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平经》与太平道的创立

《 太平经》与太平道的创立

道教的正式形成,在东汉顺帝以后,是当时社会上流行的黄老之学与神仙方术、鬼神迷信相结合的产物。东汉道教组织最初兴起于民间,主要有东部地区的太平道和西南地区的五斗米道两大教团。

据《后汉书·襄楷传》记载:东汉顺帝时(126-144),有个山东琅琊人宫崇来到京师洛阳,向朝廷献上上一部“神书”。据说此书乃宫崇之师于吉在曲阳泉水上所得,有170卷,号称《太平青领书》。其内容主要讲奉天地,顺五行,澄清大乱,使天下太平的政治理想;亦有兴国广嗣,养生成仙之术,而多巫觋杂语,是一部反映汉代巫师术士思想的著作。这部神书被朝廷视为妖妄不经的东西,因此被收藏不用。桓帝时,平原人襄楷再次来京师进献此书,仍未受到重视。直至汉灵帝即位后,认为襄楷之书不错,这部神书才得到统治者承认,同时也在民间传播开来。

上面所说的这部神书,就是早期道教奉持的重要经典《太平经》。它的内容非常庞杂,但主要是讲怎样“去乱世,致太平”。书中假托神人降世,提出许多改良政治,挽救社会危机的主张。例如统治者应该先以仁义道德治国,不得已时再施用刑罚;皇帝要重用贤良,疏远奸险小人,制定政策时应听取老百姓的意见;反对官府横征暴敛,富人聚积财富,主张人人自食其力,有了钱财应该救穷周急等等。这些主张既有为统治者出谋划策的内容,也反映了农民阶级的某些愿望和要求。作为一部宗教神秘著作,《太平经》书中还有许多关于养生成仙,使皇帝多有子嗣的方术,以及用符咒治病的巫术。

东汉末年,由于外戚、宦官垄断朝政,压制清议,豪强地主兼并土地,农民流离失所,加之灾疫流行,社会危机十分严重。这时巨鹿人张角便利用《太平经》传播道教,组织民众反抗汉朝的统治。汉灵帝熹平、光和年间(172-184),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蓄养弟子。他以符水咒说之术为人疗病,病者颇愈,百姓因而信之。张角分遣弟子八人出使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十余年间,信徒多至数十万。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之人,莫不响应。张角依军事形式组织教徒,设置三十六“方”(即地方教团),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帅统领其事。

《 太平经》与太平道的创立

张角建立的教团被称作“太平道”。据《后汉书》和《三国志》记载:“太平道者,师持九节杖,为符祝,教人叩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得病或是浅而愈者,则云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则云此人不信道。”可见太平道主要利用民间流行的巫术治病方法传教。信徒向神灵跪拜叩头,忏悔罪过,然后饮用符水(在纸上画符,焚烧后把纸灰投入清水),念诵咒语,以消灾除病。太平道还信奉“中黄太乙”为最高神,以实现“黄天太平为纲领。张角宣称:“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意思是汉朝政权(苍天)就要灭亡,代替汉朝的新政权(黄天)即将建立,到甲子年天下就会太平。这是号召太平道教徒起义,推翻汉朝统治的战斗口号

汉灵帝中平元年(甲子年,184),张角派遣大方马元义往来京师,结交宦官封谞、徐奉为内应,约定于三月十五日内外同时起义。未及起事,因叛徒唐周向朝廷告密,灵帝使大将军何进逮捕马元义,车裂于洛阳,同时诛杀在京教徒千余人,又下令冀州地方官追捕张角。张角得知事情败露,乃星夜驰令三十六方部帅,同时发动起义。起义者皆头戴黄巾以为标志,故史称“黄巾起义”。张角自称“天公将军”,其弟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黄巾军在各地燔烧官府,攻占州郡,声势浩大。官军望风披靡,长吏多逃亡。旬月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东汉王朝立即派遣卢植、皇甫嵩、朱俊等率领大军前往镇压。经过十多个月激战,张角病死,张宝、张梁阵亡,其余各地的黄巾部帅也或斩或俘,起义军遭到残酷镇压。太平道的教团组织,后来也渐渐散亡了。

黄巾起义是利用道教组织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也是标志道教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的一件大事。这次起义虽因统治者重兵围剿而失败,但东汉王朝也随即陷入四分五裂。在镇压黄巾起义中实力膨胀起来的一些军阀集团,如董卓、袁绍、曹操、孙权、刘备等等,经过十多年的混战,最终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回讲的就是黄巾起义的故事。

《 太平经》与太平道的创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