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老徐回味曾經的麥天:我們小時候的麥天,是這個樣子

跟著老徐回味曾經的麥天:我們小時候的麥天,是這個樣子

不知不覺間,麥兒黃了。去鄉間轉轉,偶爾還能聽到久違的布穀鳥的叫聲。那一陣陣有節奏的“咕咕”“咕咕”聲,在空曠的原野中,是那麼的悅耳和動聽。

這個時候,一個人,在藍天下獨自漫步在麥田中的田埂上,嗅著麥香,回憶著以往的曾經,一切都變得那麼陌生而又美好。當然,裡面也有苦澀。如今的年輕人,即便是農村的年輕人,也很少有人知道,他們父輩們經歷的麥天,究竟是個什麼樣子。

跟著老徐回味曾經的麥天:我們小時候的麥天,是這個樣子

那個時候,沒有收割機,收麥,全靠一鐮一鐮地割。每天早晨,天還未亮,父母就會把我們從睡夢中喊醒,去提前選好的某一塊地割麥。

我小時候最怕過麥天,感覺過一個麥天脫了一層皮。可母親總是說,她巴不得天天過麥天。真是少年不知愁滋味。

跟著老徐回味曾經的麥天:我們小時候的麥天,是這個樣子

割麥其實也是個技術活,手抓麥稈的多少,直接決定著你的速度,而下鐮的高低,則決定著麥茬的長短。麥茬長了,造成浪費不說,還會影響到以後的犁地、鋤地。

跟著老徐回味曾經的麥天:我們小時候的麥天,是這個樣子

我們兄弟中,我排行最小,因此也總是速度最慢。最重要的是,因為不經常幹活,總覺得累,時不時地站起來歇一歇。怕父母嫌自己偷懶,還此地無銀三百兩地說“腰疼”。父母聽了,總會呵呵一笑,“小孩家,哪有腰啊”。這時候,我就會調皮地做個鬼臉。父母則會讓我歇一會或者到一旁玩一會。即便如此,一個麥天下來,手上總有幾個蠶豆般大小的水泡。

割麥當然也有快樂。最快樂的,莫過於突然發現一窩鵪鶉蛋或逮一隻野兔。那時候,自然環境好,野兔什麼的特別多,割著割著,突然就會有一隻野兔蹦拉出來。這時,我們就會放下手中的鐮刀,飛一般地追趕著野兔,完全忘記了割麥時的勞累。當然,差不多每次都是無功而返。最怕人的,就是割著割著,突然就出來一條全身佈滿花紋的蛇,把人嚇得半死。

跟著老徐回味曾經的麥天:我們小時候的麥天,是這個樣子

這個磨鐮的場景,估計很多人沒有見過,這是整個麥田每天的必修課。頭一天晚上或當天清晨,家家戶戶都會提前把所有的鐮刀用磨刀石磨好,以免耽誤收麥的進度。

我那時候也磨過鐮刀,磨好後會用手在刀刃上拉磨幾下,或者用個布條試試,直到磨得鋒利為止。

跟著老徐回味曾經的麥天:我們小時候的麥天,是這個樣子

去地裡割麥的時候,大多數的家庭,會帶上涼好的開水,裡面放點糖精,喝起來甜絲絲的。條件好的,還會煮上一些平時捨不得吃的鹹鴨蛋或鹹雞蛋,以及油烙饃等,免得割麥的時候捱餓。當然,也是為了節省回家吃飯的時間,提高割麥的效率。

現在的年輕人可能不會知道,那個年代,不是一年四季都能吃上白麵饃的。由於產量低,小麥的收成有限,家家戶戶平時基本上都是靠紅薯度日。僅有的白麵,只有傳統節日如春節等,才能吃上幾天白饃。平時即便家裡來了客人,大多也只會臨時攤個煎餅或者擀碗麵條招待一下。

我記得小時候,有一次家裡有客,母親攤了幾個煎餅,我眼巴眼望地等著客人能剩下一點,以便自己能解解饞。結果,客人把煎餅吃完了,惹得我還哭了一場。那個時候日子的艱難,是現在年輕人無法想象的。

跟著老徐回味曾經的麥天:我們小時候的麥天,是這個樣子

麥子割完後,還有捆麥。捆麥要趁早,因為是用麥稈捆的,若要等太陽把麥稈曬乾,捆的時候就會不停地斷裂。我們兄弟多,那時候,往往會前面幾個人割,後面一兩個人跟著捆。

跟著老徐回味曾經的麥天:我們小時候的麥天,是這個樣子

一塊地的麥子割完捆完後,接下來就是往架子車上裝車往麥場里拉了。裝車絕對是個有技術含量的活兒,裝得不好,光往下吐嚕(滑的意思)不說,還會影響到車子前後的平衡。前面重的話,車子拉起來會很沉。後面重的話,車子把又摁不下去。我記得,遇到前面輕了的時候,哥哥們會讓我坐在車子把上。那個時候,我總是樂得屁顛屁顛的,完全體會不到哥哥們的辛苦。

