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史學界是否將成吉思汗和元朝開國皇帝忽必烈劃為中國人還是劃為蒙古國人?

夏末川

木叔前年和蒙古來華的政黨、官員接觸的時候,印象很深的是他們的禮物,是一個盤子,所謂的鍍金盤(其實就是銅畢竟蒙古經濟不太好,這麼大盤子用金子鍍他們肯定也不捨得,這是題外話),最上面的畫像就是成吉思汗。

木叔和他開玩笑說,我們有著共同的民族英雄啊。翻譯則說他的回答很聰明——類似“一中各表”,一個成吉思汗,中蒙各自表述。

對蒙古政府而言,成吉思汗毫無疑問是他們的祖先,而且是最偉大的祖先,沒有之一。因為全世界認識蒙古就是從成吉思汗開始的。他也是全球從古至今創立的最大帝國的開創者。無論在本國曆史還是在全球歷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他也成了蒙古如今這個沒有出海口,經濟發展又不好的憋屈小國聊以慰藉的最重要的歷史人物。

既然無論從民族上還是歷史上,成吉思汗的蒙古身份都確定無疑,那麼西方史學界當然認為成吉思汗是蒙古史的一部分。毫無疑問是蒙古人,包括他的幾個兒子分別建立的各種汗國,什麼察合臺、窩闊臺之類的。甚至也包括忽必烈的元朝。



(圖為歷史上蒙古征服歐亞地圖)

所以一些蒙古和西方史學界認為中國當時和一些所謂汗國地位是差不多的,按照今天的觀點,有點託管統治、委任統治,甚至半殖民地的色彩。更有甚者,認為中國當時滅亡了,被蒙古人征服了,中國歷史出現了斷層。當然國內也有不少這樣的看法。但無論如何,元朝是統治中國的朝代,因此把它放入中國歷史沒有問題。

木叔再多說一句歷史——其實對於忽必烈的蒙古人身份,大部分中國學者也不會質疑,包括孫中山還把反清復明與朱元璋推翻元朝聯繫在一起呢。

別忘了孫中山的口號是什麼——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在他和他的革命黨眼中,元朝確實是異族人統治的,他不能算“中國人”,他要恢復的中華是漢族人統治的。這與西方史學界今天的看法其實很類似。

清朝時蒙古和滿族走得近,又是聯姻,又是政治結盟的,算是比較好的民族融合了。蒙古才真正成為中國的一部分,蒙古族也才能被以後的政府認為是中華民族的一分子。這樣,元朝成為中國歷史才能有更多的理論基礎和歷史基礎,也才能時不時反駁一下西方史學界的一些看法。

因此無論如何,在這點上,是要對清朝前期對中國疆域開拓作出的貢獻作出正確評價的。


木春山

法國曆史學家勒內·格魯塞是西方公認的亞洲史泰斗,他的代表作《草原帝國》和《蒙古帝國史》中都表達了這樣一種觀點:成吉思汗創建了蒙古帝國,並佔領了中國北方大部分領土,鐵木真與其子嗣們信奉薩滿,使用回鶻人文字和語言,他們採用兀魯思制度(王子分封制),召開忽裡勒臺大會。而這些基本政治制度、文化信仰還帶著相當多部落特色,與已經高度發達的唐宋政體、文化是格格不入的,同時也落後於漢化的遼、金兩國。

所以,西方史學家認為,從成吉思汗到窩闊臺,到貴由,再到蒙哥,也就是1206年成吉思汗成為大汗到1259年蒙哥死於釣魚城,這五十多年是蒙古帝國,它統治著從北京到巴格達、大馬士革的大片土地,往北甚至延伸到北極,往南達到了長江流域,帝國中心是和林,他們打敗了金人,契丹人,突厥人,波斯人,欽察人,羅斯人,匈牙利人,阿拉伯人等多民族。此時形成的四大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欽察汗國,旭烈兀的伊兒汗國都無條件聽奉大汗所有旨意。

