渦輪增壓和自然吸氣的車,到底哪個好?

範清k1ng-bAby

對於渦輪增壓和自然吸氣的選擇,具體需要看什麼用途。很多人都有這麼一個誤區:自然吸氣發動機技術落後,油耗高。

對於大多數買汽車的人都會追求發動機的性能優良,汽車發動機吸氣的方式也決定汽車發動機的性能,現在市場上賣的車子,一部分自然吸氣式發動機,另一部分車子在發動機常規吸氣的基礎上發展的增壓發動機,一種是渦輪增壓式發動機,即是TUIBO,是發動機吸氣做功的一種方式,另一種是機械式增壓發動機,少量高檔大動力汽車使用這種增壓方式。


其實,渦輪增壓發動機未必就省油。只是因為渦輪的增壓作用,1.4T發動機可以擁有1.8L或者更大排量發動機的功率,但油耗要遠遠高於1.4L排量發動機,況且有的渦輪增壓發動機的確需要停車後怠速冷卻之後才可以熄火,維修和使用成本高,日常使用需要格外精心。小排量渦輪增壓發動機確實省油,但以市內代步為主的汽車消費者就未必非選渦輪增壓發動機不可,因為低速或怠速狀態下,渦輪增壓不會啟動。買車還是看需要,更多要看適用性。

有的自然吸氣發動機未必就比渦輪增壓發動機多費多少油耗,技術的先進性並不比渦輪增壓發動機差。即使是渦輪增壓發動機,還要看你配備怎樣的變速箱。變速箱慢,動力輸出還真的遠遠不如自然吸氣發動機。


綜合起來看,自然吸氣發動機技術成熟,穩定性較高、動力輸出平順,反應速度快、後期保養費用較渦輪增壓發動機低。但跟渦輪增壓發動機相比動力上確有差距。渦輪增壓發動機可以提高燃油經濟性,降低尾氣排放;小排量高功率,能夠提供持續的動力;但動力輸出反應滯後,平順性有待提升;後期保養維護費用不低。不能因為一些渦輪增壓的輿論集中宣傳而在選車時排斥自然吸氣發動機。

喜歡平順駕駛的,自然吸氣好,因為油門不深踩,發動機低轉速就能輸出大扭矩(中等排量發動機),不會存在動力不足現象。

平時喜歡深踩油門的,渦輪增壓比較好,因為只有渦輪介入後,動力才有明顯輸出,帶T車一般是小排量的,低轉速時扭力低,如果那種喜歡平順的人,開這種車會感覺很肉。


自然吸氣的汽車,就是很正常的汽油燃燒,雖然不如渦輪增壓能充分燃燒汽油,但是實際駕駛的時候,並沒有增加任何的汽車的負擔,這樣的情況下,耗油量並不是那麼大,幾乎和渦輪增壓是一樣的。

渦輪增壓發動機的力量很強,爆發性很不錯,所以在駕駛的時候,確實有很好的駕馭感,自然吸氣的發動機爆發力不強,在同等排量和缸數的情況下,自然吸氣的汽車的性能不高,駕駛快感低一些。


孫行者救援在線

汽車的發展歷史已經過去了百年,從1886年汽車誕生開始,車型在不斷地更新和換代,但大家可能會發現這些年只是加入了一些新的設計和智能互聯產品。


自從1957年,美國本迪克斯公司的電子控制汽油噴射系統問世,並首次裝於克萊斯勒,豪華型轎車和賽車上,從化油器到電噴的革命之後,而在發動機技術方面的革命技術似乎進步不大。

其實這種感覺並沒有錯誤,儘管全世界各大汽車企業都在努力研發,但在傳統發動機和變速器技術方面確實沒出現什麼驚人研發成果,雖說擋位越來越多,但在傳遞效率上進步不大;懸掛、底盤之類的總成都進步不大。



我們都喜歡新物件,如果買臺新款的車子,而沒有裝備新款的技術配置,心裡不痛快,覺得沒有別人的配置好沒面子。


其實新的技術未必都是最合適您的,有些技術花高價買到,實用性卻不好,還有可能用出一些麻煩毛病。

那些“短軸門”、“燒機油事件”、“氣囊割喉事件”、“發動機斷螺栓”、“發動機撞燃”之類的火爆話題,還有最近的本田機油事件,大家想必有些“恐懼”的感受。

就算一個流行數年的渦輪增壓,也不一定就是您的最佳選擇。

一些廠商的賣力推銷之下,渦輪增壓技術發動機,成為近幾年汽車發動機技術一個“亮點”。在這樣片面的推銷之下,有很多消費者都以為,一部車子的發動機,如果標識的尾巴上帶個“T”,相當於頒發了一個技術徽章。

但你要明白。加裝渦輪增壓裝置,可以讓小排量發動機爆發更猛的動力,也就意味著可以縮小發動機的體積、減輕發動機的重量,也可以降低製造成本。(相對於大排量發動機)



當然,你會發現這些優點並不是廠商強調的重點,他們極力的告訴你:這種發動機很先進,勁兒大,還特別省油!

