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老徐回味曾经的麦天:我们小时候的麦天,是这个样子

跟着老徐回味曾经的麦天:我们小时候的麦天,是这个样子

不知不觉间,麦儿黄了。去乡间转转,偶尔还能听到久违的布谷鸟的叫声。那一阵阵有节奏的“咕咕”“咕咕”声,在空旷的原野中,是那么的悦耳和动听。

这个时候,一个人,在蓝天下独自漫步在麦田中的田埂上,嗅着麦香,回忆着以往的曾经,一切都变得那么陌生而又美好。当然,里面也有苦涩。如今的年轻人,即便是农村的年轻人,也很少有人知道,他们父辈们经历的麦天,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跟着老徐回味曾经的麦天:我们小时候的麦天,是这个样子

那个时候,没有收割机,收麦,全靠一镰一镰地割。每天早晨,天还未亮,父母就会把我们从睡梦中喊醒,去提前选好的某一块地割麦。

我小时候最怕过麦天,感觉过一个麦天脱了一层皮。可母亲总是说,她巴不得天天过麦天。真是少年不知愁滋味。

跟着老徐回味曾经的麦天:我们小时候的麦天,是这个样子

割麦其实也是个技术活,手抓麦秆的多少,直接决定着你的速度,而下镰的高低,则决定着麦茬的长短。麦茬长了,造成浪费不说,还会影响到以后的犁地、锄地。

跟着老徐回味曾经的麦天:我们小时候的麦天,是这个样子

我们兄弟中,我排行最小,因此也总是速度最慢。最重要的是,因为不经常干活,总觉得累,时不时地站起来歇一歇。怕父母嫌自己偷懒,还此地无银三百两地说“腰疼”。父母听了,总会呵呵一笑,“小孩家,哪有腰啊”。这时候,我就会调皮地做个鬼脸。父母则会让我歇一会或者到一旁玩一会。即便如此,一个麦天下来,手上总有几个蚕豆般大小的水泡。

割麦当然也有快乐。最快乐的,莫过于突然发现一窝鹌鹑蛋或逮一只野兔。那时候,自然环境好,野兔什么的特别多,割着割着,突然就会有一只野兔蹦拉出来。这时,我们就会放下手中的镰刀,飞一般地追赶着野兔,完全忘记了割麦时的劳累。当然,差不多每次都是无功而返。最怕人的,就是割着割着,突然就出来一条全身布满花纹的蛇,把人吓得半死。

跟着老徐回味曾经的麦天:我们小时候的麦天,是这个样子

这个磨镰的场景,估计很多人没有见过,这是整个麦田每天的必修课。头一天晚上或当天清晨,家家户户都会提前把所有的镰刀用磨刀石磨好,以免耽误收麦的进度。

我那时候也磨过镰刀,磨好后会用手在刀刃上拉磨几下,或者用个布条试试,直到磨得锋利为止。

跟着老徐回味曾经的麦天:我们小时候的麦天,是这个样子

去地里割麦的时候,大多数的家庭,会带上凉好的开水,里面放点糖精,喝起来甜丝丝的。条件好的,还会煮上一些平时舍不得吃的咸鸭蛋或咸鸡蛋,以及油烙馍等,免得割麦的时候挨饿。当然,也是为了节省回家吃饭的时间,提高割麦的效率。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会知道,那个年代,不是一年四季都能吃上白面馍的。由于产量低,小麦的收成有限,家家户户平时基本上都是靠红薯度日。仅有的白面,只有传统节日如春节等,才能吃上几天白馍。平时即便家里来了客人,大多也只会临时摊个煎饼或者擀碗面条招待一下。

我记得小时候,有一次家里有客,母亲摊了几个煎饼,我眼巴眼望地等着客人能剩下一点,以便自己能解解馋。结果,客人把煎饼吃完了,惹得我还哭了一场。那个时候日子的艰难,是现在年轻人无法想象的。

跟着老徐回味曾经的麦天:我们小时候的麦天,是这个样子

麦子割完后,还有捆麦。捆麦要趁早,因为是用麦秆捆的,若要等太阳把麦秆晒干,捆的时候就会不停地断裂。我们兄弟多,那时候,往往会前面几个人割,后面一两个人跟着捆。

跟着老徐回味曾经的麦天:我们小时候的麦天,是这个样子

一块地的麦子割完捆完后,接下来就是往架子车上装车往麦场里拉了。装车绝对是个有技术含量的活儿,装得不好,光往下吐噜(滑的意思)不说,还会影响到车子前后的平衡。前面重的话,车子拉起来会很沉。后面重的话,车子把又摁不下去。我记得,遇到前面轻了的时候,哥哥们会让我坐在车子把上。那个时候,我总是乐得屁颠屁颠的,完全体会不到哥哥们的辛苦。

