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同事為了孩子,把200平大豪宅換成70平學區房

給孩子的人生提前排隊取號重大,需謹慎。

01

同事瑜姐比我高一級,最近她在考慮換房,想把手裡一套200平的大豪宅,換成70平的學區房小兩居。

她的兒子才二年級,但在她看來這事迫在眉睫:

如果把幼兒園當做人生的起跑線,那小升初就相當於半程發力,是你鹹魚翻身的唯一機會。

瑜姐說自己這是長短跑結合手段,跑過比賽的都知道,短跑,最重要的是起跑,起跑一旦出錯,之後很難反超,而長跑,全程都要注意,注意呼吸節奏,注意體力分配,注意身體狀況。

孩子這一輩子,最終的結果很難預料,但每個階段都應該卯足勁,爭取領先,最終的勝算就會變大。

還是拿賽跑作比喻,有人認為比較理想的狀態是這樣的:

孩子不用追著別人跑,也不用被別人攆著跑。就自己隨便瞎跑,想跑多快跑多快,想跑多慢跑多慢,過程很開心,沒事扭頭看看周圍,他在人群中的位置還挺靠前。

但這種理想狀態太難把握了,美國物理學會院士巴拉巴西在《爆發》一書中提到了這樣一個觀點:人類行為的93%是可以預測的,而剩下的那7%無法預測的人則改變了世界

在可預測的93%裡進行人為干預,比等待那7%的奇蹟翻盤出現,勝算高太多,畢竟我們輸不起。

我同事為了孩子,把200平大豪宅換成70平學區房

02

我們辦公室,在教育方面的認知,從來沒人會甘於落後。

在家庭教育的軍備競賽中,我們對於現代教育分層有簡單的共識,那就是教育可以分成三個層次:

1.貧民家庭對教育的期待是培養工具,以找工作為目的。

2.中產家庭對教育的期待是培養工藝品,以提升個人價值為目的。

3.上層家庭對教育的期待是培養主人翁,以欣賞、選擇和改變周圍世界為目的。

現代流水線式的教育只能把人送到第一層,想要進入第二層,家長必須出力,然後你還得去最高層,這幾乎是整個家庭的家庭的事業。

為了奔向最終目標,一個辦公室都在不同階段做出最大付出,並且形成了給孩子報補習班、忙孩子小升初、幫孩子出國留學這三級教育段位……

自己沒有天賦、資源,但一定要讓自己的孩子出落成全能的“英雄”。

我家孩子小,所以我屬於給孩子報補習班這一級,整天跟同事討論哪個興趣班更有意義,哪個補習班的老師更有資歷。

其實我們的孩子沒到升學的年紀,但現實的情況你懂的:

“落後就要捱打”、“看看別人家的孩子”、“讀了什麼學校決定了你孩子的格局”……

這波操作有多複雜,當過爸媽的都知道吧,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首先得和孩子達成協議,讓大家的終極目標達成一致,否則就很尷尬了,一個典型的現實場景是:

孩子想玩,家長強迫孩子學習,日復一日吵架,其中可能還夾雜著各種投資失敗,比如花了好多錢報學習班、買鋼琴,最後在分歧中,錢都打了水漂。

當然有人會說,“一出生就開始與人比較實在可悲”,但這樣太消極了,從一開始就沒有一個為美好生活奮鬥的願景,進而沒有動力發展核心競爭力,喪失市場地位。

人類是社會性的動物,難免進入市場,一昧迴避競爭,或許是在掩耳盜鈴。

羅胖說曾經說過:“超越階層的方法是提升自己的認知,然後做個英雄。”

03

泡芙媽是我們當中最高級的家長,她面臨的問題,是怎樣讓孩子出國留學。

法國當代著名社會學家布迪厄說過:

面對經濟資本和社會權力,文憑雖然只是“一個日漸疲軟的通貨”,但是中國中產階級孩子除了拼高考,還有什麼路可走?

泡芙媽給出了一個完美答案:讓孩子上國際班,直奔世界著名大學。

泡芙媽說了,她不想讓孩子成為應試教育的考試機器,在有可能跳出這個圍城的時候,就要及早準備跳出去。

踮起腳尖,去夠到那些最優質而稀缺的教育資源,才能讓孩子成為人生贏家。

教育問題真是誰都不饒,富人窮人都心焦。

做父母這種事情又沒有一回生,二回熟一說,我們本身自己就都各有職場危機、婚姻困境、金錢需求等現實問題,還要在教育上選擇最難走的那條路負重前行。

這就是我們辦公室,甚至各位家長們要面臨的人生難題。

至於有些家長還是高喊的“給孩子一個快樂童年”,相信我,不是站著說話不腰疼,已經佔領教育資源高地的,就是隻是嘴上說說而已的,他們扭頭還是該給孩子報班報班,改催孩子做題做題,私底下的小算盤說不準打得比我們還精。

