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什麼意思?

祺禎亦寶

我以為可從兩個角度來談這句話:一,芻狗的意思;二,這句話的產生年代。

首先,芻狗這個概念大家已經解釋過很多,相信讀過《莊子》和《淮南子》的人都不會陌生,即祭祀時所使用的用草紮成的狗,而河上公與王弼的解釋則是錯誤的。現代不少注家也都對此沒有什麼太大疑惑(胡適依據王弼本,也是錯的,鍾泰做過批評),認為芻狗在祭祀時很重要,過後便被棄之不顧。差別處僅僅在於,有人以為天地在此意味著與世無關,有人則以為芻狗至少在某種程度上對天地而言是重要的。到底哪個對?其實當代對《老子》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其他文獻如《莊子》上,這些年因為劉笑敢重提陳寅恪的“格義”問題,遂導致學界越發重視文獻自身的問題,譬如《齊物論》,這種認識不可能是老子的,因為然不然,可不可,一看就是名家流行的內容,而莊子更是直接引述了惠施的命題,又批判了公孫龍的三個論題,從郭店簡的年代看,公孫龍至少不能早於老子原本,那麼,莊子的思想應該是新認識,所以王博在談到類似的“老聃之言”(《德充符》)時就指出這其實是莊子的觀點,而非老聃的。

因此,用莊子的齊物來說老子認為萬物與天地齊一顯然就是錯誤的。

其次,就這句話的年代看,它不會太早,因為“萬物”是墨子以後的用法。而老子這裡使用的仁,有愛的意思,明確把仁與愛等同起來的,便是墨家。芻狗從尊貴到被丟棄——《淮南子》說草狗會被人拾去燒火用,體現了萬物從生到死的枯榮變化。愛,則欲其生(恨,則……),與這句話近似的意思在《論語》裡出現過,是個邏輯詰難,那麼,愛與生是關聯在一起的,如果天地仁,萬物就不會由繁榮轉向衰敗了。

所以,老子的意思應該是說,萬物都遵從事物生死交謝的規律,而天地也遵從這種規律變化,如果仁(愛),則物將有生無死,有榮無敗。

另外,明確提過天地仁義的,是《管子》四篇,其寫作於戰國中期,最晚還有秦漢作品,《老子》可能是反駁它的。


肥嘟嘟的小不理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出自老子《道德經》的第五章,原句為:“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其中“仁”指的是仁愛,愛心。


“芻狗”指的是是古代祭祀時用的一種祭祀品,通常是用木棍、草等紮起來的模仿牛,羊,狗的仿真物,用來祭祀祖先或者其它的尊神。


在祭祀活動時,人們把這些芻狗神聖地供著,大家都虔誠地跪拜,完事後,就沒人管了,甚至散場時人潮擁擠,還把它踩爛了,隨後,撿柴禾的人撿回去當柴禾燒了。


後來為了避免出現這樣對待剛供完的芻狗,不讓大家心裡不舒服,就發展成事後把它燒了,燒的過程中讓它自行燃燒,不助燃,有些還演化成祭祀活動的一個環節。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意思是:天地用自然的法則駕御萬物,並沒有因為萬物的尊貴或卑賤而對它施以特別的仁愛恩惠或者鄙視不屑。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的意思是:聖人對百姓也沒有區分為三六九等,而是一碗水端平,引導著百姓順應自然的生活,直到生老病死。


說明了一切事物皆順其自然的發展,萬物都不應對其施加外力而改變它們本來的發展規律。對其本質特性不加破壞,才是自然。只有這樣,才能和諧。


這句話體現了老子的中庸之道和無為而治的思想精髓。真正的聖人,真正的統治者,應該把握無為而治這個“中”,不折騰,隨著百姓自己尊卑變化,而不是去用仁義道德干預百姓的生活。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亦如此。比如,作為一名教師,不能因為孩子家境顯赫而對他格外關照,也不能因為孩子的成績差而打壓他,應該一視同仁,根據孩子的天性因材施教,這才是為人師表的基本素養。


在紛繁複雜的社會中,有貧窮有富貴,有真理也有謬論,還存在著許多的不公平,我們只有保持一顆平常心看待一切事物,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才能健康快樂幸福渡過每一天。


