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最豁達的詞是哪一首?

謝小樓

如果我們要說蘇軾最豁達的一首詞,那莫過於《定風波》“一蓑煙雨任平生”了。涼雨侵人,春寒料峭,在林間沙路上,有一人身無雨具卻步伐從容,且一邊吟詠長嘯。看穿了世事,無比從容面對風雨人生。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首詞是寫在1082年三月五日,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任團練副使的第三年春天。詞人有一次與朋友春日出遊,忽逢大雨,因為都沒有帶雨具,同行之人都覺狼狽,而獨蘇軾品味出了其中趣味。雨過天晴,他聯想到自己人生的坎坷,加上遇上的大雨,寫下了這首千古流傳的《定風波》。


這雨不僅是自然界的,更寓意著他的一生,正是在命運的風雨吹打裡,蘇軾一直泰然前行。在這裡,什麼樣的風雨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它象徵了我們人生的坎坷荊棘,誰又能沒有一點挫折呢?學生有考試,青年有婚戀,做官有仕途,種地有豐歉…我們要有一種什麼心態呢?不妨學學蘇子。

何妨吟嘯且徐行。前方的路通向哪裡?你只管走就行了,前方定然風景無限,不是說了,要登山,會無限風光在險峰。觀景會山重水複疑無路,柳岸花明又一村。還有一句叫車到山前必有路,山不轉水轉。所以莫徬徨,且徐行。


一蓑煙雨任平生。這平生總有悲喜離合,而東坡也剛經歷了烏臺詩案,幾乎死去,可是他現在只是“任”之。說明他看透了,任爾東西南北風風雨雨,我自漫步徐行,走出自己的風景。

料峭春寒吹酒醒,感覺有點冷,這時正好有陽光照來,溫暖了些,我想這既是自然界陽光,又是人生的陽光。只要你堅定地走下去,風雨過後,就會有燦爛陽光,一片晴朗的天。



這裡,我們彷彿看了蘇軾的風雨坎坷路。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後來輾轉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1080年,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後,又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後又出任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於途中在常州病逝。

無論奔波到哪裡,在仕途沉浮中流浪,他從來沒有低下頭,沒有沉淪,向命運屈服。 “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東坡在道中遇雨之後的從容淡定、坦然自適。但坦然之後卻又再無其他。沒有對同行者進行揶揄嘲諷,也沒有對天晴的愉悅,連天晴都說成了“也無風雨也無晴”。彷彿什麼都沒有發生過,天沒有下過雨,雨沒有發出過“穿林打葉聲”,東坡也沒有在雨中“吟嘯徐行”過…… 是那麼淡然,好像把一切都放下了。

如佛家說的,把一切都空了,連空都空盡了。這才真是大徹大悟呀。不過你也別以為蘇軾消沉了,跳出三界外了,沒有,他依然要吟嘯徐行,這就是蘇軾的達觀。他獨有的一生。

音樂中的留白是為“此處無聲勝有聲”,中國畫中的留白是為“此處無物勝有物”。創作者之所以留白,是相信他留的白會由聽者、讀者自動填充,用心去填充。這是作者和受眾的默契,像一種隔絕時空、不定身份的遊戲。 我們彷彿又可以說,這飽含人生哲理意味的點睛之筆,道出了詞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屬尋常 ,毫無差別,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雲、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

縱觀全詞,一種醒醉全無、無喜無悲、勝敗兩忘的人生哲學和處世態度呈現在我們面前 。那麼這首詞又給你什麼感覺呢,人生的沉浮、情感的憂樂,在我們的理念中是否會有一番全新的體悟呢?


發現歷史

個人覺得,蘇軾的詞中,最能代表他豁達的人生態度的,是他的一首《定風波》。

定風波

蘇軾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軾的這首《定風波》,寫於1082年,此時,已是他因“烏臺詩案”被貶到黃州的第三個春天,經過一段時間的悽悽惶惶,蘇軾終於調整好心態,淡然面對這一次差點被殺頭的人生打擊。

