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5.12"汶川地震10週年|抗震救災中的廣安大愛

纪念

大地創傷,愛心縫補;汶川大災,廣安大愛。

十年前的今天,震動從地底呼嘯而來,席捲蜀中。滿目瘡痍,舉國同悲。近7萬人喪生、1.8萬人失蹤,37萬多人受傷。冰冷的數字,承載著那場劫難給中華兒女帶來的銘心刻骨的傷痛。

突如其來的災難,讓我們目睹了生命的脆弱和世事的無常,同時也見證了生命的頑強和真情的力量。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廣安人民輕災區支援重災區,用愛撫平地震創傷。中華民族友愛互助的傳統美德,在特大地震災害的砥礪中,迸發出了奪目的時代光芒,匯聚成了“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磅礴力量。

纪念

十年過去了,那些感人至深,閃耀著人性光輝的溫暖場面,至今依然歷歷在目。今天,我們緬懷逝者,回顧那個永遠令人銘記的日子,向堅強和真情致敬!

緊急馳援

全力搶救瓦礫下的生命

2008年5月12日下午2時28分,阿壩州汶川縣發生特大地震。剎那間,江河嗚咽、房屋倒塌、家園盡毀。相關專家稱:地震能量堪比400顆廣島原子彈爆炸。距離汶川400多公里的廣安,全市範圍出現較強震感,經濟損失達到10餘億元。

面對突如其來的特大災難,全市上下在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迅速啟動了Ⅰ級應急響應機制。災情就是命令。一面緊急抗災自救,一面向重災區伸出援手。廣安抗震救災、支援災區的戰鬥在第一時間打響。

纪念

汶川、北川等重災區的嚴重災情深深牽動著450萬廣安人民的心。5月12日至15日,在災難發生的第一時間,全市廣大幹部群眾發揚輕災區支援重災區的無私奉獻精神,用實際行動全力支援地震重災區搶險救災。

市委市政府在行動。市委市政府在第一時間向阿壩、成都、德陽、綿陽、雅安、廣元等市州發出慰問電,表達小平故里人民的誠摯慰問;根據重災區應急救災物資的需求情況,立即向上述6個受災嚴重的市州運送60卡車瓶裝礦泉水和方便米粉。

纪念

軍警民兵在行動。廣安軍分區派出518人、運輸車輛37臺,武警廣安支隊派出123名官兵奔赴平武縣,消防廣安支隊派出5名消防官兵由省消防總隊統一安排參與抗震救災工作,市公安局派出23名交警和法醫到北川縣執行任務。

衛生系統在行動。全市先後向德陽、成都市派出兩批衛生應急隊伍,出動救援車輛16臺,派出醫務工作人員63名、衛生防疫人員6名,捐助20萬元藥品。全市騰出550餘張病床準備接治廣元市地震受災傷員。

纪念

交通與建設系統在行動。全市交通系統調動抗震救災應急車105輛趕赴成都,出動駕修人員130人,出動拖板車2臺、輪式推土機2臺,準備爆破工程技術人員10名聽候省交通廳調遣;建設系統出動挖掘機4臺、裝載機2臺、吊車1臺、後勤保障車2臺,駕駛員和專業技術人員21名先行趕赴安縣。

社會團體等在行動。共青團廣安市委組織了150名志願者到綿陽市支援抗震救災工作。市礦山救護大隊組織了21名專業救援人員,趕赴綿竹縣參與煤礦救援工作。廣安移動分公司派出9人組成的抗震救災搶險小分隊奔赴青川縣,幫助恢復通訊。市水利局派出2名衝鋒舟駕手趕赴紫坪鋪水庫參與接送搶險部隊與傷員。

新聞媒體在行動。市級新聞媒體的迅速反應,在市委宣傳部的統一部署下,廣安日報社、廣安電視臺、廣安電臺等市級媒體的新聞工作者冒著生命危險,通宵達旦堅守崗位,第一時間把災區的情形傳遞給市民。

救援仍在繼續,數字不斷更新。

纪念

“我們都是汶川人”。在抗震救災的日日夜夜裡,每一個奔赴災區的志願者合力同心、生死與共。每一個奔赴災區的志願者與災區人民相互關懷、彼此溫暖,留下了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

纪念

平武縣是重災區,而平通鎮受災尤為嚴重:所有鄉鎮道路、通訊、水電氣中斷,一些鄉鎮救援部隊和物資無法到達,災區群眾生命安全受到嚴重威脅。“絕不能讓一個災區群眾餓死!”民兵周弘斌帶領民兵突擊班,用手在近3公里長的泥石流區扒出一條小道,帶領運糧隊先後克服13道險關,通過近8公里的險難路段和20多公里山路,將糧食、飲用水和急救藥品送到了災區群眾手中。廣安民兵靠著肩挑背扛,打通了3條“生命通道”,解救被困群眾3萬餘人。

