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外人當家人,也別把家人當敵人

印象中有一次,因為極度崩潰,一個朋友來安慰我。先前是在茶館,後來,依然無法平復,她說:“你跟我回家吧!”

她是公認的好人,言談如沐春風,舉止恰到好處。社交圈裡,賺人好感。工作場上,贏人信任。

我於是跟她走。心涼如許,自然而然地,想在溫暖的人身旁,再多呆一會兒。

到了她家,她母親在做飯,父親坐在沙發上看電視。我打過招呼,和她一起進了房間,繼續說女生間的私密話。

後來,她出去,不知怎地,就聽見她的吼叫:“叫你不要買茄子,還要買,聾了是嗎……”那種剋制不住的狂躁,隔著幾重牆,依然尖銳地穿了過來。

我吃了一驚。

在我的認知裡,她與任何負面情緒,都互相絕緣,菩薩般恩慈悲憫,從未有這樣攻擊性爆棚的時候。

可是,當她推門進來,見了我,重又如言笑晏晏,俯仰唯唯,一如解語花。

那天晚上,又發生了幾次小糾紛,父母辯白幾句,她又大發雷霆。我知道她已經剋制,但不知怎地,就是剋制不了。晚飯後,我便告辭了。

我無力指責什麼。

因為,天下有許多人,都是這樣的。

這是在魯院時,路遙的發小——白描老師在課上講的細節:

在路遙心裡,一直有一種強烈的願望,就是要拯救黎民於水火,改變陝北農民的命運。他胸懷天下,悲天憫人,宛若父親對子女,上蒼對眾生。這種責任感和悲憫情結,在他的作品中,處處均有體現。

但他也是一個冷酷的丈夫和父親。

有一回,他老婆抗著煤汽罐上五樓,他坐在一樓,神情漠然地看著她艱難爬行,幾步一歇,卻一動不動。

而可二,也講過一個大V,在人權領域,一直在發聲和吶喊。所言所行,堪稱為士,為無數人折服。

但是,在家中,他卻轉換嘴臉,變身為暴君,對妻子兒女家暴。

一邊憂國憂民,一邊冷漠殘酷。

一邊民主自由,一邊獨裁專斷。

一邊母乳天下,一邊攻擊至親。

你無法說,這樣的人是好人,還是壞人。我只能說,可憐了家人。

為什麼我們會這樣分裂?裡外不一,如此謙和又如此暴躁呢?

1,出於安全心理。

人類千萬年的生存,早已形成一種潛意識。

千萬種善意,不會讓我們免於傷害。

但只要一點惡意,就足以帶來危機。

出於驅利避害的本能,我們走出家門後,就會謹慎處世,妥帖做人,將自己弄得完美無缺,以防止暗箭襲來。

但在家裡,就沒有這樣的顧慮。父母永不會害你,兄弟姐妹永不會傷你。於是,你可以為所欲為。

2,對家人發洩,零成本,無代價,沒有後顧之憂。

親情是最好的保護傘,也是最好的避罪地。

我們對著父母大吼大叫,永遠不會被真正責罰。

所以,一個不成熟的人,就選擇虐待最愛你的人,來發洩心中怨氣與怒氣。

3,態度有啥用,物質最重要。

一種很普及的觀點是:愛算什麼,錢才給力。

於是,你以為,給錢讓父母買補品,補他們的身。就可以扯平,你利用惡言惡語,來傷父母的心。

問題是,你買再多補品,這心,還是碎的。

扯得平嗎?扯不平的。

究其根本,愛的流動,不是源於金錢往來,而是源於“你”和“我”的互動。

4,一生還長,有的是彌補機會。

我們以為,現在對父母狠,將來,有的是機會來贖罪。

其實,這也是個偽觀念。

一名叫博朗尼·邁爾的臨終關懷護士,總結了生命走到盡頭時,人們最後悔的5件事情。

其中,“沒有勇氣過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排名第一。

而“花過多精力在工作上,錯過了關注孩子成長的樂趣,錯過了愛人溫暖的陪伴,錯過了向家人認錯”,則位居第二。

人這一生,很長,也很短。

許多時候,我們以為遙遙無期,一轉眼,就是永生不見。

珍惜時光,分清內外,不把外人當家人,不把家人當敵人,才是讓“養怡之福,可得永年”的不二王道。

多年前,我與父母的關係,也是極其緊張。和文初的朋友、路遙、大V,以及天下許多人都一樣。

也曾怨恨,也曾劍拔弩張,對他們的劣跡與缺點零容忍。於是,父親和我冷戰,母親曾因我暗自抹淚,妹妹曾與我互相侮辱。

如今想起,心中慼慼。

就像那句話所說:我們一直保護的,是與己無關的人。我們一直傷害的,是深愛我們的人。

後來,愈成長,就愈自責:對家人玩命傷害的人,到底要壞到什麼程度,蠢到什麼程度,弱到什麼程度!

但凡只要有點心智,良知與教養,就不會如此低劣。

也許有人說,有時候家人讓我們忍無可忍,實在忍不下去。誠然,並非每一種家庭,都合乎心意,但你可以最大限度地,做到以下:

1,免除未來的傷害。

理清界限,講明道理。

2,消解過去的傷害。

寬宥宿怨,與家庭和解。

家庭是每個人成年後的子宮。是精神羊水的來源,是肉身成長的營養庫。你和它,永遠有著一根無形的臍帶在聯結,無從擺脫,也無從逃離。

倘若不接納,強行從自身分裂出去,製造成異己,不再融為一體,有條不紊,就成為失序的根源。那麼,那個新的異己因為自我的排斥,反過來對抗,變成敵人,與你終年對戰,形成更大的失序。

怎麼辦?

唯有理解。

你要打開通道,去“懂”他們。讓尊重、傾聽、體恤一一發生,從“我”出發,進入“他們”的世界,體察家人言行的緣由,看清選擇背後的苦衷,懂得這一切發生。

理解之後,愛與寬宥就會到來。

人問耶穌:“我兄弟得罪我,我一天原諒他的過失與冒犯7次,夠不夠?”

耶穌答:“不夠,你要原諒他70個7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