與此同時,中國南方還是由南宋控制著。因此中國當時沒有被蒙古帝國完全滅國。

忽必烈不算完全合法繼位後,形勢急轉直下。察合臺汗國的阿魯忽,窩闊臺汗國的海都以支持阿里不哥名義直接反對忽必烈,由此蒙古大帝國分裂。尤其在忽必烈建元,立北京為大都,採用唐宋制以後,大汗對遠方的欽察汗國和伊兒汗國也失去了實際控制能力。格魯塞認為從此伊兒汗國歸入波斯文化、歷史;金帳汗國歸入欽察;察合臺汗國歸入突厥;而相對正宗的蒙古繼承者應該是阿里不哥,他的《蒙古帝國史》終結於忽必烈打敗阿里不哥,他說:“其他國家歷史學家對中國編年史感興趣的是在於忽必烈遠征安南和日本時,他不再作為蒙古大汗,而是以漢朝、唐朝天子繼承人出現。我們在這裡終止蒙古帝國史,剩下的部分應該由中國歷史學去完成,就如波斯歷史學家完成帝國西部那樣。


巴布工程師SY

西方史學界對這段歷史的研究割裂了人與國家的關係



法國學者勒內格魯塞在他的史學著作中認為,建立地跨歐亞的蒙古帝國成吉思汗不是中國人,不屬於中原文化,而是遊牧民族建立的具有部落聯盟性質的少數民族政權。待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設宗廟,繼祖制,自稱天子,滅南宋統一中國後,西方史學界方將元朝劃歸為中原王朝的一部分。



雖然是否是中原王朝的分界比較明顯,然而西方對成吉思汗和忽必烈是否是中國人這一點卻沒有明確的定論


我認為,“中國人”與“華夏民族”是同一個概念

“中國人”,三個字中包含了2種含義,一是“中國”。“中國”是一個政治標籤,是一個政權,是一個國家,是一塊960萬平方公里土地、海域和天空的合稱。而“人”,則是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生存發展的民族的合稱。


從歷史角度來看,自秦統一中國以來,在現今中國的疆域範圍內就生存著諸多民族,他們的名字可能古今存在些許差異,但共同構成了支撐這個國度、支撐這個疆域的華夏民族。

歷史上曾經發生過蠻族入侵,曾經發生過五胡亂華,曾經發生過少數民族統治中原政權,然而不論他們信奉的是什麼宗教,使用過什麼文字,最終都成為漢文化的擁護者。這是華夏族生存的基礎,也是華夏族繁衍生息兩千年依然充滿活力的前提。

因此,不論是漢人政權,還是少數民族政權,都是構成華夏民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現今對成吉思汗國別歸屬的研究,源自二戰後期蘇聯對外蒙古獨立的支持

1911年清政府滅亡,外蒙古宣佈“獨立”;1924年,八世哲布尊丹巴病逝,外蒙古建立共和制,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國。

二戰後期,美國在太平洋戰場出現反攻之勢,歐洲戰場同盟國發起諾曼底登陸戰役,與蘇聯共同夾擊納粹德國,軸心國已是強弩之末,美英蘇三國暴露出了帝國主義國家的本質,召開

雅爾塔會議研究如何瓜分戰勝後的各國利益。



會上,蘇美英三大國領袖同意,在德國投降及歐洲戰爭結束後兩個月或三個月內蘇聯將參加同盟國方面對日作戰,其條件為:

1.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國)的現狀須予維持。

2.由日本1904年背信棄義進攻所破壞的舊俄帝國以前權益須予恢復。

3.千島群島須交予蘇聯。

1945年,國民政府與蘇聯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允許外蒙古依公正的公民投票結果決定是否獨立。10月20日,外蒙古在當局與蘇聯的監控下投票,最終97.8%的公民贊成外蒙古獨立。次年1月,國民政府承認外蒙古獨立。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與蘇聯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在條約簽訂期間,毛主席與斯大林進行了數次對話,關於廢除抗戰期間國民政府與蘇聯簽訂的“中蘇舊約”問題。斯大林表示,雅爾塔體系是維護當前世界和平最穩定的體系,不宜過快修改,以免給美英留下口實,但畢竟是不平等條約,終究是要改的,大約在兩年後。

此後,中蘇關係經歷了熱戀期、冷戰期,最終中蘇反目,而外蒙古獨立的卻成為了板上釘釘的事實。

二戰結束後相當長的時間裡,外蒙古在蘇聯的影響下,使用西里爾蒙古文(俄文)作為國家文字,獨立後的蒙古國民族自豪感很強,認為成吉思汗是蒙古國人(說他是蒙古人我承認,如果硬要分個國別我真是無法苟同),但是對中國內蒙蒙古族的態度卻較為曖昧。