纪念

汶川大地震後,鄰水石滓鄉悄悄誕生了一支農民志願者服務隊。“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兩輛長安車、一輛拖車、一臺挖土機,17名年齡在30-45歲之間的青壯年,自發組織的17人抗震救災志願隊在短短的幾個小時後產生了。5月16日中午,他們終於到達地震重災區都江堰。到第二天中午,他們已輾轉兩個災區點,搶救出了一個又一個掩埋在瓦礫下的生命。

……

纪念

廣安的救援隊伍及時奔赴抗震救災第一線,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傷亡人數和財產損失,受到了黨中央國務院領導的肯定。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總指揮的溫家寶,親切慰問了在汶川縣映秀鎮執行救災任務的廣安市公安消防支隊官兵;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的吳邦國,在綿陽市平武縣平通鎮看望慰問了廣安的救援人員。大家備受鼓舞,群情振奮,更加努力投入到抗災工作之中。

在這樣與生命賽跑,與死神鬥爭的行動中,湧現了一大批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他們的壯舉感天動地,他們的事蹟光耀後世。

同渡難關

愛心如潮湧向受難同胞

災害無情,人間有愛;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2008年5月21日一大早,廣安區官盛鎮政府門口近百名群眾排成一條長龍。他們有的揹著白菜,有的挑著土豆,有的提著臘肉,翹首等待著。8時30分,一輛載重10噸的大卡車緩緩駛來。群眾有序地將蔬菜裝進車箱。村民劉雲華是其中之一,“聽說鎮上要組織一車蔬菜支援災區後,我5點鐘就起來了,挖了100多斤土豆送給災區人民。另外我還捐了15斤臘肉、30斤麵條。”上午10時許,滿載官盛鎮萬名群眾愛心的蔬菜車飛速向地震重災區綿陽方向駛去。

地震發生後,資金、血漿、搶險器材、食品、礦泉水、醫療用品、環境及飲水消毒劑等賑災物資,逐步從廣安運往各重災區。

纪念

這還不夠。“愛心大行動”主題活動在全市展開。從機關到廠礦,從城市到農村,從軍營到校園,人們都不約而同紛紛伸出援助之手。雖不能親自前往災區,但人們竭盡所能,有錢的捐錢,有物的贈物,有力的出力。手挽手,肩並肩,用一顆顆愛心,溫暖著受災同胞。

2008年5月13日清晨,廣安市委專題開會研究募捐賑災工作,設立抗震救災捐助工作組。“攜手同心、眾志成城,與災區的同胞同渡難關,早日贏得抗震救災的勝利!”市委市政府發出《關於開展向地震災區捐助活動的通知》。

纪念

市慈善會、市紅十字會在廣安日報、廣安電視臺等新聞媒體發出了《抗震救災募捐倡議書》,市直機關工委、市民政局向市直機關、駐市各單位黨組織印發了捐助通知。各級各部門採取召開會議,利用廣播電視、網絡等手段,積極倡導向地震災區捐款捐物。

在眾志成城支援地震災區的濃厚氛圍中,全市450萬廣安人民,踴躍參與到募捐賑災活動中來。

15日上午11時,廣安思源廣場鮮豔醒目地懸掛著“市直機關向地震災區捐助活動”紅色標語,市直機關各部門和中、省駐市各單位代表紛紛匯聚在這裡。市領導率先垂範,紛紛將飽含深情的捐款投進捐款箱。市菸草公司210137元、市衛生系統113911元,市交通局8萬元……市級機關、中省駐市單位、駐广部隊等職工和企業代表紛紛慷慨解囊,加入到愛心捐贈活動中。愛心的暖流在初夏的和風中湧動,捐款的隊伍很快排成長龍,大家有序地走向捐款箱……短短半個小時,單位和個人捐款就超過200萬元。

在5月30日晚舉行的“愛心大行動”主題義演晚會中,廣大幹部群眾通過電話、短信或趕到現場為災區踴躍捐款703萬元,創下了廣安自辦演出史上觀(聽)眾人數最多、節目最感人、會場氣氛最熱烈、電視臺電臺收視收聽率最高、一次性募捐金額最大的歷史紀錄。

