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邢臺稱順德府?

胡椒大神二號

邢臺被稱作順德府和邢臺悠久的歷史有關係,邢臺已經有3500年曆史。在這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邢臺在元代到民國初被稱作順德府。這期間雖然經過朝代的變遷和行政區域的變化但是順德府這個稱號卻沒有改變過。

元代中統3年(1262年)當時邢臺被稱作邢州,由於地理位置要衝,被當時在位皇帝升格為順德府,並且賞賜金虎符,並且立安撫司,下屬洺,磁,威三個州。一直到元二年(1265年)順德府改成了順德路,邢臺、沙河、內丘、南和、任縣、唐山、平鄉、廣宗、鉅鹿九縣都歸其管轄。

明代順德府,當時隸屬於中書省,相當於地級市。在洪武元年再次把順德路改為順德府,繼續管轄九縣。所屬人口大約28萬人(含下屬縣)。

清代繼續沿用明代一部分制度,順德府得意保留,繼續讓順德府管轄九縣:邢臺、隆堯、內丘、平鄉、任縣、鉅鹿、沙河、南和、廣宗。

到民國2年(1913年)順德府被廢除。

現在的順德府叫邢臺市,但是其一些痕跡依舊沒有被抹除,順德府府衙依然矗立在邢臺市中心地區,包括現在仿古的府前街。依稀可以想象到當年順德府的繁榮。


城市集散地

邢臺的歷史是非常悠久的,史書記載和考古發現印證了邢臺具有3500年的建城史。順德府是元明清三朝行政建制的名稱,邢臺稱為順德府是從元朝時期開始的,後來有一段時間升格為了順德路,到明朝後又恢復到元朝初期的稱呼--順德府,明清兩朝一直沿用下來。而在這之前邢臺有“古邢國”、“邢國”、“襄國”、“信德府”和“邢州”等眾多的稱呼,

至於為何成為順德府呢?就要結合下當時的歷史背景,在元朝建立之初,邢臺為邢州,是忽必烈的封地,順德府由來是在宋朝的信德府基礎上延伸得來的。從“順德”字面的意思理解,順天下大道而行之,更要以德修順,而任何事情都要從點滴積累做起,是進步之基礎。再加上當時漢人儒者張耕及幕僚劉肅等人對之前蒙古人暴政下的邢州的治理成效,堅定了元世祖忽必烈採納劉秉忠等提出的用漢法治理中原“進德之序”的理念,於是忽必烈賜名邢州為順德府。

另外一個原因則是,邢臺,自古是一個崇尚聖德的古城。邢字古通“井”,古邢臺稱為井方,按《易經》中的解釋:“井,德之地也”,故自古邢臺人就崇尚聖德,順德府名字由來也是暗合了這些意思。


牛城小巷

邢臺有3500多年的發展史。元朝早期邢臺又叫邢州,元朝科學家郭守敬(邢臺人)在邢州大興水利,治水成效顯著,皇帝忽必烈甚是高興,公元1262年封邢州為“順德府”,後順德府曾發展至地方最高級別,相當於現省級。後順德府級別雖有降低,但“順德府”的稱謂直到清朝末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