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泉,秦海璐,梅婷……是誰耽誤了這群“黃金一代”的遠大前程?

袁泉,秦海璐,梅婷……是誰耽誤了這群“黃金一代”的遠大前程?

中國影視劇的觀演關係開始進入一個良性階段,觀眾逐漸養成了獨立的審美意識,他們沒有遺忘那些值得被記住的熟齡佳人。在觀眾的審美層次開始變得多樣的時刻,行業本身難道不該給予多層次的選擇?角色的多元化才是成就好演員的土壤。

近期殺入觀眾視野的一群“大青衣”,因清一色的學院派出身,從形象氣質,到專業能力乃至人生軌跡,都甚為相似———既應了女作家張愛玲的話,“成名需趁早”,也都毫不意外地經歷了之後的浮沉,顛簸至今,青春不再,她們面對相似的處境:是揮一揮手,不帶走一片雲彩?還是聽憑行業在一元化青春審美指揮棒下焚琴煮鶴?

▎今日的青衣都曾是豆蔻少女,隨著她們內功圓熟,真正的瓶頸卻出現了:和同輩男演員演對手戲的女演員都是下一輩的小花了……

袁泉、曾黎、陳數、秦海璐、小陶虹、梅婷,當然還有電影學院畢業的俞飛鴻……這個名單可以繼續列下去,以上只是冰山一角。近來有網友根據韓劇《紳士的品格》大開腦洞,假想了一部能集合袁泉、曾黎、陳數和俞飛鴻的大女主劇集《淑女的品格》,網友自制的概念版海報上,赫然可見她們四人目光如炬,美得崢嶸。

袁泉,秦海璐,梅婷……是誰耽誤了這群“黃金一代”的遠大前程?

女演員的戰場,從來沒有我花開盡百花殺的痛快,人性曾有多迷戀新鮮,就有多厭倦陳舊,幾乎每一位在聚光燈下被炙烤的寵兒,都需接受明日黃花的心理降溫,這似乎該是每一位當紅明星的基礎心理建設。

今日的熟女曾都是豆蔻少女,她們早年間就開始做足儲備:作為明星班的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96級,培養了章子怡、袁泉、秦海璐、胡靜和曾黎。外形極符合中戲招生標準,卻難被普羅大眾接受的秦海璐,雖算“異類”,依然以其紮實的基本功和獨特的表演風格,憑藉陳果的《榴蓮飄飄》,拿遍了大中華區和東南亞幾乎所有電影類獎項的最佳新人獎——那一年,22歲的秦海璐本科都沒畢業。那一年,她的主要任務是奔波各地拿獎致辭,並儘量避免獲獎感言時的語句重複。

袁泉,秦海璐,梅婷……是誰耽誤了這群“黃金一代”的遠大前程?

在秦海璐之前,剛升入大三的袁泉,參演首部電影《春天的狂想》,憑藉周小玫一角拿到金雞獎最佳女配角獎,大四還沒畢業,就和霍建起導演合作電影《藍色愛情》,拿下金雞獎最佳女主角提名。

袁泉,秦海璐,梅婷……是誰耽誤了這群“黃金一代”的遠大前程?

這些光燦的履歷,令大二就開始參演張藝謀《我的父親母親》 的章子怡,也顯得未必那麼不可思議,因為青春時期的群芳一眾,雖說開放得錯落些,但畢竟只隔著渺小的時差。

袁泉,秦海璐,梅婷……是誰耽誤了這群“黃金一代”的遠大前程?

從章子怡到袁泉,從胡靜到曾黎,與其說是一帆風順,不如說是內功到位,在花樣年華里抓住了轉瞬即逝的機會。堅實的舞臺劇專業訓練使得她們在中國影視行業市場化大爆發初期,各自嶄露頭角,姿態輕盈如順流而下。就連發力相對最慢的陳數,也在國家話劇院經歷了幾年毫不浪費的磨礪後,在2005年獲得了《暗算》那酣暢淋漓的成功。而最為平和沉穩的曾黎,同年在陳逸飛的《理髮師》裡,也談得上人生盡歡。

袁泉,秦海璐,梅婷……是誰耽誤了這群“黃金一代”的遠大前程?

