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聽聞李鴻章李中堂去世的消息,為何會淚流滿面當場失態?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稱李中堂,亦稱李合肥,本名章銅,字漸甫或子黻,號少荃(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諡文忠。

慈禧聽聞李鴻章李中堂去世的消息,為何會淚流滿面當場失態?

李鴻章李中堂

作為淮軍、北洋水師的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的領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曾經代表清政府簽訂了《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等。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其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慈禧太后視其為“再造玄黃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與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並稱為“中興四大名臣”,與俾斯麥、格蘭特並稱為“十九世紀世界三大偉人”。

李鴻章是晚清四大中興之臣,他在政治外交軍事上都頗有成就。是風雨飄搖的大清王朝最後的頂樑柱,清朝有大事發生,必須有李鴻章親自出面解決。甲午中日戰爭後,李鴻章拖著年邁的身軀遠渡重洋,來到異國他鄉與敵人進行談判條約的簽訂。在這裡他受盡了弱國無外交的折辱,但卻沒有磨滅一身錚錚傲骨和一顆愛國維護清王朝的心。

慈禧聽聞李鴻章李中堂去世的消息,為何會淚流滿面當場失態?

李鴻章

八國聯軍進京之後,慈禧太后帶著光緒小皇帝跑了。當時局勢十分混亂,清王朝留下的一堆爛攤子都是李鴻章在進行後續處理。李鴻章和慶親王代表了清朝廷與日本簽訂了辛丑條約之後,國家局勢逐步穩定下來,慈禧太后才帶著小皇帝重新回到了京城,結束了飄零已久的逃亡生涯。李鴻章就是大清王朝的一顆定心丸,有了李中堂大人凡事都可以交給他解決。

當時慈禧太后帶著小皇帝坐火車到達保定府的時候,還檢閱了袁世凱軍隊下的西洋樂隊。這群人彷彿忘記了國家還在危難之中,這邊載歌載舞一片和諧的盛世景象,就在這個時候一個太監拿著一份十萬火急的加急電報,遞交到了慈禧太后手中。慈禧太后看完這份電報之後,面無人色,神情恍惚,一直到李英蓮大太監帶著袁世凱前來覲見,過了好一陣子才反應過來說道:李中堂去了。

慈禧聽聞李鴻章李中堂去世的消息,為何會淚流滿面當場失態?

晚晴名臣李鴻章

“敬李鴻章之才,悲李鴻章之遇”,李鴻章去世之後,大清王朝等於斷了條手臂。本來大廈將頹,非人力可以挽回,無論是李鴻章的實業興國還是北洋水師都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那個瀕臨崩潰的王朝。而且李鴻章對朝廷忠心耿耿,不像晚清的其他大臣烏煙瘴氣,只是為了謀取一己私利,欺上瞞下貪圖利益。李鴻章大人無論外交籤合約,還是打仗談條件都可以自己一個人做好所有的事情,慈禧手下僅此一個李鴻章。

就像李鴻章一樣,70多歲,也老態龍鍾了。但只要他在,總算還有一絲氣力,可以幫助慈禧,掌控整個帝國。

在那樣的時代,李鴻章做了很多,前無古人的事。他不懼清流,不懼非議,不懼身後罵名,竭力在弱肉強食的19世紀,盡力維持大清帝國的完整,避免過快的被肢解,殖民地化,是有一定歷史意義的。

慈禧聽聞李鴻章李中堂去世的消息,為何會淚流滿面當場失態?

慈禧太后

當然了,他也有很多毛病,很多歷史侷限性。譬如他並不清廉,任人唯親,對外過於軟弱等等。但是在那樣的晚清政治生態,連軍隊發工資,都要靠自己想辦法的時代裡,他若想幹出一番事業,又怎麼能獨善其身?

就像大明的張居正,作為一個強人,若想力挽狂瀾,大廈不倒,譭譽參半在所難免。曾國藩之所以選擇李鴻章作為自己的接班人,就是看中了李鴻章這一點,比他強,那就是:不懼人言,不懼非議,經世致用!

1901年,八國聯軍進入北京。78歲的李鴻章帶病,再次出山,最後一次給慈禧那個老寡婦擦屁股,擺平八國聯軍,簽訂退軍協議。他一生之中,與洋人打交道最多,簽訂的喪權辱國協議也最多,赫赫功績也多,帶著一生的榮譽爭議,在全國人民的辱罵聲中,魂歸地府。

慈禧聽聞李鴻章李中堂去世的消息,為何會淚流滿面當場失態?

李中堂和慈禧太后

慈禧聽到這一消息,怎能不悲痛?這個人,輔佐了她三十年,多少悠悠歲月,多少艱難困苦,多少榮辱,這個老頭都替她扛了。

李鴻章之後,還有誰能比肩?

由此可見,慈禧太后是真的很器重李中堂,真的非常捨不得,畢竟沒有了李鴻章,慈禧太后在苟延殘喘的大清江山是再也找不出第二個像李鴻章一樣可以堪當重任的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