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公司的通病,非常準確——修耐教育

特點1:混日子的多!

公司經營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盈利,保證公司的良性經營和正常發展;如果一個公司始終是虧損,或者不賺錢,那就與公司成立的初衷背道而馳了。企業離倒閉不遠了。

小公司的通病,非常準確——修耐教育

公司員工分成兩大類:“混日子”的員工和“不混日子”的員工。

“不混日子”的員工主要是指我們的銷售人員和研發人員,公司的整體業務運轉離不開他們日以繼日的工作支持。他們屬於具體職能部門,為公司創造直接的效益(尤其是銷售人員)。

“混日子”的員工主要是指我們的平臺人員,包括行政、人事、財務、後勤等,他們公司業務運轉做後備支持,他們屬於成本開支的部分。

公司必須要有這兩種類型的員工,這兩種類型的員工保持一個良性的比例上。尤其是:公司必須保證“不混日子”的員工比例高於“混日子”的員工,否則公司就是虧損的!

我們的很多公司往往在不經意間,就發現自己公司裡面,“混日子“”的員工越來越多,而“不混日子”的員工比例越來越低,直至某天發現公司經營入不敷出了!

而且,在那種時候,我們的公司老總還會發現兩個奇怪的現象:

每個公司人員(“混日子”的員工)的作用都很大,都密不可分,感覺少了任何一個部門人員,公司都運轉不下去;反倒是“不混日子”的員工(銷售人員和研發人員)替代性很強。

乍一看,公司員工和人才隨處可見;真正到了賺錢的時候,需要的時候,結果一個獨挑大樑的員工都沒有!

這個時候,其實就是我們的小企業,已經陷入到“大公司病”裡面去了!

特點2:過分管理

小公司,生存第一,發展第二;首先要保證自己能夠盈利生存下來,要有了生存下來的能力,而不是和集團,一天到晚談論加強內部管理、精神文明建設,企業文化等。

大企業信奉“管理出效益”,我們的很多中小型公司老總和領導層,要麼是從大企業出來的,要麼是盲目崇拜“大企業的管理模式”,所以在日常經營過程中,也是照搬其“管理運作模式”,強化內在業績需求而忽視精神文明建設。

嚐嚐讓銷售人員打電話,聯繫拜訪客戶,電話會議,績效考核,而忽視了員工技能培訓,溝通技巧的培訓,能力提升不足。最後,公司進入惡性循還!再比如:讓研發人員天天早晚開例會,隨時參加各種探討會或者交流會,溝通學習心得體會或者管理經驗,最後將我們的研發人員變成“辦公室主任”,天天在辦公室看報紙,學習最新管理經驗。

諸如此類,皆是小公司“管理過頭”的表現。表面上是看,這是小公司在虛心學習大企業的“成熟管理模式”,實質上是自己害了自己。小公司需要的是適合自己現階段發展所需的管理模式,而不是千篇一律照搬大企業的管理模式。管理過頭,而忽視人文精神建設比沒有管理更可怕!

特點3:流程繁瑣複雜

小公司的缺陷是,沒有足夠大載體和資本;小公司的優勢也是“小”,“船小好調頭”,溝通高效,信息反饋靈敏,市場嗅覺能力強。

然而,在現實社會中,我們很多小公司違背、拋棄了自己“小”的優勢,而是“以己之短,攻人之長”,以自己最不擅長、最臃腫複雜的流程來應對市場,運營自己的公司。這是最悲慘的事情,然而卻在我們的很多小公司身上演繹得淋漓盡致。

小公司非常害怕這一點。一旦小公司流程繁瑣複雜起來,就代表著小公司喪失了競爭市場的最大依仗,公司員工的大部分時間都將消耗在這些“內耗流程”中,而不是贏得市場佔有率,贏得市場回報!

小公司的流程繁瑣複雜,還隱含另外一層意義:那就是公司平臺人員太多,不賺錢的員工太多,“人浮於事”;這些不賺錢的員工太多了,他們也必須想法設法體現自己的價值,那麼就必然要擬製這樣那樣的規章制度,從而彰顯自己的價值,至於這些規章制度是否有利於營銷、有利於公司發展,則不在他們考慮之中了。

小公司就是小公司,小公司應該有“大志向”,但是絕對不能立即犯“大企業病”,尤其是犯了大企業病還不知情,還自以為了不起,這樣就更加可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