地震發生後,在市紅十字會辦公室,接受捐贈的熱線響個不停。每天,志願者接到的有關捐贈的電話至少有五六十個。有廣東、浙江打來的,也有海外華僑打來的,更多的是市內市民打來的。企業業主、市民紛紛到市紅十字會辦公室捐款捐物。市民楊仁凱,有一天上午到市紅十字會捐贈了1000元現金和一些衣物,下午又搬來了10箱牛奶。他說,作為同胞,我很想盡自己的一點力量。

纪念

各區市縣也開展了聲勢浩大的捐贈活動,盡其所能奉獻愛心,幫助災區人民戰勝困難,重建幸福家園。

武勝縣飛龍鎮,82歲孤寡老人田正英,將自己積攢下來的1600元,投入鎮上為災區群眾設立的捐款箱。原本,她也需要社會的救助與關愛。

在廣州打工的華鎣籍姑娘代素華,地震發生後心急如焚。她把省吃儉用省下的4000元寄回家,委託母親林洪珍到社區進行捐贈。

……

全市人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與災區人民同甘共苦、同舟共濟。全市慈善機構募集的資金3868.16萬元及帳篷、食品、飲用水等物資,全部及時送往重災區。

在各大媒體瞭解到汶川地震災區需要大量血液後,廣大市民自發到各採血點無償獻血。各個無償獻血點前,爭相獻血的市民排起了長龍。截至5月26日17時,全市共有606人義務獻血211530毫升。

愛是無限的。無數的真情,無數的愛,灑向災區受難中的兄弟姐妹、父老鄉親。

來自廣安人民的真情得到了熱切的回應。廣元市、雅安市、德陽市等重災區分別發來感謝信,對我市發揚“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精神和雪中送炭的真摯情感表示衷心的感謝。

以愛為家

用大愛建設更美的家園

“你在地震中失去了家園。我們用愛心還給你一個家。”地震發生後,一些重災區受災群眾來到廣安,感受到了家的溫暖。

纪念

特殊的新生,很快融入廣安校園。王一川是汶川地震災區受災群眾。受大地震影響,家裡的房屋成了危房。13日晚,他帶著妻子、女兒投奔在廣安城南居住的妹妹。女兒沒法上學成了他的心病。16日,廣安區災後恢復上課的第一天,他就帶著女兒來到廣安區希望小學,請求在該校就讀。沒想到,到學校不到10分鐘,女兒順利就讀。希望小學的學生們,還主動送來學習用品,讓王一川一家非常感動。自5月14日以來,僅廣安區便接收來自都江堰、綿竹、安縣、汶川、德陽等地震重災區的學生31名。

5月13日,定居綿竹市板橋鎮八一村2組的楊敏,帶著18名鄰居,來到自己的老家武勝縣勝利鎮。這18名受災群眾抵達勝利鎮後,勝利鎮黨委政府為他們送去大米、麵條、菜油、豬肉,幹部職工自發為他們捐贈衣物,送去幹糧。鎮上還安排人員時常去看望他們,安撫他們的情緒。受災群眾感動不已。

“我們將與你們一道重建家園!”大地震發生後,廣安向遭受重創的寶興縣伸出了堅強有力的援助之手。通過一系列對接、考察、調研、論證等工作,我市基本確定了支援寶興縣磽磧鄉的29個援建項目,包括住房安置、社會事業、恢復生產三大類。“支援災區災後重建是廣安市義不容辭的責任,對口支援的項目不完成、不驗收合格,決不撤退。”當地黨政、群眾紛紛對我市的援助表示感謝。

我市組織開展的“愛心大行動”主題活動,在“愛心大援助”的基礎上不斷延伸。

纪念

“愛心大發展”行動中,全市上下牢固樹立“全省一盤棋”和“為全省發展大局作貢獻”的思想,主動調高發展目標,以加倍努力的工作,主動承接產業轉移,大力發展資源型工業、現代農業和旅遊商貿服務業。2008年地區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14.2%,財政一般預算總收入增長17.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3.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21.3%,實現了大災之年大發展。

在“愛心大和諧”行動中,堅持以愛心促進和諧,進一步密切黨群幹群關係,增進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努力將廣大群眾抗震救災的熱情和愛心轉化為促進和諧保穩定的強大動力。

全市幹部群眾,把抗震救災煥發而出的沖天熱情和博大愛心,凝聚到眾志成城、歷難興邦的共同立場上來,延續到愛崗敬業、創新進取的不懈奮鬥中去,轉化為“樂奉獻、濟危難、謀發展、促和諧”的實際行動。

回顧十年前抗震救災、重建家園的奮鬥歷程,我們倍覺艱辛,也倍感欣慰。十年後的今天,在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指引下,我們重整行裝再出發,決勝全面小康、建設經濟強市,為省委推動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譜寫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四川篇”貢獻廣安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