一線。

憑小米的市場地位,誰敢保證出手機貨量持續增長?假如再次下滑,按1000億美元估值買入小米的股資者何去何從?

什麼時候市值與手機出貨量脫鉤,小米才能算真正的互聯網公司。為IPO估值高,厚道的小米向美圖學習,對投資人就不厚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