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松陽:種養一體化是豬茶產業融合發展的一條好路子

孟文化是松陽土生土長的茶人,也是松陽最早規模化種植茶葉的人,同時又是松陽最早嘗試茶葉種養一體化經營模式的人,近二十年的打拼,不僅讓他在茶葉界站住了腳,而且有了較大的影響力。那麼,他是怎麼做的呢?

山地規模化種茶追求高效益

萬物生長有其自然規律,老一輩人都知道,茶葉種在山地上品質比種在大田裡好。農民出身的孟文化自然懂得這個道理,早年間,他主要從事茶葉經銷生意,苦於大田茶葉品質不高,不僅買不出好價錢,而且不太好銷,於是他就產生了自己種茶的想法。2011年,在別人擴大茶葉大田種植面積時,他反其道行之,在西屏的召山腳下承包了350畝山坡地,分期開發推進,完成了大面積種植山地有機茶目標。經過7年精心管理,目前,他的茶園已進入豐產期,經濟效益逐年顯現。為了改進茶園生態環境,他在茶園引進種植了美國薄殼核桃種,目前核桃已進入豐產期,既提升了茶葉品質,雙增加了經濟收入。

由於實現茶園規模化種植,整片茶園納入標準化生產模式,統一施用有機肥、統一病蟲害防治,保證了茶葉品質,基地出產的茶葉品質穩定,成了市場上暢銷貨。外地客商只要來他茶葉基地實地察看一眼,就放心地採購他的茶葉,不用每次來松陽驗貨。有了穩定的銷路,孟文化的茶葉產品不僅在激烈競爭的市場站住了腳跟,而且隨著聲譽的提高,市場空間不斷拓展,目前,他的茶葉主要銷往北京、山東等地,生意越做越紅火。

養殖上山為茶園提供源源不斷的有機肥

孟文化經商多年,政策敏銳性很強,2012年,當他得知政府出臺政策鼓勵養殖上山,立刻想到這是一個養殖業和種植業相互促進、良性發展的重要機遇。他馬上申請項目,爭取到政策支持後,立即在自己的茶葉種植基地開闢出一塊麵積達10000平米場地,投資1600萬元資金,高標準地建設生豬養殖場。經過逐步建設,不斷升級改進,如今,他的生豬養殖場已達到6000頭存欄規模,而且設施先進,生豬排洩物全部就地消納,對周邊環境特別是水環境不構成汙染。

在生豬養殖場建設上,孟文化採取了與茶葉種植規模同步跟進的做法,即以茶葉生產的需要為目標,合理控制生豬養殖規模,使兩者相互配套,相互支撐。前幾年生豬市場走俏,豬肉價格連年上漲,孟文化沒有盲目擴大生豬生產,而是投資400多萬元,安裝了豬糞自動收集、乾溼分離系統,並建起了豬尿發酵池和豬糞發酵棚,減少豬欄沖洗水量,提高尿液和糞肥的耐受性,大大提高了茶園土壤對有機肥的吸收利用率。同時,在茶園內建起了完善的滴灌系統,定時將經過發酵稀釋的豬尿均勻地澆灌在茶地裡,保證了茶樹生長必不可少養分。這種純有機肥的種植方式,使得茶葉生長枝旺葉綠,十分喜人,2-3年就進入豐產期。

自然耕作茶葉品質步步高

除了前面講到的茶葉種在山上、不用化肥使用有肥等辦法保障茶葉品質之外,孟文化特別注重按自然規律種茶,春茶人工採摘,夏秋茶機器採摘,嚴格控制茶青採摘次數,目的是延長茶樹豐產年限,降低茶葉生產成本。他說:“茶樹是有壽命的,特別是豐產年限有定數,一般低矮品種茶樹豐產壽命為40年,如果不按自然規律種植,特別是大量肥用化肥頻繁採摘茶青,豐產壽命只有10幾年,而且在大量使用化肥土壤酸化的土壤上再種植茶葉,其豐產壽命還要縮短,“拔苗助長”得不償失。”所以,他的茶園裡看不到天天有人採茶的生產忙碌景象,他把茶青採摘的年均次數嚴格控制在5次以內,這樣做雖然茶青產量比別人低不少,但由於茶青品質比別人高了許多,茶葉質量有了保證,茶葉價格自然比別人高出一截,收益一點也不比別人低,特別是節省了大量的茶青採摘人工成本,兩筆賬算下來,他的茶葉種植總的收益要比別人高。關於減少茶青採摘次數,提高茶葉品質,孟文化有一個形象的比喻:“自然生長一兩年成熟的土雞味道,是吃催長飼料三個月出欄菜雞味道根本不能比的。”由於他堅持按自然規律種植茶葉,他的茶葉品質有切實保障,市場認可度不斷提高,他的茶葉是用不著拉到市場上去叫買的,每年客商訂貨一掃而空。

把茶葉種植和生豬養殖兩個產業結合起來,符合生態循環發展方向,是做強大做強茶產業獨特新穎的發展模式,很值得學習推廣。孟文化敢為人先精神,尤其是既緊跟產業發展步伐又按自然規律辦事的經營理念,正是他事業走向成功的寶貴經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