跟著老徐回味曾經的麥天:我們小時候的麥天,是這個樣子

麥子拉到場裡後,要簡單地垛起來,等麥子收到一定量的時候,用石磙把麥粒從麥穗中碾出。我們那裡稱之為打場。

那時候,麥場是公用的,誰家哪一天使用,需要幾家提前商量好。打場時,有牲口的,會用牛拉著石磙,在曬好的麥子上一遍一遍地碾壓。像我們這些家裡沒有牲口,又用不起手扶拖拉機的人家,就要靠幾個弟兄一起拉石磙碾壓了。

跟著老徐回味曾經的麥天:我們小時候的麥天,是這個樣子

後來條件好了些,有了脫粒機,打麥便變得容易了很多。只需把麥稈曬乾,把成捆的麥子塞進去,麥粒很快就脫了出來。用脫粒機最大的好處就是省了挑場(用石磙碾壓需要一次次地把麥秸挑起來,以便把麥粒全部碾壓出來)的程序,既節省了人力,又提高了效率。

跟著老徐回味曾經的麥天:我們小時候的麥天,是這個樣子

麥子打好後,接下來就是堆麥秸垛了。這和裝車一樣是個技術活,因為麥秸稈比較滑,很不好堆起來,很多時候,堆著堆著就塌了下來,前功盡棄。

那個時候,之所以家家戶戶都要把麥秸堆成垛,是因為麥秸不僅是牛馬等牲口冬季的主要食物,還是家家戶戶一年四季燒鍋用的柴火。

那個年代,有村莊的地方就有麥秸垛,有方有圓,有大有小,有高有低,或屹立村頭,或橫臥房前,成了農村最具地標性的一個風景。它們星羅棋佈地散落著,宛如一個個清香溫軟的饅頭,餵養著村莊的生靈,撐起了農人的尊嚴和底氣。又如緘默不語的雕塑,見證著一個個村莊的榮辱興衰。

跟著老徐回味曾經的麥天:我們小時候的麥天,是這個樣子

麥子脫粒的最後一個程序是揚場,就是藉助風力,用木鍁把混雜在麥粒中的麥秸分離開,然後由另一個人用掃帚輕輕地把上面的麥秸掃出去。這是收麥過程中最難的一個環節。因為很多時候沒有風,但如果是老把式,即便是微弱的風,也能把麥粒呈扇形撒開,讓它和麥秸分離開。

跟著老徐回味曾經的麥天:我們小時候的麥天,是這個樣子

麥子脫粒後,一般會先用化肥袋子把打好的麥粒裝起來,以防下雨。這個時候,也是家家戶戶最高興的時候,一年的辛苦勞作,終於有了收穫。裝好後,還要反覆認真地數上一數,一年的收成心中也就大致有數了。

跟著老徐回味曾經的麥天:我們小時候的麥天,是這個樣子

麥子運回家,還不算麥罷。收到家的麥子,還需要找個晴天拉到場裡晾曬。每過個個把小時,就需要用木鍁推一遍,以便曬得均勻。一般最少經過兩三次的反覆晾曬,才算曬乾,然後裝運回家,整個麥天才算結束。

跟著老徐回味曾經的麥天:我們小時候的麥天,是這個樣子

記憶中最讓人發愁的是麥天下雨。一場突來的暴雨尚不可怕,頂多我們半夜裡起來用慌里慌張地用塑料紙蓋一蓋。要是下連陰雨,就麻煩了。眼看著成熟的麥子就要收割了,雨卻不解人意地下個不停,成熟的麥穗不情願地勾著頭,在雨中漸漸出芽,慢慢發黴,我們卻無能為力。眼看著一年的收成付之東流,很多人家的女主人往往會焦急而又無奈地哭泣。

遇到這樣的天氣,我們只能自認倒黴,要吃很長時間的發芽麥了。麥子發芽後磨出的面,發粘,吃起來口感也不好。可那時缺少口糧,即便如此,我們還是要吃下去。那個年代,能填飽肚子,比啥都強。

跟著老徐回味曾經的麥天:我們小時候的麥天,是這個樣子

如今,還沒到麥子完全成熟,各地的麥客已紛至沓來。以前十天半月的麥天,用收割機一天甚至一晌就結束了。收購麥子的客商,還會主動到田間地頭現場收購,農戶只需數數錢往兜裡一揣,就可以美滋滋地回家了。

看看現在,想想以前,覺得現在的農民真是幸福。農忙了,機械化種植、收割,農閒了出來打工掙錢,沒有工作和生活上的壓力,日子過得舒舒坦坦。不信,你去農村走一走,空調、冰箱、洗衣機、熱水器等電器齊全不說,不少家庭,還買了小轎車,讓從農村走出來的老徐真是羨慕得不得了。

(老徐 宛城那些事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