序言中寫道,這一年三月七日這一天,蘇軾與朋友外出春遊,在沙湖那個地方遇到下雨,而帶著雨具的僕人先走了,同行的朋友都狼狽不堪,蘇軾卻渾然不覺,過了一會,天就放晴了,這一生活中的一段小插曲,卻讓蘇軾對人生有了更透徹的領悟,於是,他寫下了這首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不要去聽那雨穿過山林打在樹葉上的聲音,不妨一邊放聲歌唱一邊慢慢行走。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手拿竹杖,腳踩芒鞋,一身輕便,比騎馬還逍遙自在,誰怕這風雨?披上一身簡便的蓑衣,便可任憑這世上的風吹雨打。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料峭的春風吹散了身上的酒意,漸漸感到了一絲寒意,山頭的夕陽卻迎面而來。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回頭看那剛才風雨蕭瑟的地方,走吧,那裡沒有風雨,也沒有陽光。

這一首詞,可以說概括了蘇軾一生的人生態度。

一蓑煙雨任平生,人生總有風雨,但只要內心淡然,就無懼風雨,我們何妨在風雨中瀟灑自在地吟唱,人生終究不過求個心安,只要一具蓑衣,便可逍遙地度過風雨人生。

也無風雨也無晴,也許曾經我們覺得邁不過去的坎,日後再回看,也不過如此,曾經的痛苦快樂,終究在時光中化成一絲淡然的回憶,那人生是風雨還是晴呢?是也無風雨也無晴。

人生一世,風風雨雨,怎樣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人生課題。在中國古代的文人中,蘇軾的人生對我們最有參考意義,他豐富的一生,可以讓我們在面對人生的各種境遇時,都能得到有價值的人生提示。

讀了蘇軾這首詞,你會頓覺心胸舒闊。每當我們面對人生風雨時,讀讀這首詞,也許內心就不會那麼悽惶了。

答者 | 謝小樓


謝小樓

我東坡本來就是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豁達這種事,好像是滲透到他骨子裡的。

你要說最,那最具代表性、最受歡迎、最多人熟悉的肯定是《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但不能說到蘇東坡豁達就是這首,還有別的呢!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自題金山畫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不管咱們舉多少例子,說東坡多少詩、多少詞、多少文,把他所有的豁達歸於一處,就是這句: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要知道,東坡一生經歷了3次貶謫,一次比一次貶得遠,一次比一次艱險,一路上還有很多敵人不依不饒。

但正是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下,東坡的文學才被提升到了全新的高度。

當回憶起這一生的時候,東坡沒有因為三次貶謫而幽怨、痛苦,反倒是把這些磨難當做自己成就功業的基石。

試問,世間有幾人能做到這份豁達!?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臨江仙·夜歸臨皋》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前兩天答題還說了這首詞。

當蘇東坡看透了塵世間的功名利祿,在一葉小舟上被靜謐的大自然吸引的時候,豁達之情自然就升了起來。

小舟從此逝,就是要和這群俗貨說再見。

江海寄餘生,寄的就是對自由的嚮往。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這依然是蘇軾的代表作。

跟上一首詞創作時間差不遠,都是在看破世事之後人生觀的轉變。

儘管已經生華髮,還沒有實現自己的人生抱負。但是這不重要了,我都一笑而過。

人生就是一場夢,用一杯酒,敬這江水,敬這明月,敬未來的人生!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參橫斗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

雲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餘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

被貶到了當時最蠻荒的嶺南,九死一生之地,可能再也回不到中原。

可這又何妨?

苦雨終風也有放晴的時候,明月即使被烏雲遮擋,但烏雲總有散去的時刻。人生猶如天地萬物,本就是美好的,不需要其他東西來點綴。

何況我還懷有孔子的志向,還有皇帝的樂聲相伴!

回不去又怎樣,死在這裡又怎樣,我的人生已經如此壯麗!



也可自話

那我覺得毫無疑問的就是那首《定風波》了,我看大部分答主也是回答的這首詩,前輩們答的都很到位,這首詞也完全能代表蘇軾的豁達之情。

貼個全詩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我看既然前面的答主已經回答的很全面了,我就不對這首詩做解析了。正好前段時間在看《東坡志林》,我就給大家講點在這首詩之後蘇東坡發生的趣事。

《東坡志林》中有這麼一篇:

黃州東南三十里為沙湖,亦曰螺師店。予買田其間,因往相田得疾。聞麻橋人龐安常善醫而聾。遂往求療。安常雖聾,而穎悟絕人,以紙畫字,書不數字,輒深了人意。餘戲之曰:“餘以手為口,君以眼為耳,皆一時異人也。”疾愈,與之同遊清泉寺。寺在蘄水郭門外二里許。有王逸少洗筆泉,水極甘,下臨蘭溪,溪水西流。餘作歌雲: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是日劇飲而歸。