當然,不顧實際盲目跟風是另一回事,不僅毀了自己前半生,還毀了孩子的童年。

給孩子的人生提前排隊取號重大,需謹慎。

04

作為孩子第一任老師的家長們,你們的思維、認知高下,直接導致了孩子未來不同的走向。

朋友上週末去看電影,在大廳看到了一起小紛爭。

一位爸爸說女兒還沒到1.3米,不用買票,售票員目測小女孩已超過購票限高,建議去量身高再定奪。

孩子往那一站,果然超高了,但是孩子爸爸並不服軟說:“鞋子高,脫了鞋量應該不會超。”

售票員愣住了,說:“不都是穿著鞋量身高嗎?公共場合呢。”

爸爸仍不依不饒,拉著女兒讓她脫鞋。

在一群人的圍觀下,女孩極不情願地脫了鞋,一量還是超了2釐米,父親這才極不情願地走向前臺,而小女孩在一邊用力眨著雙眼,強忍著眼淚穿上鞋。

很難想象一個穿著得體的父親為了一張20塊的票強詞奪理,不顧公眾形象讓孩子在大庭廣眾下傷了自尊,連買個票都想矇混過關、貪點小便宜的父親能教育好孩子嗎?

好多家長以為這都是細節,並不在意,殊不知,孩子對這個世界的認知都是從點滴積累起來的

更何況長此以往,父母自己本身的處事方式會導致越來越多方面的忽視和不在意,這個後果是很嚴重的。

別的家長在為孩子的未來攻城掠地的時候你在為逃20塊的兒童票斤斤計較,別的家長在為孩子的學校盤算換房的時候你卻已經放棄孩子的課外生活美其名曰:給他更多的成長自由……

不同家庭背景為孩子提供的經濟資本、文化資本、社會資本差距越來越大,各方合力使得精英家庭的孩子在人生剛剛開始的時候就展現出超凡的優勢,那麼隨著時間的推移,你的孩子和他們的孩子的優勢會差多少呢?

從長遠看,這些從小習得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思維習慣是另一種形式的階層固化

相似的家庭,卻有不一樣的情調;同樣的後代,卻有不一樣的素養…那些你根本不在意的細節正在 “迫害”你的下一代。

而你,你明明不太差錢,卻像上面那個爸爸那樣,輸在了觀念認知上,可憐又可氣。

我同事為了孩子,把200平大豪宅換成70平學區房

05

“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這句話出自《聖經·馬太福音》25章29節,後人以此為典故,歸納了“馬太效應”,即強者愈強,弱者愈弱。

我同事為了孩子,把200平大豪宅換成70平學區房

馬太效應是世間最冰冷的規則,卻又無處不在,在教育中也從未缺席。

網紅國博男神河森堡曾經講過這樣一個事,說是國家博物館應上級部門要求,負責給北京市的中學生上課外歷史課。

有一次,北京東郊的某個中學來國博上課,遲到了一個小時,到達之後老師竟然要求提前一個小時返校,問及原因,這學校老師竟然說:

學校訂了營養餐,送餐公司如果多等一些時間是要多收費的,我們必須得按時趕回去吃營養餐。

這樣,學生只剩下20分鐘時間參觀學習,而正常學校的參觀時間是2個小時20分鐘。

在“按時吃營養餐”和“到國家博物館上專題課”之間,這個學校認為前者要比後者有價值得多。

在教學過程,這個學校的學生在基礎知識和表達能力上也顯示出非常糟糕的情況。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北京東四附近的某著名重點小學,這些學生來國博純粹是出於自願。

河森堡給這些學生上課的時候問到:“小朋友們,北宋之後是哪個朝代呀?”

他希望他們說南宋,進而引出岳飛抗金的故事。

結果有一個小朋友說:“偽楚。”

這可以算學術水平了啊,“偽楚”是當時女真人建立的一個傀儡政權,因為存續時間太短且沒有合法性,在歷史中幾乎沒有存在感。

之後的其他表現,也顯示出這群五年級的小朋友,他們的知識儲備、眼界、表達能力全面碾壓之前的那所中學初二的學生。

這世上最可怕的分化,恐怕就是教育分化了。

現代社會很多精細的、有品味和深度的活動,很多都脫胎於人類基因中求得族群生存和延續的需求。

深處高牆之內的人為了自己族群、階層的發展,必然想要高牆永遠鑄就,隔絕牆外之人分享利潤與好處。

教育就是個強大的壁壘,“精英”和“底層”教育天差地別,而你分了哪杯羹,是在牆外還是牆內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