相比起同排量的自然吸氣發動機帶“T”的確實動力更強,但比起同排量的發動機,帶“T”的肯定更費油。

但這種比法不大科學,跟同樣功率的大排量發動機比起來,“T”機確實省一點點,記住:只是一點點一點點!(據有關機構測試驗證美版的的2013款蒙迪歐1.6T和2.5自吸的對比,兩者功率差不多,前者百公里綜合油耗只比後者低0.6升)



為什麼帶“T”的發動機省油效果不明顯?

渦輪增壓發動靠強制增加額外的進氣量來提高升功率,但空氣和燃油要保持一定的比例,多進了氣就要多噴油,油耗自然也降不下來。所以說物理定律還是違反不了的。


大家會發現最開始時,積極主推渦輪增壓的廠家主要都來自歐洲國家。這是因為歐盟對於汽車的碳排放要求比較嚴格,每臺出售的新車上都會有每公里的碳排放量標準。大家都知道二氧化碳的排放跟油耗直接相關,燒的燃油多,二氧化碳排放就大。憑藉著渦輪增壓技術,可以在歐盟國家的油耗測試中取好成績。

歐盟現行的油耗測試方法中,有四個市區循環工況和一個市郊工況。20多年前制定的測試方法,現在看起來似乎簡單而天真:實驗室裡開著車起步、加速、穩定車速、減速、停車。市區工況環節中,每次行程4公里,最快時速50公里,平均車速19公里;市郊工況中,行程只有7公里,最快時速120公里,平均時速只有63公里。

想必大家都看出來,這種測試方法顯然對渦輪增壓技術機子是有利的。比較低的平均速度、比較短的加速時間、比較多的怠速工況,渦輪還沒有介入或者工作的時間很短,油耗怎麼能高?


這樣的方法,小排量的渦輪增壓發動機就比同等功率的大排量自然吸氣發動機佔便宜。但在實際使用環境中,卻未必能省油和減少碳排放。


說了這麼多歐洲的事,只是想給我國的消費者提個醒,渦輪增壓發動機不是專門為我們準備的,而是為歐盟的油耗測試方法準備的。適不適合我們自己,那你就要好好判斷一下了。

如果買車就圖個價格實惠、省心、靠譜、好用,渦輪增壓的機子,就未必是你的最好的選擇啦。中國市場上的渦輪增壓發動機,價格比自吸的貴了不少,而且,渦輪在高溫廢氣驅動下工作,生存環境相當惡劣,長期以來,可靠性和耐用性也是爭議不斷的話題!

最近這些年大家發現,發動機的可靠性和以前相比反而下降了不少,發動機的毛病比以前更多了。

據有關部門調研報告:近年來汽車中發動機與變速箱的故障案例越來越多,從2011年起,每100輛車故障率中,發動機與變速箱所佔故障以每年6起的速率上升。其中,搭載4缸發動機的汽車故障率上升更為明顯。J.D. Power公司全球汽車副總裁表示:“原因之一可能是因為2011年起,車企開始對發動機技術進行了重大改革,可能新的技術並不成熟”。


還有一些高科技的東西,比如電子手剎、ACC之類,更有極致像自動駕駛技術這些,更不必孜孜以求,有這些東西挺好,沒有也無傷大雅。

大家買車時往往容易興奮激動,很容易被眼花繚亂的新技術、新裝備所吸引到。在這個時候,您一定需要冷靜下來好好考慮,我買車的需求是什麼?它能滿足我的需要嗎?這款車合適我嗎?我多花這些錢買這些新技術,新裝備到底值不值?這些新玩意是不是就靠譜呢?


