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餅是山東的特產,為什麼整個山東只有臨沂、日照等地區把煎餅作為主食?

油博士

山東特產蠻多的,但是就主食來說,的確是一方水土一個樣,別說不同的城市了,就是鄉鄰的村鎮,甚至各個家庭也都不一樣,就像你家愛吃饅頭,我家愛吃米飯一個道理。

至於煎餅為什麼在當下沒被廣泛地作為主食,筆者認為,除了地域性造成的飲食習慣的差異,還有兩個原因。

一從製作特點看,煎餅是用鏊子攤制而成,鏊子底下添柴生火,人坐在旁邊,用刮板攤勻,烙熟。


這樣的製作過程既需要開放式的場地,又需要一定的面積。多見鄉鄰幾個,擇一家的院子,互相配合而作,一次做很多,各家分著吃。隨著城市化進程和居住條件的改善,平房院落越來越少了,電餅鐺、平底鍋這些器具,既不便於攤勻,也根本出不來攤煎餅應有的那種感覺和味道。現在吃煎餅,也多是委託專門加工煎餅的商戶做,最多自己提供各種糧食,讓對方磨漿、機器製作,手工製作的越來越鳳毛麟角了。

二,如今吃食的多樣性和貯存條件的改善,使得煎餅作為主食的角色漸漸邊緣化。煎餅的最大特點之一是易於保存,在物質匱乏、保存條件受限的舊時,這個特點決定了它的普遍性。到了今天,食物太豐富多彩了,怎麼換花樣也有的換,一天三頓可以吃不同的主食,自己做也好,外賣也好,飯店也好,對吃飯的隨意性非常強,別說以某種主食為主了,吃不吃主食都不一定呢。這種情況下,不只是對煎餅,而是對所有種類的主食,都沒有原先的依賴性了。


濟南時報

這就和“是個山東人就會開挖掘機”一樣,是山東人就要吃煎餅嗎?😂不過煎餅真的反應了魯南人民的智慧和勤勞。

首先,我覺得這個和地域生活習慣有關。看山東的地貌,魯中南丘陵山川把臨沂日照和膠東半島、北部的濰坊淄博濟南、偏西的泰安濟寧、西南的菏澤棗莊阻隔開,這裡有山川半抱的一大片平原,適合形成統一的飲食習慣,這裡適合小麥生長,人們主食除了煎餅就是饅頭。

其次,也是我認為的,這裡遠離濟南至徐州交通線,與北部省會又山水相隔,相對偏僻,生活一向艱苦,饅頭這種細糧不是誰都能吃得起的。而煎餅是粗糧,是連麩面烙成的,最起碼在數量上比饅頭經得起吃。經濟困難時,可是把地瓜幹(那時候都是爛地瓜幹)磨面烙煎餅。也可以攙玉米、小米、高粱等等各種各樣的糧食。有什麼就吃什麼。

最重要的是就是煎餅利於保存。把煎餅烙的乾乾脆脆的,在炎炎夏日裡也三五天不會發黴變質。吃的時候均勻撒水幾個煎餅摞一起一會兒就軟和了。或者上屜蒸一下。

煎餅還利於攜帶,到地裡勞作,捲上菜帶去,累了就地頭吃起來,方便。就算不卷,也不用筷子,撕一小塊就能捏起菜來。煎餅、鹹菜、大蔥、辣椒、臭鹽豆、蘿蔔、蒜薹、黃瓜、豆角,易保存攜帶又下飯,是田間勞作必備美食。


張可可28

近日,有網友提問:煎餅是山東特產,為什麼在山東只有臨沂、泰安、萊蕪、棗莊、濟寧、日照等部分地區把煎餅作為主食?是不是因為過去這些地方經濟比較落後、人們比較窮困的原因呢?

其實,山東部分地區的人們喜歡吃煎餅,跟當地的經濟、生活水平等並沒有太大關係。最主要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傳統文化產物;二、是傳統飲食習慣。

1、煎餅是東夷文化產物

煎餅起源於何時?目前國內的學界並沒有達成共識,人們只能從考古中發現:上古時期的人們就會使用鏊子攤煎餅了。這種飲食習慣在東夷文化中表現最突出,而東夷文化的主要發源地就在泰沂山區,也說是如今的臨沂、泰安、萊蕪、棗莊、濟寧、日照等地。

東夷文化講究敬天、祭天,崇尚天人合一。並且把農曆正月二十日是“天穿日”,家家戶戶按傳統要攤煎餅,並用紅線掛在屋簷上,稱為“補天”。對此宋代有詩人記述“媧皇沒後幾多年,夏伏冬愆任自然。只有人間閒婦女,一枚煎餅補天穿”。

擺開鏊子攤煎餅的習俗,流傳在東夷文化腹地泰沂山區已有千年,對此史料記述:“俗煎餅食於庭中,謂之薰天”。把攤煎餅叫“薰天”,同樣與敬天、崇天的文化傳統有關。

2、煎餅是傳統飲食習慣

煎餅為啥成為泰沂山區傳統飲食?先來看一段《三俠五義·第六十五回》的描述:北俠來到廟內,見有幾個人圍繞著一個大漢。這大漢地下放著一個笸蘿,口中說道:“俺這煎餅,是真正黃米麵的,又有蔥,又有醬,咬一口,噴鼻香。趕熱呀,趕熱。”