外蒙古與中國

元朝末期,政局混亂,權臣當道,民不聊生,農民揭竿而起,在朱元璋的領導下將元朝統治者驅出中原,趕回漠北。

元惠宗北逃繼續使用“大元”國號,史稱北元,後被韃靼篡權滅亡。

滿清時期,康熙平定準葛爾部叛亂,渥巴錫率土爾扈特部內附,外蒙古基本納入清朝版圖。



自此,外蒙古回到漢文化圈,成為華夏民族構成的一部分。

因為歷史遺留問題,外蒙古獨立了,然而對成吉思汗,不論內外,不論是蒙古族還是其他各族,都是抱有很高的敬意。

在文字問題上,2014年,蒙古法律規定2020年將全面廢除西里爾蒙古文,恢復使用傳統回鶻式蒙古文,與中國內蒙古的文字統一,以便於與中國內蒙古進行交流。


總結

西方史學家擁有相對客觀的讀史角度和對待歷史嚴謹認真的立場,因而中國學界對其研究成果較為認同。

然而不要忘記,中華民族的強大來自於56個民族的團結。只有團結起來,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圖片源自網絡)


小小老老段段

首先要說明的是,成吉思汗肯定不能是中國人,說鐵木真是中國人的純粹是往自己國家臉上貼金的不要臉行為,金國可以說是一箇中原王朝,但是鐵木真時代的蒙古完全和中國沒關係。

但是忽必烈可以說是中國人,也可以說是蒙古人,首先元朝不僅是西方史學界承認的中國朝代,我國的史學界也承認,甚至是明朝自己也承認,畢竟元史就是明朝修的,給前朝修國史所有朝代必須乾的事,宋史就是元朝修的。不過忽必烈大汗的地位比較特殊,他不僅是元朝的皇帝,還是金帳汗國,窩闊臺汗國,察合臺汗國,伊爾汗國這四大汗國共尊的蒙古大汗,元即是我們的一個朝代,也是當時蒙古的本部。


桃花劫13

蒙古族的祖先在唐朝叫室韋人,居住在今內蒙古自治區的東北部,在唐朝安東都護府管轄之內,早就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中國歷史上各民族有鬥爭,也有團結和螎合變遷。蒙古在蘇俄的策動下獨立不到一百年,二戰結束前後斯大林阻止統一,才成為現在的獨立壯態。而成吉思汗和元朝皇帝忽必烈是七八百年前的事情,那時只有四大汗國和行省,沒有"蒙古國"這個概念,怎麼能說是蒙古國人呢?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SirJanzen

成吉思汗的中國人身份是忽必烈追認的,追認他為烈祖神元皇帝。這個當然是中國人啦這個可以拿英王類比,英王是英國人,同樣也是英聯邦國家的人。我要告誡某些人,有些東西必須政治正確,不能由著性子來,事情都過去幾百年了扯什麼有的沒的幹嘛!搞種族清算幹嘛,還要不要內蒙古一百多萬土地了!再說一點內蒙不是外蒙,為什麼不是南蒙北蒙,而是內蒙外蒙!因為滿蒙長期聯姻和蒙八旗制度讓內蒙古對中國非常深的認同感。僧王八里橋一戰就能證明這一點,洋人又沒打到內蒙古,幹嘛出兵呢,因為北京不但是滿漢的首都,也是內蒙各部的首都,要換上外蒙古騎兵守八里橋,我保證打草谷的比打仗的更多!哪些否定元清歷史的人其心可誅!大明在新疆有巡撫嗎!有駐軍嗎!在蒙藏有駐藏大臣和庫倫辦事大臣嗎!在蒙藏有駐軍嗎!駐軍和派遣地方行政官員用國際法來說就是標標準準的行使主權,不是大明漢地十八省外名義上的土地!大明那種情況在二戰後就是殖民地,保護國,附屬國之類的半獨立地區,是有自決權的,要獨立只需公投即可,宗主國沒有否決權!而主權國家的地區要獨立,必須得到中央政府的同意否則公投無效!那些否定元清的都是神馬玩意!不就是否定這些地方的主權嗎!用心何其歹毒!有些事情心裡有數就行了,一定要懂得什麼叫政治正確,一句話,元清的就是中國的!中國的還是中國的!忘了北宋重慶成都西安太原北京成為邊境,汴梁無險可守的尷尬處境!這些所謂的愛國賊,我特想抽死他們!