聊聊二手車

買車買渦輪增壓好還是自吸好,一直都存在很大的爭論。

首先渦輪增壓,一般在車屁股後面都帶一個"T"字,就是代表渦輪增壓的車型。


渦輪增壓,簡單來說就是利用氣缸排除的廢氣,帶動渦輪,然後吸入更多的空氣和燃料結合。

另外,渦輪不是啟動後就工作的,只有發動機達到一定轉速,渦輪才會工作,才會介入渦輪增壓。

所以市區,堵車比較嚴重的情況下,渦輪不介入,其實和自吸是差不多的。


簡單說優缺點吧!

1.渦輪增壓發動機,如果渦輪和發動機匹配不好,到了指定轉速,渦輪介入的時候,車子會往前竄一下(也就是專業術語說的動力非線性輸出)。

2.相同排量的自吸和渦輪增壓發動機,比如1.5L和1.5T,肯定是渦輪增壓的動力更強勁,現在渦輪介入的轉速值也都比較低。

3.維修保養方面,渦輪增壓發動機因為其結構複雜,後期保養成本要高一些。

4.根據中國排量稅情況,家用車買小排量渦輪機比同等出力的大排量自吸,從價格而言更實惠。

例如去年2017年購置稅減半,1.6就是一個坎。

所以,老楊結合開過的大排量汽車自己增壓車的情況。

個人觀點是,如果市區不是特別擁堵,建議考慮渦輪增壓發動機。

畢竟技術也都很成熟了。油耗經濟性也比較好。

如果是您呢?您買自吸還是渦輪增壓?歡迎在下方留言。


老楊愛車說


我本人是“大排量NA的”粉絲,自己也有一輛“大排量NA”的車子,雖然我更加喜歡NA(自然吸氣),但不得不承認NA機頭越來越不適合這個“日益擁堵”的交通狀況了,下面我來說說“NA”與“渦輪”哪個更好。。。

最近的十幾年,圍繞著NA與T誰更好的爭論從未停止,也從未分出個高低,而事實上看NA與T真的很難說誰好誰壞,只能從“誰更適合”的角度入手進行一下評判。。。

NA機頭自然平順,轉速拉起來時動力“澎湃”,聲音還很好聽,但是對於NA機頭來說,最重要的是轉速,只有在轉速拉起來時,車才有勁,換句話說就是“低轉速下扭矩”比較低,扭矩峰值往往在4000轉以上,試問在如今擁堵的“城市交通”下,“一走一停”是家長便飯,您有多少機會將“轉速”拉到4000轉以上?轉速上不去,車子就沒勁,因為“自吸”車低鈕不足是通病,也是NA機頭的特性。現在有很多朋友抱怨NA機頭肉,其實自吸一點“都不肉”只是在擁堵的路況下,您轉速上不去,轉速上不去車子就沒勁,就比如大名鼎鼎的“本田F20C”這算經典的自吸了吧,5000轉以下表現水平和“老捷達”真差不多,只有轉速拉到5000轉以上才會爆發,所以就算把F20C拿到現在,又能發揮出什麼性能?所以當今的“擁堵交通”嚴重製約了NA機頭的性能。



至於“渦輪機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如今在“質量上”絕對沒有問題,就算把發動機跑廢,渦輪也不會有問題,前些天遇到一個09年的2T君威,只是“洩壓閥”壞了,但是“渦輪”葉片之類的一點問題都沒有。09年的渦輪都如此耐用,更何況現在了。所以不要再說渦輪質量不好了,那是偏見。至於渦輪“遲滯”這一說法也是個遺留問題,過去的大號“渦輪”打的bar也非常大,“介入轉速高”,犧牲“低鈕”換“高功率”多用於賽車,因為賽車容易保持高轉速,所以只要轉速上去“遲滯”現象就不存在了。而如今的渦輪增壓值都很低,介入轉速“非常低”1000多轉即可介入,即使仍有遲滯,可1000多的介入轉速誰能“感覺出來”,同是1千多轉“渦輪”的扭矩比NA大多了,您說怎麼可能感覺到遲滯?所以“遲滯”一說也是個慣性思維,又不是專業車手,可能有的人“連車都沒碰過”,就開始噴“渦輪遲滯”,渦輪不耐用等等等等。


總結的說,“渦輪機頭”更適合“城市擁堵的交通路況”,油門輕輕一踩就有勁,2000轉就幾乎達到“最大扭矩區間了”,相比NA來看,NA至少要踩1半以上,結果轉速還沒上來又到紅燈了,所以為什麼不買一個輕輕一踩就來勁的車呢?能輕踩就別深踩。擁堵的路況拼的是“低鈕”,誰“低轉速扭矩”大,誰在城裡開起來就越舒服。。。渦輪機頭在低鈕方面顯然更有優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