有書知道

出自《道德經》老子第五章

老子《道德經》有:“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話——一般人批評老子這句話為陰險、刻薄,看事情太透徹。因為他們解釋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天地無所謂仁不仁,生了萬物,又把萬物當芻狗來玩弄。這是對老子思想的誤解,或者故意曲解來作幽默用的。老子“芻狗”的本意,就是草做的狗。狗在古代本來是作祭祀用的犧牲,在祭祖宗、祭天地等典禮中,如現在的冷豬頭、牛、羊等。後來由於社會風氣的演變,不再用真的狗,而用草扎一隻狗形來代替。相當於後世在拜拜的時候,用面做的豬頭來代替真的豬頭一樣。芻狗做好以後,在還沒有用來祭祀之前,大家對它都很重視,碰都不敢隨便碰;等到舉行祭祀以後,就把它丟到垃圾堆裡去了。出自《道德經》老子第五章

老子《道德經》有:“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話——一般人批評老子這句話為陰險、刻薄,看事情太透徹。因為他們解釋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天地無所謂仁不仁,生了萬物,又把萬物當芻狗來玩弄。這是對老子思想的誤解,或者故意曲解來作幽默用的。老子“芻狗”的本意,就是草做的狗。狗在古代本來是作祭祀用的犧牲,在祭祖宗、祭天地等典禮中,如現在的冷豬頭、牛、羊等。後來由於社會風氣的演變,不再用真的狗,而用草扎一隻狗形來代替。相當於後世在拜拜的時候,用面做的豬頭來代替真的豬頭一樣。芻狗做好以後,在還沒有用來祭祀之前,大家對它都很重視,碰都不敢隨便碰;等到舉行祭祀以後,就把它丟到垃圾堆裡去了。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聖人也是沒有仁愛的,也同樣像對待芻狗那樣對待百姓,任憑人們自作自息。天地之間,豈不像個風箱一樣嗎?它空虛而不枯竭,越鼓動風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虛靜!

狗在古代是普通百姓作祭祀用的牲畜(因為用不起豬、牛、羊等大的牲畜)。隨著社會風氣的演變,人們漸漸不再用真的狗,而是用草扎一隻狗形來代替(就相當於後來在拜祀的時候,用面做的豬頭來代替真的豬頭一樣)。芻狗做好以後,在還沒有用來祭祀之前,大家對它都很重視,碰都不敢隨便碰;等到舉行祭祀以後,就把它扔下不管了。



用戶5450552383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出自《 道德經》第五章。《道德經》一書,本質上講的是君王南面之術,是為了說明治國之道以及警醒統治者,通俗點說這是一部治國全書。

字面上的意思是:天地無所謂仁,也無所謂不仁。世間萬物在天地面前,只不過就像“芻狗”可以隨意的丟棄、燒燬。

荀子云“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出自《荀子天論》,意指:大自然的運行有其自身規律,這個規律不會因為堯的聖明或者桀的暴虐而改變。)

“芻狗”是中國古代祭祀中的一種用草紮起來的動物形狀祭品,在祭祀結束之後就沒用了,往往會被直接燒掉,所以“芻狗”在此處借代的是沒有價值的東西。

《道德經》第三十八章“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老子認為道在德先,德在仁先,社會道德淪喪,才會有仁義之說,仁義如果都難做到,才會有繁複禮節產生。

《道德經》第五十七章“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

劉慈欣: 寫這個人就沒想過讓讀者喜歡,這不是讀者會喜歡的人。 她其實很自私,但這種自私和普通的自私不一樣,因為她自己覺察不到。遵循道德的人其實很自私,因為他們除了道德和良心什麼都不管,程心恰恰就是一個這樣的人。她會認為自己很崇高,認為自己不自私,認為自己的價值觀和道德準則是普世的、正確的。


藝滴設計

看了大家的回答,大多是標準翻譯。我簡單說自己的理解好了。道德經帛書甲本第一句講,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徳,是以無德。那麼這裡的不德,是指“不以為德”,或者說,“不在意德不德的評判”,所以是上德,有德。不失德則指“不肯放下對自己是否有德的評判”,那麼就是下德,無德。同樣的,天地不仁的不仁,我想也可以是指,天地不以仁為目的,反而是上仁,大仁。整體理解這句話,是指“天地並不在意在仁上的評價與得失,所以可以把百姓當做芻狗(讓人發揮人應有的作用,發揮過後就不在放在心上)”,聖賢也可以做到這樣,“不在意自己在世人眼中是仁還是不仁,所以可以同樣把百姓當做芻狗。”