第一個11

西方史學界說成吉思汗、忽必烈是蒙古人(Mongol),這主要是就種族與文化而言。但嚴謹的歷史學者並不會說他們是蒙古國人,當然也不會說他們是中國人。原因很簡單:現代蒙古國是現代才建立的,說成吉思汗是蒙古國人,難免有歧義,彷彿在說張飛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人。

大多數西方歷史教材都會指出,忽必烈是蒙古的大汗,在建立元朝以後,也是中國的皇帝。非漢族人物成為中國皇帝的情況很多,這裡就不展開了。

不過,現在西方大部分教材,都儘量避開“漢化”的說法(儘管大家有時會說蒙古化之類的詞)。同時,似乎有刻意貶低漢人、漢文化在元朝的趨勢。

~·~·~

當然,我並不是要說西方學界的提法多麼穩妥——相反,問題很大。

比如,現下常有的教材之一,Harold M. Tanner的China:A History(《中國通史》)只說元朝廢除了科舉,完全不提元朝舉辦了16次科舉的事。這位作者還一定要把西夏說成和遼、宋平等的政權——這樣的狀況只存在於他的想象中。總體上看,他和很多當下西方教材一樣,

非常願意拔高少數民族政權,弱化漢人、漢文化的影響。

當然,這本書常識性錯誤很多,只是最近才流行起來。更經典的教材是牟復禮(Frederick W. Mote)的Imperial China:900--1800(《900到1800年的帝制中國》)。作者對明史有深入的研究,所以其中的觀點也常常為其他教材徵引。然而,很不幸的是,作者在介紹元朝的時候,也有刻意貶低漢人、南人地位趨勢。比如他講,元樞密院是元朝的軍事機構,掌握元朝的軍隊,所以有元一代,從長官到佐僚都不用漢人。我也不知道他怎麼會有這樣的印象。至少王約就曾任樞密副使。


在野武將

我們暫且不論西方史學界是怎麼劃分的,因為這就像中國歷史上的夏朝明明是存在的,歷史中有記載,考古也有發現遺址,可若是按照西方人的那一套理論,再加上中國一些人的鼓吹,就否定了夏朝的存在,這合理麼?自己本國的歷史,自己都不自信,都質疑是不是有點那啥了。


當然迴歸本題討論成吉思汗和忽必烈屬於哪國人,這就得追溯當時的歷史了。成吉思汗出生在蒙古漠北草原斡難河上游地區,那時這些地域是屬於金朝統治的,金朝在歷史上被認為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是毋庸置疑的,換句話說成吉思汗所部隸屬金朝屬於金朝人也即古中國人是合理的,就像李白出生在碎葉城,在李白那個時代屬唐朝安西都護府,現如今那塊地域屬於吉爾吉斯共和國托克馬克城,我們認為李白是中國人一樣,按照中國歷史,按照當時那塊地域的歸屬,成吉思汗是中國人沒有什麼問題。

另外成吉思汗滅金朝滅西夏,我們都認為是古中國北方朝代的更換迭替,元朝也追認他為始祖等等都說明成吉思汗屬於古中國人是沒有問題的。


忽必烈就更不用說了,他所建立的元朝的元字取自於《易經·乾篇》的“大哉乾元,萬物資始”這句話,說明他是認同古中華文明的,他統治的地域,他建立的朝代都屬於中國歷史的一部分,是被中國歷史認可的,我們常說唐宋元明清,可見我們是從心裡認可元朝存在的。所屬地屬於古中國地域,所建王朝也屬於中國歷史的一部分,人自然也屬於古中國人了。