如上美人,都曾稱心如意,都曾感受過名利場上撲面而來不由分說的成功,在她們擁有青春嬌美的皮相時,在她們火候略欠但表現力最豐沛時,在她們沒能放開羞澀的自我約束時,懵懂試探出了一番天地。應該說,世上美人很多,被辜負者十之八九,而如上諸位,幾乎個個不曾被負,簡直是初探人間,就一餉看盡繁華。

之後她們各自發展,以順暢者居多,一路至今,真正的瓶頸出現:一方面是內功圓熟,自己也成了熟女;另一方面,銀幕上同輩男演員的所有感情戲由85後女演員包乾,她們若想插手,那就要再熬上幾年,熬到能演媽媽為止。只比張嘉譯大八歲的宋丹丹,不得不接受自己35歲後無戲可演的局面,以及熬到飾演張嘉譯母親的現狀。

▎“演技”之得來不易:不僅在天資,不僅在機會,還在於成長,在於不錯過每個階段的過程。成長不能超越過程,而我們的影視行業,卻有可能把這個過程之後的果實犧牲掉。

網友的《淑女的品格》之海報,作為一個相當真摯的信號,就在這樣的語境下出現。而這個信號,倒也預言了中國影視劇的觀演關係開始進入一個良性階段——觀眾逐漸養成了獨立的審美意識,他們沒有選擇性地遺忘那些值得被記住的佳人,而這份自己動手的無奈,恰恰也解釋了為什麼43歲的梅婷上綜藝仍收穫注意力無數,以及“腦洞劇”的海報上為什麼會出現久違的,間隔數年才在良莠不齊的電視劇作品中露一小臉的曾黎。

這些觀眾熟悉她們的青春,而且曾經由衷肯定過她們的青春,因此才會想象她們的熟齡。紅顏遠未白頭,在觀眾的審美層次開始變得多樣的時刻,難道行業本身不應該是多層次的給予?

熟齡早退的原因,主要在於製片方考慮到發行因素,只敢起用流量過人的當紅新人。而當紅新人,往往在一個新的媒體和培養環境下催生,他們的育成速度和收割速度,註定他們春種秋收,很快會被厭倦淘汰,然後再由新人前赴後繼。製片方發起項目的魄力,一般都有自己的商人底線,這就註定了既不會選擇流量不高但是成本不低的熟女明星,也迫於製作週期和變現週期的漫長,不至於對市場的分層和多元化趨勢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和調頭能力——往往是市場已經出現了新的聲音,觀眾已經出現了新的訴求,但是影視內容的製作方無法與之心心相印,而這層隔膜,貽誤的,就是熟女之美與才華。

作為行業中人,之所以會有與觀眾心態一樣的遺憾,是因為我深知憐香惜玉雖然淺薄,但這幾位熟女早年經戲劇背景的科班訓練,素養優異,於時間累積中,曾經歷作品,又經歷生活。如果說她們曾經是或接近是好演員,那麼現在,她們應當成為真正的好演員——如果有好作品和好角色的話。

角色的多元化是成就一個真正好演員的必要條件,這在國外並不罕見。最近韓劇《迷霧》中的金南珠已經47歲,擔綱絕對大女主。至於梅麗爾·斯特里普、凱瑟琳·赫本,也都在人生的圓熟之時,徹底迎來自證其演技派身份的高潮。

袁泉,秦海璐,梅婷……是誰耽誤了這群“黃金一代”的遠大前程?

表演是有門檻的,而談論演技卻很少被要求有準入資格,在人人對“演技”指手畫腳的社交網絡空間裡,其實很少有人能從專業層面思考“演技”之得來不易:不僅在天資,不僅在機會,還在於成長,在於不錯過每個階段的過程。成長不能超越過程,而我們的影視行業,卻有可能把這個過程之後的果實犧牲掉,有如潑掉陳釀。好在我們的觀眾開始意識到,觀演關係意味著一種和作品平等的權利,他們開始提出要求,他們要求他們自己被多元地、分層次地看待——遷就那些追逐年輕面孔的觀眾,不等於忽略那些更願意接受熟齡之美的我們。而這一記反轉,何嘗不是對製作方的棒喝:以新鮮之姿態,行保守之套路,自作聰明,未必靈驗;自以為安全,其實冒的是最大之風險:不多元,是最大之危。

人生實難。熟女之惑,可謂每一個女性所共有之惑,聚光燈下人,無非面臨的是曲終人散這一種。而對影視行業來說,焚琴煮鶴,則是一個審美損失問題——不給予美以生長之空間及機遇,不給予美以想象力,就是無為而為的扼殺。

對熟齡演員來說,除了等待,也要發聲。對觀眾來說,不要等待,要繼續呼喚和選擇。如上二種,都是不肯焚琴不肯煮鶴,是殊途同歸的審美貢獻:懂與愛是不可分離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