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班回家的夜路上,總是這群人給你溫暖

他們是城市裡的一部分,流動又固定。

夜晚路邊,他們自帶撩人的煙火,不華麗不喧鬧,也不五光十色。

他們在城市的夾縫中存活,街頭巷尾以及馬路邊的空地。

他們做出的烤冷麵,有麻辣的,有香辣的,還有酸辣的,酸甜的,總能滿足不同人的口味;

他們做出的煎餅果子,又脆又香,外軟裡焦,咬一口嘎嘣脆。

他們也會賣菠蘿,菠蘿蜜,甜滋滋,晚上下班吃一塊,疲憊一掃而光;

城市夜晚的風情,在嘈雜的酒吧,在燈火不息的高樓大廈,也在他們呲呲作響的鐵板之上。

他們就是這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加班晚歸人群的流動饕餮盛宴 。

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是夜市的時候出來,不管你加班到多晚,總能在從公司回家的路上看到他們的身影,他們的身影消解了行人的孤獨感,他們剛做出的食物則讓人覺得溫暖。

他們就是加班族回家路上經常能看到的那群人——小攤小販們,不過他們現在有了一個新的稱呼——碼商。

這個名字乍一聽或許會讓人覺得有些陌生,但生活在互聯網時代的人們卻無時無刻不在接觸這些大大小小的“碼商”們。

餓了要吃東西,先掃碼,移動互聯網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深刻改變由此可見一斑。

以往人們口中的“小攤小販”、“手藝人”成了這種改變的踐行者。街上賣煎餅、賣水果、開小店,甚至是提供維修服務的人員,都因為使用了“收錢碼”接入移動支付而加入互聯網經濟的浪潮中,將傳統生意變得“時尚”。由此,不僅加快了銷售速度,還不用找零,也避免了假幣,大大方便了人們的生活。

“碼商”不僅為人們帶來了便利,他們自己對這個身份的認同也是極強的。52歲的“碼商”王師傅是維修空調服務的個體經營者,在北京很多年,大概修理了近4000臺空調。

去年生意突然變好,訂單增多,可一下子拿不出這麼多錢補貨,就利用自己支付寶收錢碼積累的“多收多貸”額度,進行資金週轉,順利完成了訂單。

像王師傅一樣受惠的“碼商”不止一個。通過接入“收錢碼”的碼商們都能享受到碼商專屬的“多收多貸”服務。

就是這種對“碼商”身份的認同感,使得碼商迅速地蔓延到全國,所以有碼商的地方,生意就好做。生意好做了,街頭的小攤小販們自然就多了。有小攤販的街頭就有好吃的,就有溫暖。對於上班族來說,在下班時,能迅速品嚐到小攤販們做出的可口小吃,也算是忙碌之後的小幸福了。這來自“碼商”的下班福利,讓夜晚的城市生活更加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