這段描述把吃煎餅的傳統說得很明白:黃米麵的最好;要捲上大蔥;蔥杆要蘸上醬;想吃得香要趁熱。泰沂山區盛產小米,臨沂也是山東大蔥主產區,有著天然的豐富食材。

鏊子攤出來的煎餅薄如紙,十分香脆,即使幹吃也沒有問題,這就成為“粗糧細作”的一個典型。同時,煎餅便於攜帶,不易變質,加工時摻上點兒其他雜糧,味道就更與眾不同了。

不可否認的是,在歷史上物質生活較貧乏的時代裡,很多山東人不捨得用小米麵加工煎餅,而用玉米麵、豆麵代替,那時候能喝上一碗小米粥都是奢侈的。隨著時代的發展,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吃煎餅早已不是貧窮的象徵……


指動濟南

煎餅、大餅都是太陽文化的產物,即崇拜太陽神,供奉太陽神的供品,逐漸演化而來,一開始是以小麥粉為料(凡是供品都由小麥面做成,供天供神都是如此),日照是世界五大太陽文化發源地,日照市東港區濤雒鎮天台山有太陽文化遺址。臨沂地區的煎餅是由日照傳播而來,臨沂日照在古時都屬於莒國,從而便於傳播。而臨近的膠南(現黃島區)屬於齊國,由於屬於不同國家,所以導致傳播障礙。


神的後裔炎黃子孫

老家棗莊,年少時求學,在本鎮上初中,中午帶飯,多半是煎餅,早晨媽媽起得早,不光給我們兄弟做早飯,還要準備中午的飯帶著,我牙不好,媽媽都是選最軟的煎餅,包上菜,五香嘠達絲,辣椒豆,有時候會煎個雞蛋,炒個棗莊特有的辣子雞,鹵魚子,菜好格外能多吃一個煎餅。要是趕上家裡沒煎餅了媽媽有事來不及烙,可以吃燒餅或饅頭,一般是帶著家裡種的麥子,交給店家(或食堂),再交幾毛錢的加工費,一次吃不完店家會給你換成飯票帶著,方便的很。上高中都是帶一個星期的煎餅,週六中午回家,媽媽早早烙好了煎餅等著,還會烙幾個菜煎餅給我留著,週日下午回校,還會帶一瓶炒好的鹹菜,再帶幾塊錢的生活費。如今我已成家立業,老話說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不當爹不知報孃的恩,確實如此,現在想想那時做父母的多麼不容易啊!看著父母鬢角的白髮,更應該好好報答。


WkingX

請問特產二字何解?蘇北人也吃煎餅!你也吃,我也吃的東西。怎麼就是山東的特產了!?十幾年前我去濟南某地,連個賣煎餅的都看不到,別說吃了!現在為什麼只有蘇北魯南人吃?自己沒數嗎?二三十年以前哪個小姑娘不會攤煎餅你都嫁不出去!那個時候生活節奏慢!!!有的是時間!現在上班的還是上班的!忙碌的節奏哪有時間?新建的小樓,院落哪有地方給你放鏊子!誰家的小白牆受得了煙熏火燎的?所以慢慢的人們便選擇隨處就能買到的饅頭大餅一類的替代品!必定饅頭一類的生產效率比煎餅快多了!我們差點就也不吃煎餅了!!!突然有一天有人發明了機器煎餅,隨然味道不太好,但是產量高便宜,花錢買省時間!這個吃煎餅的習慣就被保留了!如果一個地方十幾年不吃煎餅,新生的小孩練不出吃煎餅的能力!哪怕再好的煎餅他也咬不動!這也就是山東大部分人地區想吃又吃不了的事實與原因!隨然現在街上有少量的手工煎餅出售,但是,也只能偶爾買點吃吃,天天吃一般人家也受不了!消費不起。估計再過十幾年,純手工煎餅製作方法也沒幾個人會了!!!


酆城遺民

後來濟南青島淄博煙臺威海濱州德州等魯中魯北膠東地區富起來了,終於可以頓頓吃白麵饅頭了,但是魯南及魯西南地區依然很窮,所以仍然以粗糧為主,再後來聽說吃粗糧有益於身體健康以至於之前以吃白麵饅頭引以為豪的魯中魯北及膠東地區的人們又開始吃煎餅了,導致現在這部分地區煎餅的粗糧比白麵細糧還貴,唉,都是跟風,都是炒作,都是概念,歸根結底,還是人的腦袋決定吃粗糧煎餅還是吃細糧饅頭


甦珇衇


咆哮的蝸牛5

魯西南地區也都有,從前分佈很廣,濟寧菏澤棗莊部分農村曾經也是主食。煎餅保存時間長,粗糧細糧都可以做,一般是農忙前做好,整個夏收秋收時,帶著煎餅菜到地頭,累了就直接吃了。但是隨著時代發展,手工煎餅因為製作麻煩,而且製作時需要多人配合,現在製作的少了,從前一年攤幾次,現在也就弄一次,其它時間吃其它麵食。而且現在外面賣的煎餅基本都是機器的,或者手工的噴水,太潮口感也差,存放時間也短。


QQ民族復興

主要是沂蒙老區這個區域範圍內的人吃煎餅,包括濰坊臨朐,淄博沂源,泰安新泰一部分,濟寧泗水,棗莊大部分,臨沂全部,日照大部分,五蓮可能部分吃,就是整個魯南加魯中大部分,加上蘇北,新沂,東海,贛榆等地方,加起來2000多萬吃煎餅的人口,贛榆新沂吃煎餅的不少,東海可能少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