跟着老徐回味曾经的麦天:我们小时候的麦天,是这个样子

麦子拉到场里后,要简单地垛起来,等麦子收到一定量的时候,用石磙把麦粒从麦穗中碾出。我们那里称之为打场。

那时候,麦场是公用的,谁家哪一天使用,需要几家提前商量好。打场时,有牲口的,会用牛拉着石磙,在晒好的麦子上一遍一遍地碾压。像我们这些家里没有牲口,又用不起手扶拖拉机的人家,就要靠几个弟兄一起拉石磙碾压了。

跟着老徐回味曾经的麦天:我们小时候的麦天,是这个样子

后来条件好了些,有了脱粒机,打麦便变得容易了很多。只需把麦秆晒干,把成捆的麦子塞进去,麦粒很快就脱了出来。用脱粒机最大的好处就是省了挑场(用石磙碾压需要一次次地把麦秸挑起来,以便把麦粒全部碾压出来)的程序,既节省了人力,又提高了效率。

跟着老徐回味曾经的麦天:我们小时候的麦天,是这个样子

麦子打好后,接下来就是堆麦秸垛了。这和装车一样是个技术活,因为麦秸秆比较滑,很不好堆起来,很多时候,堆着堆着就塌了下来,前功尽弃。

那个时候,之所以家家户户都要把麦秸堆成垛,是因为麦秸不仅是牛马等牲口冬季的主要食物,还是家家户户一年四季烧锅用的柴火。

那个年代,有村庄的地方就有麦秸垛,有方有圆,有大有小,有高有低,或屹立村头,或横卧房前,成了农村最具地标性的一个风景。它们星罗棋布地散落着,宛如一个个清香温软的馒头,喂养着村庄的生灵,撑起了农人的尊严和底气。又如缄默不语的雕塑,见证着一个个村庄的荣辱兴衰。

跟着老徐回味曾经的麦天:我们小时候的麦天,是这个样子

麦子脱粒的最后一个程序是扬场,就是借助风力,用木锨把混杂在麦粒中的麦秸分离开,然后由另一个人用扫帚轻轻地把上面的麦秸扫出去。这是收麦过程中最难的一个环节。因为很多时候没有风,但如果是老把式,即便是微弱的风,也能把麦粒呈扇形撒开,让它和麦秸分离开。

跟着老徐回味曾经的麦天:我们小时候的麦天,是这个样子

麦子脱粒后,一般会先用化肥袋子把打好的麦粒装起来,以防下雨。这个时候,也是家家户户最高兴的时候,一年的辛苦劳作,终于有了收获。装好后,还要反复认真地数上一数,一年的收成心中也就大致有数了。

跟着老徐回味曾经的麦天:我们小时候的麦天,是这个样子

麦子运回家,还不算麦罢。收到家的麦子,还需要找个晴天拉到场里晾晒。每过个个把小时,就需要用木锨推一遍,以便晒得均匀。一般最少经过两三次的反复晾晒,才算晒干,然后装运回家,整个麦天才算结束。

跟着老徐回味曾经的麦天:我们小时候的麦天,是这个样子

记忆中最让人发愁的是麦天下雨。一场突来的暴雨尚不可怕,顶多我们半夜里起来用慌里慌张地用塑料纸盖一盖。要是下连阴雨,就麻烦了。眼看着成熟的麦子就要收割了,雨却不解人意地下个不停,成熟的麦穗不情愿地勾着头,在雨中渐渐出芽,慢慢发霉,我们却无能为力。眼看着一年的收成付之东流,很多人家的女主人往往会焦急而又无奈地哭泣。

遇到这样的天气,我们只能自认倒霉,要吃很长时间的发芽麦了。麦子发芽后磨出的面,发粘,吃起来口感也不好。可那时缺少口粮,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要吃下去。那个年代,能填饱肚子,比啥都强。

跟着老徐回味曾经的麦天:我们小时候的麦天,是这个样子

如今,还没到麦子完全成熟,各地的麦客已纷至沓来。以前十天半月的麦天,用收割机一天甚至一晌就结束了。收购麦子的客商,还会主动到田间地头现场收购,农户只需数数钱往兜里一揣,就可以美滋滋地回家了。

看看现在,想想以前,觉得现在的农民真是幸福。农忙了,机械化种植、收割,农闲了出来打工挣钱,没有工作和生活上的压力,日子过得舒舒坦坦。不信,你去农村走一走,空调、冰箱、洗衣机、热水器等电器齐全不说,不少家庭,还买了小轿车,让从农村走出来的老徐真是羡慕得不得了。

(老徐 宛城那些事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