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的俗體“竜”的由來是什麼,該字為何未被列入簡化字?

楊壽強

大結論:

一、從字源角度來看,「竜」是「龍」的「異構字」:同一個字的不同構造,如「綫、線」,是異體字的一種。

二、但是,在使用的時候,「竜」是「龍」它們的職能是不盡相同的。用文字學的話說是「部分異體字」。

三、沒有選擇「竜」作為「龍」的簡化字,是因為「竜」太冷僻,所以,選擇更為常見的「龍」的草書「龍」,保持漢字穩定連續性,減少學習成本。

「竜」這個字形非常之古老,我們來看「龍」的古文字就一目瞭然,這個字形差不多就是「龍」的古文字的隸定:

所以,「竜」可以說是古文字「龍」的另一條演化路徑:

我們來分析一下「龍」的初文本字的構成:

「龍」的初文上面是「辛」部,右邊是「張大口的龍」之形,古文字「龍、鳳」都從「辛」:

「辛」部跟「龍、鳳」的讀音無關,字義也很難聯繫,為什麼會從「辛」,學界有三種解釋

  1. 聲符:「辛」的古音表音,或者說「辛」是聲符「童」的省形。聲符是「童」。但是「鳳」從「辛」又如何解釋呢?

  2. 羨符:裝飾筆畫,表示龍鳳的角、冠。
  3. 意符:「辛」是一種古代刑具,引申有「主宰治事」之義,那麼,「龍、鳳」中的「辛」表示先民對神鳥神獸敬畏,認為它們是主宰者。

以上諸說見:《古文字詁林》9 冊,第 417頁

我覺得第三者說法比較可信,總之「龍」從辛,右邊為「巨口長身」的象形符號。從「辛」的字上部經常訛寫為「立」,比如:「妾、竟」上面都是「辛」。

那也就是說:

演化路徑一,初文獨體象形字,演變成左右結構的「龍」字,上面的「立」是「辛」,下面的「月」是龍的「巨口」,右邊的字符是「龍身」。

如下圖所示:1——立(辛)。2、月——(龍口) 3、龍身

這是漢字從象形獨體到合體的演變。

演化路徑二,就是保持古象形初文的上下結構,省去了表示「口」的部件,「龍身」加上筆畫寫成古「電(申)」字,加強表意:

「電(申)」古本一字。

如下圖所示:

所以,題主問「竜」是怎麼來的,通過以上的論證分析,我可以下結論:

「竜」是象形初文演化而來的字形,從辛從電,會意字。

但是,「竜」在使用的時候,不完全等同於「龍」,見下面的文獻例句,這一點一定要搞清楚:

漢語大字典,第二版,頁2897

最後一個問題,簡化字為什麼沒有選擇「竜」作為「龍」的簡化字:

其實,「龍」也不是新造字,「龍」還有一個「三撇的龍」都是來自草書楷化的古代俗字:


宋元以來的古代的白話小說等中,三種簡體「竜」、「龍」、「三撇的龍」都有用過:

劉復. (1957). 宋元以來俗字譜. 文字改革出版社.,頁115

「龍」的異體字很多,如下圖:

一般人會不會知道「竜」是「龍」的異體字?

我相信知道的人很少。

但是「龍」的草書體「龍」就非常常見了。識字的人基本都會知道。

文字改革中,漢字簡化最核心的原則是「述而不作,約定俗成」。

「竜」不是新造字,形體也較簡單,符合「述而不作」,但是太過於冷僻,不符「約定俗成」,所以沒有選擇「竜」。而是選擇了比較常見的「龍」的「草書楷化」俗字「龍」。

這樣就「述而不作,約定俗成」都符合了,保持漢字的穩定連續,不至於過於跳躍,而增加學習成本。


小漢字見大歷史

按《正字通.立部》雲:竜,俗作龍字。《同文舉要》龍部作按《六書統》古文龍象角爪身蜿蜒形,作

,非從立作。

竜,按龍字古文篆體作,隸定作

又變作或訛作隸定作
又變作從立作“竜”。“竜者,又
字之訛變也。

初步數了一下,龍的異體字大約51個。

至於為何不用“竜”作簡化字而用“龍”,我想文字簡化委員會肯定也會爭論、抉擇,有一些什麼具體的考慮就不得而知了。也許“龍”筆畫較少,易於書寫是主要原因。


濁世清風

“龍”、“馬”二字簡化得非常妙,尤其是“馬”字。然而另外有些簡體字也存在胡亂製造的感覺,缺乏美感和歷史延續性。“鬱”(yù)字的簡體字用“蔚”表示,大概會比“鬱”好。“鬱”本身意項全是褒義,如芳香;而“蔚”字在古時候已經用來表達等同“鬱”字的意思——煩悶。總體而言,“鬱”和“鬱”八竿子打不到一起。“華”字的簡體亦失去平衡感。“漢”字作為民族名稱,要是不簡化該多好。總之,因為簡體字並非完美,所以繁體字不能丟。繁簡併用比較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