大概就是說,東坡前段時間跑到一個叫沙田的地兒去看自己的買的房產,然後生病了。。這件事情發生在三月份,正好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大家聯想一下,下雨沒帶傘然後感冒了。

我是長生,謝謝大家支持。


沈長生

蘇軾,北宋著名的豪放派詞人,寫過很多膾炙人口的詞,比《水調歌頭》,《念奴嬌.赤壁懷古》,《江城子.密州出獵》,《浣溪沙》,《定風波》《蝶戀花.春景》等等

但是,其中我覺得最豁達的一首當屬《江城子.密州出獵》: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
親射虎,看孫郎。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詞中的意境講的相當的豁達豪放。寫這首詞時,蘇軾已經老了,但是他此時卻仍然發出了老夫聊發少年狂的感慨,縱使鬢微霜,又何妨?心中的夢想依然是持節雲,遣馮唐。讓我想起了一代梟雄曹操的名句:老驥伏瀝,志在千里。老當益壯。這首詞就完整的體現了此時蘇軾這樣的心裡感受,讓我覺得特別的豁達,樂觀,積極向上


曉夢·蝶

我覺得蘇軾最豁達的詞應當是《定風波,常羨人間琢玉郎》,當時詩人被貶嶺南,距家萬里之遙,人煙稀少,但詩人依然樂觀開朗,不悲不怨,心態安怡。還說“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全詞如下:

·《定風波,常羨人間琢玉郎》

常羨人間琢玉郎,

天應乞於點酥娘。

自作清歌傳皓齒,風起,

雪飛炎海變清涼。

萬里歸來年愈少,微笑,

笑時猶帶梅嶺香。

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

此心安處是吾鄉。


詩詞路漫漫

最豁達的一首詞,我覺得是《定風波》,特別是那一句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豁達之情不言而喻,全文是這樣寫的。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當然,最後一句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更是寫盡了蘇東坡的樂觀曠達,對我們很有啟發意義。


蘇軾在小事中見真理,有人曾稱這首《定風波》是“簡樸中見深意,尋常處生波瀾”。還有人評價道:此足徵是翁坦蕩之懷,任天而動。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筆直寫胸臆,倚聲能事盡之矣!足以表達後人對該詞的讚賞,對蘇軾情懷的佩服。


瀟灑一書生

蘇軾是豪放詞派的代表人物,性情豁達,有很多膾炙人口的詩詞流傳。最能體現他豁達人生態度的我認為是這一首寫於他困苦糾結時的《臨江仙 夜歸臨皋》: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家僮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依仗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酒醉夜深家不得歸,獨對江濤風聲,這個時候應該是最能明瞭自身心意的時候了。蘇軾能發出江海寄餘生的感慨,就是本人內心真切的想法,是內心不願蠅營狗苟,嚮往江海自然的豁達人生觀體現。雖然沒有豪言壯語,勝在訴說心聲,淡泊以明志。


xiaomo光影客

我覺得蘇軾最豁達的一首詩是《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崩雲,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我認為這首詞裡有兩句最為豁達:1.“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大江浩浩蕩蕩向東流去,滔滔巨浪淘盡千古英雄人物)。



2.“羽扇綸巾,談笑間去、強虜灰飛煙滅”(手搖羽扇頭戴綸巾,談笑之間,強敵的戰船燒得灰飛煙滅)。



劍靈散信

我覺得這首巜水調歌頭》最為首選: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的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首詞作於宋宗𤋮寧九年(1076年),當時蘇軾在密州任守。他與弟弟蘇轍已是七年闊別,再加上政事上的不不順心,又趕上丙辰年的中秋節,於是對月思人,盡抒情懷,乘醉而歌寫出了這首傳頌千古的名篇。

全詞敘述跌巖起伏,情感放縱奔騰,充滿浪漫主義情懷情調,風格超曠飄逸,表現詩人開闊灑脫的胸襟和積極達官的品格,全詞構思奇特結構嚴謹,蘊含深廣,通過對虛無縹緲的月宮仙境的幻想,表現了現實世界中自己內心的矛盾和迷茫,以及對人生的思考和認識。本詞語言如行雲流水,理性情趣兼有,是宋詞的名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