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的地质人生

李四光的地质人生

1902年某天,湖北省城武昌。

一位14岁的黄冈少年,怀揣研读西学、留洋深造的梦想离开家乡,兴冲冲地来到一所高等小学堂报名。

他花钱买了一张报名表,却阴差阳错在姓名栏上端端正正地写了两个字——“十四”。当这个名叫李仲揆的孩子发觉填写有误时,因无钱再买表格,便将“十”字加上几笔改成“李”。但“李四”太俗,不好听,正为难之际,他抬头看见学堂大厅正中高悬牌匾,上面写有“光报四表”四字。何不以此为典,在“四”字后面加一“光”字呢?

就这样,李四光“取代”李仲揆,以笔试第一的成绩考取这所官费学堂,开启了他光耀四方的传奇科学人生。

学成回国效力

1904年,15岁的李四光被破格选派去日本官费留学。在大阪高等工业学校,李四光学习刻苦,生活清贫。他常去留学生会馆,听演讲,听报告,结识了许多民主革命家。1905年7月,李四光在东京见到了他敬仰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并参加了“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孙中山亲切地摸着李四光的头说,你小小年纪就参加革命,很好,一定要“努力向学,蔚为国用”。当时,李四光年仅16岁。

1910年李四光从日本学成归国,到武昌县花林湖北中等工业学堂任教。辛亥革命后,袁世凯上台,李四光发展实业、造福人民、建设新湖北的宏伟计划已成幻想,他内心郁闷,陷入彷徨之中。1913年,李四光由官派出国,1918年获伯明翰大学自然科学硕士学位后,回国担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李四光赴英国参加第18届国际地质学会。在摆脱了国民党政府的威胁之后,1950年,李四光夫妇到达北京,受到热烈欢迎。周总理鼓励李四光协助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做好自然科学方面的工作,同时发挥专业特长与优势,把组织全国地质工作者为国家建设服务的主要责任担负起来。

严谨的科学态度

李四光是一位治学严谨的教书匠,甚至连“走路”都如此专心。他常说,野外工作是搞地质的常事,脚步就是测量土地、计算岩石的尺子,因而不仅迈出每一步的距离都要相等,并且要记住自己的步长。这是基本功。他要求学生这么做,自己更是率先垂范:无论走到哪里,他的步长总是85厘米,连走路的姿势都一成不变。

他是一位敢于创新的拓荒者,从不拘泥于既有学说,而是按照自然规律,探寻未知领域,提出新颖见解。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就是第四纪冰川研究。

地球诞生以来的几十亿年里,曾出现过气候寒冷的大规模冰川活动时期,称为“冰期”。现代研究显示,这样的冰期有过三次,即寒武晚期、石炭一二叠纪和第四纪。其中,第四纪冰期距今最近,现存遗迹最多。由于人类的出现是第四纪冰期里的标志性事件,证明该地区经历过“第四纪冰期”的学术意义可见一斑。

19世纪后期,不少西方探险家来华探险考察,他们武断地认为“中国不存在第四纪冰川”。李四光偏偏不信这个邪。1921年,李四光及其团队在太行山东麓考察时,发现了一些很像冰川条痕石的石头,于是,他扩大考察范围,走遍大江南北。经过多年考察,李四光确信庐山有大量冰川沉积物和冰川地貌遗迹,并认定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奇特地貌景观就是第四纪冰川雕琢的“杰作”。1936年,李四光在黄山发现了第四纪冰川遗迹,并撰文《安徽黄山之第四纪冰川现象》,引起中外学者的注意。1937年,他的煌煌大作《冰期之庐山》完稿,并在抗战胜利后出版。

这是一个重大发现,它树立了中国人向西方学术权威挑战的样板,塑造了中国地质学人刻苦钻研、小心求证、勇于创新的形象,一举改写了中国地质年代史。

地质力学理论的创立者

地质力学是我国科学家创立的有重要影响的大地构造理论,是李四光一生心血的结晶。

20世纪40年代初,李四光率先将力学引入地质构造的分析,发表了《地质力学之基础与方法》,正式提出地质力学这个名词。这时,地质力学理论初具雏形。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李四光写成了《新华夏海之起源》的论文。1948年李四光出席伦敦第18届国际地质年会时,宣读了这篇论文,轰动了国际地质学界。1962年《地质力学概论》的完稿,是李四光对地质力学理论的总结。在1972年出版的《天文、地质、古生物资料摘要(初稿)》中,他进一步强调解决大陆构造问题,应该立足于确实可靠的构造现象,即构造体系的研究。构造体系概念的建立和构造体系理论的运用,是地质力学的精华和灵魂,这一思想在地球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仍闪烁着光芒。

挑战“贫油论”

20世纪初,美国的石油公司工程师和一些大学的专家学者都认为,中国是贫油国家,在中国东南部找到石油的可能性不大,西南部找到石油的可能性更是遥远,西北部不会成为重要的油田,东北地区不会有大量石油。从此以后,中国“贫油论”就流传开来。

作为地质学家的李四光,他根据自己对中国地质的多年深入钻研,认为中国“贫油论”是没有事实根据的。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就预言中国东部新华夏系沉降带中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他从构造地质角度出发,认为油区是生油和储油条件比较优越的地区,而油田是储油条件特别好的地区。找油要先找油区再找油田。

新中国成立后,李四光提出扭动构造体系控油理论,并据此提出战略、战役、战术找油工作的7个步骤,坚信不论海相或陆相,只要有适宜的地质条件便可以形成丰富石油。据此,他率先提出进行“华北平原和松辽平原摸底工作”,大胆建议并实施了我国石油地质工作“战略东移”的重大决策,为我国东部大庆等一系列大型油气田的发现铺平了道路。

李四光的研究及其理论极大地鼓舞了石油战线的广大工作者。正是按照这一理论,我国发现了大庆油田。随后,我国的石油队伍南下,沿新华夏系沉降带向华北、江汉和北部湾推进,相继发现了胜利、大港和江汉等油田。这些油田的发现和开采,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当时石油资源匮乏的问题。李四光以其精湛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为我国甩掉“贫油”帽子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地图》 作者|石建国 唐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