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D立德人物|大师作家海明威,永远的钢铁硬汉

在诺贝尔文学奖一百余年的历史中,得奖者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一鸣惊人,作家虽然缺乏知名度,作品也不见经传,却能突出重围,勇夺桂冠。第二类颇有争议,作家具有相当的名望和实力,获奖与不获奖都在情理之中。第三类则当之无愧,这样的作家寥寥可数,但每一位都堪称大师,他们在文学史上有所开创,他们的作品被视为经典,他们对于人类的影响恒久绵长。

LEAD立德人物|大师作家海明威,永远的钢铁硬汉

海明威就属于第三类作家,海明威于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奖授奖词这样评价他:“因为他精通于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其近著《老人与海》之中,同时也因为他对当代文体风格之影响。”

LEAD立德人物|大师作家海明威,永远的钢铁硬汉

一生经历过无数枪林弹雨

海明威的经历比他的文学创作要丰富的多。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更愿意谈论他的生活。

1899年,海明威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区的奥克帕克。海明威的童年是幸福的,家庭自由民主的气氛,居所周围优美宁静的自然环境,都帮助他个性健康的成长。唯一让海明威耿耿于怀,不愿回忆的事情是他的母亲曾经把他打扮成女孩。

据海明威的姐姐马塞利娜回忆,母亲特别希望有一对双胞胎,所以把他俩当作双胞胎女孩来养,给两人穿一样的裙子,梳一样的发型,化一样的妆容,甚至让两人玩一样的娃娃。直到5岁时,海明威才恢复“男儿身”。对一辈子标榜“纯爷们”,热衷挥洒男性荷尔蒙的海明威而言,这简直是段“黑历史”。英国《每日邮报》就此披露了一个有趣的细节:成年后的海明威曾经再三与母亲协商不要对别人说出这个童年秘密。

LEAD立德人物|大师作家海明威,永远的钢铁硬汉

刺激与冒险是海明威一生的追求。1918 年,他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子弹数次与他擦肩而过。一般人在经历过一两次的生死体验后往往变得谨慎而小心,海明威相反,生死体验让他感到愉悦,他开始频繁追寻这样的极致体验。之后他既被头发怒的狮子抓得皮开肉绽,也曾在船上摔成重伤。有人开玩笑称他受过的伤比他旺盛的毛发还要多。

海明威的旅行经历也是许多作家梦寐以求却不敢轻易尝试的。他去过欧洲、非洲等世界许多艰险地区,异国情调和异域人民的生活百态为他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而海明威身上这种富于开拓、勇于尝试、轻视死亡的精神深深契合着美国人的价值观,许多美国年轻人视他为精神偶像。

LEAD立德人物|大师作家海明威,永远的钢铁硬汉

一个人不能被打败

海明威最富盛名的作品是《老人与海》。在这篇中篇小说中,海明威塑造了一个文学史上的经典形象:渔夫圣地亚哥。老渔夫圣地亚哥孤身一人出海捕鱼,在没有水没有食物没有武器的情况下,与一条巨鱼搏斗两天两夜,最终凭借毅力战胜了它,将它拴在船边。许多鲨鱼前来抢夺他的战利品,他一一杀死鲨鱼,可最后巨鱼也只剩下了一副鱼骨头。

老渔夫的形象有着海明威本人的自传色彩。海明威年轻时争强好胜,绝不服软。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精力和创造力也随之衰减,但他始终没有失去希望和自信,他坚信一个人的意志能战胜所有事物。老渔夫就是他向时间和生命扔过去的宣战书。

LEAD立德人物|大师作家海明威,永远的钢铁硬汉

海明威一生都在征服。他拒绝任何不可能,他相信他可以做到任何事。他既是一流的猎手,也是顶尖的垂钓运动爱好者,他既有不错的拳击能力,也是一名称职的救护车司机。

LEAD立德人物|大师作家海明威,永远的钢铁硬汉

好作品要删掉多余的部分

海明威信奉好的作品一定得删掉多余的部分,一个句子的分量要直到删无可删时才能衡量。但这并不意味着简短的句子就好写,用简短的语言精准而深刻地表现内容要更为困难。海明威在一次采访中谈及他的创作,他说他每天总是把停笔之前的稿子修改一遍。全文完成之后,再改一遍。说到《永别了,武器》的结尾时他感慨万分,因为小说的最后一页足足改了三十九次他才满意。

为了寻找一个准确的字眼,海明威有时得花费好几天时间。为写好一篇文章,他一天得耗费好几支铅笔。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他的小说语言才会在一种特殊的节奏中生发出无穷的意味。海明威或许是最难挑出语言毛病的几个作家之一,因为他对语言简洁的要求已经达到一种极致。他的许多句子可用“不刊一字”来形容,改一字就逊色一分,意思也会偏离不少。

LEAD立德人物|大师作家海明威,永远的钢铁硬汉

1931年,海明威出版了《午后之死》,并正式总结了自己的创作理念,提出了著名的“冰山原则”。即提倡文章只表现事物的八分之一,使作品充实而耐人寻味。这种形象的比喻,既引起了文学批评界的兴趣,也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美学表现手法。许多后来的作家受此启发,终生获益。

大作家马尔克斯是海明威的忠实粉丝。他曾说到海明威对自己的影响:“海明威是对我的写作技巧影响最大的人——不仅是他的著作,还有他的写作方法与技巧的惊人意识。”

马尔克斯还回忆了第一次与海明威见面时的场景。马尔克斯说我一眼就把他认出来了。我对着他喊:“大师。”海明威则像小孩子似地对我大叫:“再见,朋友!”那是他们相见的唯一时刻,是两个大作家历史性地会面,也是两个时代的交错。

我深信,当时年轻的马尔克斯眼中看见的是文学的一个传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