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類感情:知己相交,無關男女

“有一類感情介於戀人與親人之間,應該叫它第三類情感——知己相交,無關男女。 ”

第三類感情:知己相交,無關男女

看到一篇文章是提到婚外情的。

誠然,婚外情現象已成為現今社會的一種受重視的社會現象。

但為什麼時代越發展,人類越複雜,甚至有人提出婚外情是導致離婚的第一要素,是影響社會穩定的隱患?然而我卻認為很多情況下,人與人相處的感情除了戀愛、婚姻關係外,還有很多種情感,不能簡單用“婚外情”來定義。

事實上,也許本不會影響到什麼的感情,卻被所謂的“婚外情”一棒子打死,結果把彼此推向了死角,無法挽回。

有一類感情介於戀人與親人之間,應該叫它第三類情感——知己相交,無關男女。

其實任何一種感情的存在都有它存在的理由……

第三類感情:知己相交,無關男女

愛情世界甜蜜但不持久

一生中如果沒有一次刻骨銘心的戀愛,也許真的是人生一大憾事,但一生中戀愛的次數太多,也許並不是一件幸事。

除了熱戀時的歡娛外,更徒增煩惱與愧疚,然而每個時代的人卻有著不同的應對本能與療傷能力。

70年代的人受傳統教育的影響,相信愛情的世界裡沒有出身高低之分,沒有財富的困擾。

只要有愛情,只要不離不棄,麵包遲早是會有的。

在這樣一種樸實的愛情觀下,人們首先在選擇我愛的人,還是選擇愛我的人間徘徊。

能一次找到真愛之人,無疑是幸運的,經歷數次仍苦苦找尋的人,在次次的真心付出中體會無奈與事態炎涼,但心中還存著那份對愛情的憧憬。

無論何時,再重溫起曾經,仍會在內心深處掀起波瀾,或酸楚、或憤慨、或無奈,但它一定會有一個必要的時刻發揮一定的化學作用。

10年之後,當年的窮書生、傻大姐脫去青澀,成長為社會的棟樑之才時,漠然回首,如果人生能再回到從前,也許會有不一樣的結果,但我們只能面對無奈,因為根本沒有如果。

芸芸眾生中,偶遇掀起內心波瀾的人,不免愜意。但傳統的世俗觀還在影響著這代人的思維,現代的情感衝擊著心靈的柔軟處,在兩者的碰撞中糾結,走不出的是心中的樊籬,卻被套上了“婚外情”的帽子。

80年代的人受新時代的教育,生長在開放時代,追求自我,崇尚自由,不甘於受責任,理道習俗的約束,他們敢於正視自我,勇於吶喊。

在愛情中,關注現實,追逐物質,真心也許不多,療傷能力卻很好,更多的學會自我保護,懂得如何去選擇合適的,也許並不是真愛的,但一定是合適的。

戀愛與結婚成為兩個完全不同的事情,尋找多種情感作為內心世界的依附。於是,男的朋友與男朋友、女的朋友與女朋友界限不再清晰,但卻不一定是“婚外情”。

也許只是一種證明,也許只是一種需要,也許根本什麼都不是……

第三類感情:知己相交,無關男女

婚姻生活平和但很乏味

如果可以選擇,我想每個人都希望能夠永遠談戀愛,而不結婚。

婚姻代表著堅守、代表著妥協、代表著責任、也代表著壓力,五年、七年、十年也許都會相知相戀,十五年、二十年、三十年面對快節奏的社會生活,面臨環境的快速變化,夫妻雙方長久保持步調一致成為一種奢望,任何一方的放縱與懈怠都會在原本關係複雜的夫妻生活中產生隔閡。

來自家庭的教育、來自社會的輿論、來自朋友的評價,使本應該最親近的兩個人變得無法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婚姻生活成為職場之外另一個需要用心經營、小心呵護的場所,無論男人還是女人都希望能向家裡報喜不報憂,都希望自己在對方的心目中是值得驕傲的。

上班的8小時,疲於應對職場的你爭我奪;下班8小時,疲於扮演各類角色;睡覺的8小時受抑鬱、失眠困擾,長此以往,找不到可以完全放鬆的空間,失去了心靈釋放的權力。

無論是選擇燈紅酒綠,還是選擇知己,都只是為了尋找一份自在,但又有多少妻子可以理解為什麼相愛的兩人相對真心袒露越來越少,又有多少丈夫可以明白妻子為什麼選擇向他人傾訴?

包容也許變得更加珍貴……

相知或相惜當然是建立在相互投緣與欣賞的基礎之上的,如果相知的好友是同性,也許是比較幸運的,少去很多猜疑,可偏偏相知的好友是異性,就很難把握尺度了,知己與“婚外情”一念之差。

第三類感情:知己相交,無關男女

知己相交 無關男女

社會真的是進步了,生活的極度發達帶來了物質的極度發達,也帶來了困惑與誘惑。

也許我們都還期許著彼此相許,不離不棄,永遠堅真的感情與婚姻,但我們也要真正面對現實的社會。

在極度物質化與虛榮化的大環境下,理解與信任也許有了更廣的含義,我們要相信生活中的另一半能夠以家庭為主,相信以家庭的力量可以帶領彼此走得更遠。

我們要學會包容對方,包容他並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一一相告,包容他就算偶爾有偏失也會找到回家的路。

相知的男女也要學會自律,控制貪慾,學會滿足,平衡好精力與時間,把握底線。

第三類感情:知己相交,無關男女

知己相交,無關男女。

能否讓我們學會去相信和把握這份特殊的第三類情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