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回民街吃一頓,才算來過西安

關於小吃,但凡遊客趨之若鶩非去不可的所在,本地人都嗤之以鼻。譬如西安的回坊,就是典型的例子,抑或廣州的上下九、長沙的火宮殿、蘭州的農民巷,皆為此類。


去回民街吃一頓,才算來過西安

我雖然深諳此中道理,但還是要去參觀一番。看這條街到底用了什麼魔法,將外地人撩撥得神魂顛倒,饞涎欲滴。從鐘樓出發,沿西大街步行二里即為鼓樓,隔壁就是人見人愛的回坊,鑽進一條掛滿“福”字的小巷,東張西望,右顧右盼,不知不覺踅[xué]摸到西安的都城隍廟,倒算是意外的收穫。

去回民街吃一頓,才算來過西安

之所以叫都城隍廟,是因為管轄西北諸省,與北京、南京的城隍廟齊名,為天下三大“都城隍廟”。城隍源於道教,屬漢民族的英雄崇拜,供奉對當地有貢獻或者有影響的歷史人物,西安都城隍廟所供奉的是漢代劉邦麾下大將紀信。相傳紀信身形樣貌酷似劉邦,楚漢相爭,滎陽城危時假扮劉邦向西楚請降。劉邦乘機衝出重圍,紀信則被項羽捉住,勸降不成,最終用火刑處決。劉邦得天下後,念其功德,在全國建城隍廟,奉紀信為城隍老爺。

去回民街吃一頓,才算來過西安

作為土生土長的甘肅人,我也算是這位爺治下的子民。說實話,如果地方官員都像廟裡的城隍,我倒情願被他管著,甚至燒香膜拜。至少人家收支分明,敢於公開財產,比現實中的官僚們要剛正廉明得多。

去回民街吃一頓,才算來過西安

去回民街吃一頓,才算來過西安

現存大殿為清代建築,古色古香,內有城隍、判官、小鬼等雕像,信徒絡繹,香火旺盛。不過,相對於隔壁的回坊,算是鬧中取靜,祥和幽雅,可在繚繞的香菸中休息片刻。

去回民街吃一頓,才算來過西安

回坊也叫回民街,綠色的門框上寫著“高舉愛國愛教偉大旗幟”,居然將“黨”給漏了,由此可見信仰的力量。走進回坊,只見熙熙攘攘,重重疊疊,我甚至懷疑,這人流能將兩邊店鋪裡的羊肉湯給擠出來。邊走邊看,遇見一座寫著“西羊市”的門樓,據說裡面藏著回民街最精典的吃喝。飯館店鋪林立,泡饃、扯麵、餃子,還有甑糕、柿餅、秦酥,看得人眼花繚亂,甚至患上選擇困難症。

去回民街吃一頓,才算來過西安

蘇東坡誇道:“隴饌有熊臘,秦烹唯羊羹。”這“羊羹”就是現在的羊肉泡饃,為西安美食的第一張名片。泡饃的功夫在羊肉湯裡,要求骨湯和肉湯分別烹煮,肉先醃製二十小時,再煮十來小時。講究料重味醇、湯清肉爛,食後回味無窮。以前的泡饃館把一鍋湯賣光就打烊,通常口碑不錯的老字號都是早晨七點營業,中午就關門歇息。現在恐怕做不到了,恨不得二十四小時營業,而且使用機器切饃。比較講究的老店鼓勵食客自己掰饃,如果掰得不夠細,還得返工。當然,也今也用牛肉,是為“牛肉泡”。

去回民街吃一頓,才算來過西安

扯麵也是西安的招牌,如油潑扯麵和褲帶面,麵條寬渾而富有韌性。最早的記錄中叫“煮餅”,相傳由西周“禮面”演變而來;秦漢時稱“湯餅”;隋唐叫“長命面”,意謂“耐煮”;宋元時又改稱“水滑面”。面煮熟撈至碗中,加鹽、醋、蔥花、蒜苗和辣椒麵兒,油燒熱澆至碗內,拌勻就可以上桌啦。褲帶面通常一碗一根,顧名思義,寬如腰帶。咬不斷、吃還亂,很考驗人的耐心。

去回民街吃一頓,才算來過西安

回民街實際上是整個回民社區的統稱,由北廣濟街、北院門、西羊市、大皮院、化覺巷、灑金橋等數產條街巷組成,鑽進去就像迷宮。陝西人說,油潑辣子“Biángbiáng”面,老婆孩子熱炕頭,將生活歸納得簡單而實在。西安街頭到處都能看見那個複雜的“Biáng”字,據傳為一個想賴賬的窮秀才所創,而且頂了一餐飯錢。看起來就像有人端著一碗麵正在狼吞虎嚥,生動而幽默,真是一張帶著香味兒的名片。其實,這碗麵與扯麵相差無幾。

去回民街吃一頓,才算來過西安

有人強調,外地遊客去的回民街與本地人眼中的回民街不是一回事,就像灑金橋,鮮有外地人光顧,但頗受本地土著青睞。這話說得對,也不完全對,畢竟回民街是吃出來的招牌,人流量是最好的佐據。何況現在的揹包客們,能將一座城市翻個底朝天,那個角落裡的肉夾饃正宗,羊肉泡地道,都摸得一清二楚。我就碰到一位大連姑娘,聊得投機,半夜時分,還拉著我去找湘子廟附近的葫蘆頭。實際上就是豬大腸,因為打了結扣,形似葫蘆頭而得名。

去回民街吃一頓,才算來過西安

轉來轉去,逛到大清真寺門口,但要憑票參觀,便放棄了。聽說回民街的酸奶純正,但包裝簡易,店小二說為家庭手工製作。連續碰到幾家,都一模一樣,想來也是流水線上的作業,便絕了念想,不再逗留,尋路走出回坊。一個人遛達半天,不知怎的,硬是沒有品嚐回民街的美食,說來真是讓人笑話。

去回民街吃一頓,才算來過西安

又回到鐘樓,旁邊有同盛祥泡饃店,便進去挑個位置坐下。這家店的白吉饃要求自己掰碎,小二嫌我的手工活計粗糙,打回返工。倒讓人覺得奇哉怪也,只好重新仔細掰過。突然間醒悟,這個過程,才是生活應有的韻律。

去回民街吃一頓,才算來過西安


小重山,作家。主要作品《埃及,尼羅河西岸》《伊朗,五月的薔薇》《去印度、與諸神同行》《去緬甸,帶上佛的微笑》《揹包東南亞》《奔向湄公河》等。

計劃創作一套關於絲綢之路的叢書,很多商機和合作空間,有意請聯繫小重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