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最好的農村在哪裡?

我國是靠農民階級的力量建立的國家,農村在中國歷史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中國發展建設的過程中,湧現出了大量有代表性的農村,這些農村不僅僅代表了支持中國先進的農村生產力,也是中國發展壯大的偉大見證,回溯過去再來看一看那些曾經最好的農村。

全國最好的農村在哪裡?

50年代的中國最好農村-山西大寨

1953年,大寨村民憑著扁擔、籮筐、鋤頭、鐵鎬,在土石山上開溝造地,平整田地,蓄水保糧,抗旱防澇,用秸杆還田,增施農家肥,改良了土壤,使糧食產量逐年上升。1952年畝產237斤,1962年增至畝產774斤。1963年8月,大寨遭受特大暴雨,沖垮100條大石壩,顆粒無收的耕地180畝,沖塌了113孔窯洞,倒塌房屋77間。災情十分嚴重,但大寨人沒有氣餒,他們不要國家救濟款、救濟糧、救濟物質,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僅用一年時間,就醫治了這場毀滅性的災害,是那個時期中國農業戰線上的典型代表。

全國最好的農村在哪裡?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最好農村-安徽小崗村

“吃糧靠返銷、用錢靠救濟、生產靠貸款”,小崗村曾經是別人眼中的“三靠村”。由於連續遭遇自然災害等困難,位於江淮之間的農村生產幾度停滯,據統計,1973年~1976年期間,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落全年人均口糧僅在200斤左右徘徊,年人均收入甚至時常不足30元,幾乎每戶都有出門討飯的歷史。與其“坐著等死”,不如放手一搏!青年小夥嚴金昌、關友江等人鼓足勇氣,在那份提議分田到戶、被稱為“生死契約”的土地承包責任書上摁下了鮮紅的手印。他們沒有料到,當初一個純粹為了“吃飽肚子”冒著風險做出的決定,竟會成為一件影響中國農村改革的標誌性事件。“怕了就不幹,幹了就不怕。”嚴金昌發現,“將土地分到各家各戶,把大家的勞動積極性都調動起來了”,增產效果十分顯著。這種農業經營制度層面的改變,首先在物質層面有所表現,1979年,小崗村在遭遇罕見大旱的情況下,仍然取得了大豐收,光油糧總產就達到了3.5萬斤,相當於之前20年產量的總和;人均收入達400元,相當於1978年的18倍,在那個年代,小崗村就是中國最富裕的農村之一。

全國最好的農村在哪裡?

90年代的中國最好農村-江蘇華西村

上世紀70年代,吳仁寶帶領村民偷偷建起五金加工廠。該廠“隱姓埋名”10年,為華西村累計創利稅135.03萬元,完成了原始資本積累,為工業反哺農業奠定了堅實基礎。。1980年,江蘇江陰縣開始推行聯產承包責任制,華西村則超前地開始土地集約利用,全村六百多畝良田交給30人耕種,剩下的勞動力轉移到村辦企業,同時實行專業化分工。改革開放後,華西村又踏上了工業多元化發展的道路,20年間擁有了14家大公司、58家中小企業和1000多種產品。1998年到2001年,華西村工業產值增長逐年放緩,遭遇發展瓶頸。當年年底,黨委決定將14家大公司整合成8家。兩年後,集團資源整合收到成效,僅南、北鋼兩家鋼鐵公司就實現銷售收入100億元,寶昌化纖和毛紡服裝公司則分別完成銷售額50億元和25億元,建築裝潢公司、有色金屬總公司、外貿公司、化工公司、旅遊服務公司等五大公司累計實現銷售收入30億元。隨後四年,集團公司銷售額更是以每年100億元的速度增長。

不過現在華西村已經完全沒有了往日的輝煌,現在華西村負債300多億,急需轉型來挽救華西村的聲譽。

全國最好的農村在哪裡?

21世紀中國最好的農村-拆遷中的城中村

回顧歷史,當時的條件下具備良好的經營思路,有很大的機會成為很好的農村,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房地產的火爆村農村最快的致富方式變成了拆遷改造,合併城鄉一體化建設,拆遷能夠造就成百單上千的百萬富翁,千萬富翁,感覺很可悲,也很可笑。

發家致富尋出路,農村自有黃金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