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離開保本保收益,我們該如何理財?

那些心酸的日子

富貴險中求,這也是很多人翻身致富的重要原因,就如一窮二白時借錢創業一樣。

理財雖說很多時候也是這個道理,但是理財失敗的概率同樣不低於創業失敗的概率。所以,理財一定要在風險和收益之間找到一個平衡。

說起理財不得不說起兩個案例,e租寶和錢寶網。

兩者都是以高收益吸引儲戶,最終都是轟然崩潰。

入局早,見好就收的人,能夠獲得遠高於銀行的收益。甚至於後者還有人數十萬元投入滾動成數百萬元,收益率相當驚人,但是絕大多數人最後血本無歸。

前不久我曾經說過,多數P2P平臺都是龐氏騙局。

結果很多人不服氣,卻不去認真思考分析。一個行業,巔峰時4000多家平臺,現在已經跑路了3000多家,還不算其他原因轉型或關閉的。超過70%的跑路率,說多數是龐氏騙局難道有問題嗎?

對於不同的人,理財的選擇會有不同,核心就是看個人收入以及對風險的承受能力。

購買理財產品,往往都會有風險提示,銀行的理財產品還會有風險級別。

一般來說,5%以內的收益率相對安全,而超過5%後,每增加1%的收益率,風險至少增加10%。

假如對風險承受能力高,換句話說就是不怕虧本,那麼可以適當配置保險、P2P、基金、股票、外匯、黃金、房產。

對於普通人來說,保本更重要,在這個前提下追求較高的收益

可以選擇國債、大額存單、結構性存款。同時,貨幣基金也可以作為不錯的選擇,相對與股票基金來說風險低很多,虧本的概率很低。4%左右的年收益率,已經比普通存款好多了。

要知道現在還有數萬億的銀行存款還是以活期的形式存在,假如換一種存法,比如放到寶寶類貨幣基金裡面,一年可是數千億的利息收入。而龐大的活期存款,實際是每年都給銀行白送了比數千億還要多的利潤。


財智成功

怎麼辦?以後銀行、信託、券商等等要打破剛兌了,銀行理財不保本了,怎麼辦??

是不是要惡補理財知識?是不是要擦亮雙眼明辨各類理財?

不用的兄dei~別緊張大兄dei~

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理事長、原財政部部長樓繼偉2018年3月4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老百姓要加強風險意識,不能一看收益高就被“忽悠”進去了,他說:“保證6%以上回報率的就別買,那是騙子”。

小白們可以把這句話牢記,因為這話簡單粗暴又有理。

雖然有些大公司內部員工集資投資收益率遠高於6%、風險也很低,但這種少數情況不在我們考慮範圍內。

當然了,6%以上也有一些比較穩的產品,比如信託理財等等,這個需要比較大的資金量才可以做(百萬以上)。

至於有些同學拿二三十萬能搞到6%以上的收益率、並且已經回本拿到收益,我只能說你運氣比較好、而不是你選擇理財能力強。

所以,以後理財打破剛兌,我們聽樓理事長的就好~


放牛王二娃

雖然銀行、券商理財產品都要求打破剛兌的,保本保息不會再被宣傳,對於我們保守投資者,市場上還是存在幾種真正保本保息理財產品,供參考。

銀行定期存款

銀行定期存款由銀行信用背書,基本上無風險。即使銀行破產,根據《存款保險條例》,50萬以內定期存款,無任何風險。

自從存款利率上浮上限已經解除,很多銀行主動上浮了定期存款利率,據我所知,有幾家地方性銀行五年定期存款利率高達5.5%。



國債,又稱國家公債

國債,由國家信用背書,無任何風險,4月10日發行的三年國債收益率3.8%,五年期國債收益率4.17%。



貨幣基金,各類"寶寶"們

貨幣基金,說白了就是收集更多資金去"團購"銀行定期存款、銀行拆借、國債等,更多資金議價能力強,獲得更高的利率,可以說是保本,收益波動較小,年化收益4%左右。



銀行結構性存款

結構性存款由基礎存款(保證本金+最低保障的利率)+金融衍生品(高出基礎利率部分的利率投資衍生品)組成。

因此結構性存款本金和最低利率是有保證,本金無風險,利息看衍生品的收益情況。

對於保守投資者,保本理財還是有的,但是對於想獲得高收益者,保本保息原來也不在他們考慮範圍,高收益必然伴隨高風險。


足鈀看財報

這個需要適當的學習投資理財方面。資產多元配置一定是很好的辦法之一,比如低風險的貨幣基金,固定期國債。一些中低風險的指數基金,滬深300基金。中高風險的成長股和藍籌股以及創業板。總而言之按照自己的需求和目標回報率來投資理財最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