其實理解這句話不是重點,重點是在這句話裡,我們應當得到怎樣的思考。第一,知道天地的行事準則——只做自己該做的,絕不拖泥帶水,更不沽名釣譽;第二,知道在天地間,我們人應該扮演的角色——知道自己該做什麼,做完就把自己做過的忘記,不要居功自傲,把過往的一切好的不好的都當做被用過的芻狗丟掉,一切歸零;第三,知道人其實可以讓自己的品行與天地同頻——聖賢也是從人中走出來的,他們可以做到與天地一樣“不仁”,那麼我們普通人也可以通過一定的努力達到這樣境界:不為名利情所困的,真正的自由。


就叫驚鴻

“天地不仁,以萬物怕芻狗”一語出自老子的《道德經》,意思是指天和地是沒有仁慈可言的,所以也不可能存在對世間萬物有什麼區別之分,更不會厚此薄彼,偏袒任何事物。每一種事物都有著自己的生存法則,蒼天大地無意識去進行干涉。其實這句話後面還有一句:“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意思是說,聖人不可能因自己的寬厚仁慈而有所偏愛,天下蒼生的命運是由自己主宰和發展的,聖人是不會加以干涉干預的,也就是聖人強調了依勢而行的自然法則,一切順其自然的變化而變化,而不採取人為的因素。此語實際上是過分強調了人們必須遵從自然規律的發展和運行,而對人的主觀意識和客觀能動性加以了限制。


冬青裡的駱駝草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是老子的道德經的話,老子出函谷關的時候留下的著作。什麼意思呢,意思就是天地間的萬物都是給天地的祭品,萬物只是天地所飼養的,天地想什麼時候取就什麼時候取。

再來了解一下老子本人,老子是周朝的圖書管理員,估計是在圖書館看到什麼機密或者學到了什麼天書之類的,要不作為一個幾千年前的人物,他提出的宇宙的解說現在的人都還是一知半解。據說孔子還去拜訪過,孔子是儒家的起始人,一直是天大君王大的,會不會孔子就是天地在這個飼養場的代言人呢。 而且那個年代,老子西出函谷關,要是他手無縛雞之力,會不會被盜賊殺,野獸吃呢。本來還不想留下道德經的,扛不住尹喜的挽留才留給世人的,為什麼以前不寫,非要尹喜挽留才寫呢,老子肯定認為這事越少人知道越好,免得天道把怒火發在無辜的人身上。留下道德經,是有待有緣人吧。



為什麼非要騎青牛呢,當時騎馬不是更快嗎。因為他那青牛是神獸,詳見山海經南山經。本人武力深不可測還有一頭神獸所以老子敢一個人出函谷關走向蠻荒地帶,要不他為什麼要走呢,又不見他傳道,也沒有在當時混不下,所以一定有其他原因的。
以上只是個人腦洞大開的瞎想,勿噴。


臨雲小築

大家的理解很多非常到位,這裡以本人視角來簡易解讀。不是什麼專業,因背熟道德經,所以覺得要準確描述這句話得意思,首先要理解道德經講什麼?

概括之:在春秋末的戰亂中,老子看到戰亂頻發,田野荒蕪,民不聊生,他在思考,這個社會怎麼了?這個社會如何才能做到沒有戰亂。人們安居樂業?老子通過觀察萬物草木,發現,沒有誰去安排,去管理,萬物草木自己就可以生長,開花,繁殖,結果,歸其根,反覆如此,唯一能影響他們這一循環的,就是人為的干預 !這不正像人類社會嗎?統治階級不斷干預人民生活,索求無度,不僅對本國人民,為了滿足更大欲望,不斷進行兼併戰爭。

由此,老子提出兩個概念:一道,自然本來規律;二德,統治者節制自己的慾望。合起來形成一個政治主張:無為而治。無為不是不為 ,而是尊重自然規律,就是使人民能正常休養生息,不要因為統治者的過多欲望、過多的稅、過多勞役,和戰爭等,破壞他們的生產生活!如果能做到“上善若水”那樣,就是完美的聖人了。

理解了道德經講什麼,我再來理解這段話,八九不離十了。“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在第五章,主要還是在解釋道:萬物循自己規律演變,天地視之如芻狗,一視同仁,不干預也不偏向誰,任其自然(言下之意,萬物就是這樣生機勃勃,蓬勃發展);以致之,聖人應該像天地一樣,不偏誰 不親誰,一視同仁,任其按自身能力發展,不“食稅之多”,不“求生之厚”,不“有為”,何愁人民不安居樂業!