自己的歷史自己要認同,不要人云亦云,討論的人物要放到當時的時代和地域去討論才有意義。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西方史學界一般不明確把成吉思汗和忽必烈視作中國人,但一般承認元朝是中國的一個朝代。這不是把人和國割裂了嗎?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今天的國家和古代的國家的概念並不完全重合!在宋末元初時期,蒙古人是一個獨立的遊牧民族,和宋朝並沒有隸屬關係。成吉思汗在世時期,蒙古人主要活動範圍在蒙古高原以西地區,和宋朝並沒有交集,成吉思汗死後,蒙古人發起了滅金的戰役,尋求和宋朝結盟,這樣宋朝才和蒙古人有了聯繫。

此後,蒙古人東征西討,建立了橫跨歐亞大陸的大帝國,這個大帝國由一個宗主國(元朝)和四個汗國(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和伊兒汗國)組成,但這種隸屬關係並不強,並非直接的上下級關係,元朝皇帝兼任大蒙古國可汗,只是一種象徵意義的蒙古人首領。

對於元朝的建立,西方史學界一般將蒙古人視為征服者,征服者依然是蒙古人,而非中國人,這在當年前是沒有爭議的!困擾成吉思汗和忽必烈身份歸屬的最大問題是現在有了一個獨立的蒙古國,如果民國時期蒙古國沒有獨立,那成吉思汗、忽必烈就是板上釘釘、毫無爭議的中國人,但現在只能是兩國共同擁有這段歷史,各自進行自己的解讀。

現在的情況是蒙古國可以說成吉思汗、忽必烈是蒙古國人,中國也可以說成吉思汗、忽必烈是中國人。至少目前雙方還是認可這種狀態的。

而西方歷史學家著作的《大蒙國史》則將蒙古人作為一個單獨的主體進行論述,從其起源、發展、崛起、沒落進行全面的解讀,其中涉及很多其它國家,蒙古人或者是征服者,或者是被征服者,這無關乎國籍。

所以說西方史學界不會刻意說蒙古人是哪國的,在他們眼裡蒙古人就是蒙古人。

中國可以說成吉思汗、忽必烈是中國人,畢竟中國繼承了蒙古帝國的主體,中國境內有蒙古族同胞650萬人,是全世界蒙古族最多的國家,成吉思汗是他們的精神圖騰。蒙古國人也可以說成吉思汗、忽必烈是蒙古國人,他們是蒙古人的精神延續。

歷史有時候就是這麼說不清道不明,這不僅在中國,在歐洲,在西亞都是如此。比如日耳曼同時是法國和德國的歷史。斯拉夫同時是波蘭、烏克蘭、立陶宛、俄羅斯、白俄羅斯等十幾個國家的歷史!


地理志

首先看一下什麼是中國,東亞這塊土地的中央封建王朝,幾千年以朝代認知世界,即天下都為朝廷所有,國的概念小,天下都是中央皇帝所有,天下就是中國,中國就是天下,就是世界,古代中國是中央帝國,世界中央國家地理和寬泛的政治概念,但從沒用中國兩個字當國名。現代中國是封建王朝滅亡後,建立在現代國家制度和近代國家地理概念,但也沒有簡單用中國兩個字做國名,現代中國和古代中國政治概念和範圍已經大不同,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不是代表世界,不是天下。世界一些國家把東亞史下國家列到中國類,就是用古代歷史情況看待當時國家,當做中央王朝的一部分,此外只有中國有連續記錄古代歷史,很多民族沒有連續的政權和歷史記錄,把他歸類在中國史下,也是研究方便自然而然的事,我們不能用明朝劍在清朝用,也不能把清朝歷史事件放到唐朝去解讀,這裡大家要明白古代中國和現代中國不是一個概念。

既然古代中國就是天下的概念,元朝作為朝代的轉換,當然就是古代中國史的一部分,中國的一部分,把蒙元皇帝劃入那個時期,哪個朝代的人比較合適,非要劃到現代是中國人還是蒙古國人,感覺要把明朝的尚方寶劍在清朝用一下的奇怪現象,歷史要用歷史資料來說明當時情況。有的人用歷史說明當前政治傾向分裂,客觀的說蒙古族的成吉思汗屬於當時在古代中國建立的元朝,封建王朝結束後,分裂政治實體曾經共有的歷史。如果敗了就屬於誰,宋朝敗與元,現在就推論中國屬於蒙古,那我們可否推論蒙古敗於明朝,現代蒙古國屬於現代中國呢?我的結論是他們屬於古代朝代的人,不屬於現代國家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