不過老子並不是沉浸在自己理想化的理論中,它知道要統治者完全無慾,不與民爭利,這幾乎在那個時代是做不到的。因此,在長篇大論解釋自己主張之後,在倒數第三篇也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這也進一步印證那句話,天道、天地的規律並沒有偏向誰,只是有“德”之人、善於節制自身慾望的人、給民生路的善人,天道還是偏向他的(其實是因為自己符合天道規律,人民生活下去,國家強盛,自己不也得到更多嗎?)。


五二八2

要理解這句話,首先要理解老子的【物理學世界觀】。

現代人讀《老子五千言》最大的障礙就在於:現代人的【物理學世界觀】與老子的【物理學世界觀】是完全不一樣的。

現代人的【物理學世界觀】是一種【單一結構的世界】,這種【物理學世界觀】是由牛頓經典力學所描繪的。

而老子以及中華原生文化,甚至由印度傳入中國的佛教的【物理學世界觀】是一種【重疊結構世界】:

完整的世界,由兩個完全不同性質的世界重疊而成,其中一個是顯性世界,這個顯性世界可以通過我們的感官感覺到。還有一個是隱性世界,這個隱性世界我們的感官是感覺不到的。但是,完整世界的主體部分是隱性世界。

【重疊結構世界】的構成,很像是一種極度沉浸式的虛擬現實遊戲。

【遊戲玩家】的身體在現實世界中,但是,【遊戲玩家】所感受到的所有感覺都來自於【遊戲角色】以及【遊戲環境
在這種極度沉浸式的虛擬現實中。【遊戲玩家】把【遊戲角色】當成了自己,把真正的自己忘了,把【遊戲環境當成了現實世界,把真正的現實世界也忘了。

如果我們理解了這種【重疊結構世界】的構成,我們依然藉助虛擬現實遊戲來看這句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所謂的「

天地」,其實就是站在虛擬現實遊戲以外的“上帝”視角去看待虛擬現實遊戲中的虛擬環境與遊戲玩家。

所謂的「芻狗」,其實就是虛擬環境、虛擬事物、虛擬角色……

虛擬環境中的萬物,所承載的生命,並不在虛擬現實中,而是在虛擬環境以外,就是【遊戲玩家】所在的地方。

因此,「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並非天地不仁,而是一種視角而已。

同樣,「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也並非聖人不仁,也是一種視角而已,百姓也是承載真正生命的虛擬人物而已,請看下圖:


心智玩家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裡的芻狗,的意思就是草做的狗。狗在古代本來是作祭祀用的犧牲,在祭祖宗、祭天地等典禮中,如現在的冷豬頭、牛、羊等。後來由於社會風氣的演變,不再用真的狗,而用草扎一隻狗形來代替。天地對地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一視同仁。都是按照自然規律在運行著,生也好,死也好,都有其規律,天地無所謂對他們“

”與“不仁”看到這個句子讓我想起來毛澤東的一句話“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老天要是有情意天也會老去的。所以老天無所謂“”與“不仁”。“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聖人對待百姓,也像對待芻狗一樣一視同仁,老百姓安居樂業、生老病死。聖人治理都是用“無為”的方法來治理,也無所謂“”與“不仁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天地之間好像一個風箱子一樣,當中是空的,但抽動起來可以發出無窮無盡的風力。為政不在言多,多言反而會導致黔驢技窮,不如按照自然法則少說、多看、多做就叫“守中”,“中”就是自然法則。
老子在本章闡述中國人的一個重要觀點“順其自然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這裡大家都可能誤解的一個詞就是“
芻狗”老子的“芻狗”的本意,就是草做的狗。狗在古代本來是作祭祀用的犧牲,在祭祖宗、祭天地等典禮中,如現在的冷豬頭、牛、羊等。後來由於社會風氣的演變,不再用真的狗,而用草扎一隻狗形來代替。相當於後世在拜拜的時候,用面做的豬頭來代替真的豬頭一樣。芻狗做好以後,在還沒有用來祭祀之前,大家對它都很重視,碰都不敢隨便碰;等到舉行祭祀以後,就把它丟到垃圾堆裡去了。
天地生了萬物,並沒有想取回什麼報酬。人幫助了人,都往往附帶了條件,希望有所回報。於是老子說人要效法天地。天地生了萬物,他沒有居功;天地給萬物以生命,他沒有自認為榮耀;天地做了好事,使萬物生生不息。凡是能做的,做了就做了,沒有條件。所以真正要成為聖人,就要效法天地的這種精神,養成這樣的胸襟。所以老子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真正意思是:天地看萬物和那個丟掉的草狗一樣,並沒有對人特別好,對其他的萬物特別差。人之所以對萬物差,是因為人的主觀,人的自私的觀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